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15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北京林业大学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文化的自然:‘跨学科景观研究’工作坊”在在苏州市惠荫园和柴园成功举办。其间,同步举办了《景观人类学:地方与空间的视角》新书导读和发布活动。
文化的自然:“跨学科景观研究”工作坊开幕式
作为2025苏州园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本次工作坊旨在立足国际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前沿理念,聚焦苏州园林,搭建跨学科深度对话平台。工作坊邀请相关领域学者围绕苏州古典园林的世界遗产价值、景观遗产、景观认知方法等主题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并对惠荫园、怡园、曲园和柴园进行实地考察,将学术研究成果与园林保护实践相结合,深化“地方与空间”的对话。
6月13日晚,《景观人类学:地方与空间的视角》新书导读活动在苏州雅戈尔富宫檀程酒店举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文恒以《自然之眼与人类之手:景观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与人类世回应——评〈景观人类学:地方与空间的视角〉》为题进行了导读发言。李文恒认为,在《景观人类学》中,通过跨文化的民族志案例,揭示了景观并非被动的物质容器,而是充满主体性张力的动态场域。不同文化通过独特的认知方式与生态实践,将景观转化为多元主体对话的媒介。这种转向不仅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框架,更在“人类世”的生态危机背景下,为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本体论视角。随后,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葛荣玲、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孙静、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朱宇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箭飞、澳门理工大学副教授李耕、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黄旭对李文恒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围绕《景观人类学》一书展开交流讨论。
《景观人类学》新书导读活动
6月14日上午,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处长朱海俊、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副院长、园林学院教授李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主任顾文华、副主任倪乐贤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工作坊的开幕式。朱海俊处长和李倞教授致辞。随后举办了《景观人类学:地方与空间的视角》新书发布活动。清华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张阳介绍了该书的出版历程和体会,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赠送图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赠书
《景观人类学:地方与空间的视角》一书于2025年3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埃里克·赫希(Eric Hirsch)和迈克尔·奥汉隆(Michael O'Hanlon)主编,徐桐和周丹丹翻译。本书是“景观人类•跨文化的视野”丛书中的一本,是1989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次“景观人类学”主题学术会议的成果汇集,是人类学界第一部具有“景观人类学”分支学科意识与方法论自觉的著作,标志着景观人类学这一交叉领域探索的起点,具里程碑意义。在书中,12位人类学与艺术史学者提出景观人类学研究的概念体系和基本方法,对全球10处田野点展开精彩个案研究,涵盖从部落社会到现代国家、从农村社区到城市环境的广泛主题,涉及景观与人类活动、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族群如何能动地与自然互动,进而塑造了地方社会的宇宙观和文化实践,共同构成对全球景观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和分析。本书英文版自199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对人类学和其他一系列学科的景观研究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书中蕴含的丰富民族志信息和理论的洞见也对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和讨论做出了贡献。
(供稿:卢贵波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