7月6日,由河海大学出版社举办的“园林博物志”丛书新书发布会在第十五届江苏书展现场举行。“园林博物志”丛书作者许又文、薛青分别分享了创作历程,并围绕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艺术手法及现代意义,展开了深入探讨。
《移情丘壑:中国园林里的山水》作者许又文从“山水文化”谈起,他指出,中国园林的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文人精神的投射。他以苏州环秀山庄、颐和园为例,详细解析了古代造园家如何通过“掇山叠石、理水造境”,在有限空间内构建无限意境。“中国园林的山水,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以形写神’,让游园者‘移情丘壑’,在假山曲水中感受真山真水的精神。比如拙政园的‘小飞虹’,一桥一水,却能让人联想到江南烟雨的浩渺。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正是中国园林最精妙的地方。”
《草木有心:中国园林里的植物》作者薛青以“园林植物与文化共生”为主题,分享了她的创作感悟。她指出,园林植物不仅是自然风景,更是文化的载体和现代人情感的“庇护所”。通过“灰空间”的概念,薛青阐释了植物如何在物理与心理层面为我们创造缓冲与安宁,如苏州网师园的古松与竹影,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人自我观照的媒介。薛青强调,植物教会我们“共生”的智慧——尊重自然节奏,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回耐心与平衡。她认为,文化传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藏在一棵老槐树或一株桂花的生活细节中。《草木有心》试图通过植物美学、文化象征与空间塑造,引导读者重新发现自然与生活的深层联系。
“园林博物志”系列丛书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套从文化视角系统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品读物。丛书共分三册,分别为《移情丘壑:中国园林里的山水》《草木有心:中国园林里的植物》和《小筑大观:中国园林里的建筑》。丛书从山水、植物、建筑三大核心要素切入,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发展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哲学思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丛书带领读者领略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审:焦翊 二审:王双双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