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主宰沟通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精心编辑的文字传递情绪——朋友圈要反复删改,微博需字斟句酌,甚至连一句简单的“在吗”都要加上表情包来软化语气。然而,当面对面交流时,许多人却陷入“提笔千言,开口无言”的窘境:工作汇报时逻辑混乱,相亲场合中冷场尬聊,就连安慰朋友都词不达意。这种“只会写不会说”的割裂,正成为信息时代最典型的表达困境。
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3小时,但超过60%的年轻人自认“社交恐惧”。我们擅长用文字构建人设,却对即兴表达束手无策——线上聊天可以撤回修改,而现实中的对话却像一场没有退格的直播。某互联网公司高管曾坦言:“能写出万字策划案的员工,在电梯里三句话都讲不清项目亮点。”这种能力的失衡,暴露出传统教育对口语表达的长期忽视: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被训练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却鲜少学习如何“说好一段话”。
当自媒体、短视频、线上会议成为主流场景,语言表达已从“软实力”变为“硬通货”。职场中,同样的创意,表达力强的人能获得十倍关注;社交中,精准有趣的谈吐直接决定人际关系质量。罗振宇曾指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职场工具不是PPT,而是即兴演讲能力。”但现实中,许多人因表达缺陷付出代价——有人因汇报冗长失去晋升机会,有人因沟通不畅引发团队矛盾,甚至有人因“把天聊死”错失爱情。现代人缺的不是内容,而是组织内容的“逻辑菜谱”。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谁能用最短时间清晰表达价值,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从“文字依赖症”到“自信表达者”,我们缺的从来不是天赋,而是将思维转化为语言的方法论。
■受访人:郑伟(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播音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播音系主任、副教授)、王欢(圣安东尼奥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培训班讲师)
□采访人:孟丽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请两位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创作初衷?
■郑:这本书源于我们在教学中的共同观察。我们发现,无论是播音专业的学生还是普通职场人,普遍存在“不会说”的问题。“不会说”的背后其实是“不会想”,就是缺乏逻辑思维和表达策略。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将专业领域的语言表达方法转化为大众可用的工具。
■王:是的,我们的目标是让各个年龄层、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能轻松掌握表达技巧。比如书中的“观音举华”法(抛观点、说原因、举例、升华),用“观音菩萨托起中华大地”这样的口诀帮助记忆,就是希望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
□:书中提出了“语言思维的六大核心能力”,能否具体谈谈这六大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郑:这六大能力——逻辑力、创意力、故事力、精准力、应变力和说服力,是从实际教学中总结的。比如自媒体时代,注意力稀缺,精准力尤为重要;而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需要应变力。每个能力下又衍生出6个策略和72个具体方法,像“放大镜法”帮助聚焦关键词,“四边形法”凝练语言,都是针对真实场景设计的。
■王:我们采用了“诊断式”写作。每个方法先展示一个常见表达问题,再给出“特效药”,最后用经典案例和练习题巩固。比如有人说话冗长,就用“切蛋糕法”拆分逻辑;有人缺乏感染力,就用“心花怒放法”调动情感。
□:两位老师提到这是初次合作,但之前有长期的“课程磨合”。这种合作模式对本书的创作有何影响?
■郑:我从事播音教学十几年,擅长理论构建;王欢老师则善于将艰深理论通俗化。比如我把“即兴表达”拆解为框架,他能用“剥荔枝”“套娃”等比喻让读者秒懂。这种互补让书既有专业性又有普适性。
■王:郑老师的社群中有许多中老年学员,而我的培训对象更多是年轻人。这种多元反馈让我们意识到:表达不仅是技巧,更是思维习惯的养成。
□:郑老师有提到“全世界只有中国有播音专业”,这是否反映了国内语言教育的某种缺失?
■郑:确实。国外从幼儿园就开始训练演讲,而中国学生直到大学才接触专业表达。但如今,表达已不仅是播音员的技能,而是每个人的刚需。这本书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填补基础教育的空白。
■王:其实全民族表达能力的提升是好事。就像普通话普及一样,当每个人都能自信沟通,社会效率也会提高。
□:与市场上其他表达类书籍相比,《言之有序》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郑:一是系统性,六大能力覆盖表达全场景;二是原创性,所有方法均来自实践。比如“种子法”用图像记忆帮助理解观点生长,这类设计在同类书中少见。
■王:我们不做“重形式轻内容”的主持技巧堆砌,也不走“辩论式”的尖锐路线,而是聚焦生活化场景,比如如何劝慰朋友、即兴祝酒等,让方法真正“可用”。
□:最后,两位老师对读者和即将步入大学的高考生有何寄语?
■郑:语言表达是伴随一生的核心能力。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希望这本书能帮你种下“言之有序”的种子。
■王:高考结束,人生才真正进入需要“说”的舞台。愿大家从刻意练习开始,最终让好表达成为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