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新浪好书榜十大好书揭晓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慧慧 | 2019-01-24
收藏
摘要: 哪些书入选了?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15日,“新浪好书榜·2018年度十大好书”揭晓,《应物兄》《捎话》《考工记》《冬泳》《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不锈时光》《鱼翅与花椒》《基因传:众生之源》(排名不分后)10本书入选。

此外,经网友投票,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首部自传性作品《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与林奕含的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分别获得“人气奖”图书。

原创“大年”,名家云集

在诸多图书分类中,文学书始终是读者关注度较高的一种。相较此前几年的情况,纵观2018年的文学图书出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乃至不同风格和代际的作者方面,都可算“大年”。从年初七零后作家阿乙的首部长篇《早晨九点叫醒我》开始,到年末作家李洱的八十余万字大作《应物兄》,应该说,这一年里,原创文学的丰收使得读者的精神食粮充沛。贾平凹、王安忆、刘醒龙、刘亮程、迟子建、徐则臣等多位成名多年的作家在这一年里推出新作,路内、石一枫、周嘉宁、蔡骏等新生代作家也以新作为自己的写作生涯加油,东北作家从双雪涛到班宇、郑执等以生动鲜活的文字成为引人瞩目的群体,九零后作家王占黑接连两部作品的出版和获奖则预示着更加新鲜的血液已在文坛涌现。这些在新浪好书榜月榜和年度评选中都得以体现。

关照现实,平民意识

新浪好书榜更多关注现实题材、突出平民意识,也注重推荐风格鲜明的作品,比如历史社科类图书《从大都到上都》《袍哥》都是从个人视角或微观切面出发,以深入浅出的生动方式和严谨的学术背景探究了社会形态或历史变迁。《不锈时光》则以摄影师个人史的方式回望了我们身边几十年的变化,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主题暗合。即使是近年热度不减的“美食”话题,在英国姑娘扶霞的《鱼翅与花椒》中,因其在中国生活近二十年的经历及其“老外”的视角,亦呈现出别致有趣的样貌,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巨变。

说到话题性,“基因”一直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热门话题,“基因编辑”在这一年曾引起轩然大波和热烈讨论,著名科普作家悉达多·穆克吉最新力作《基因传》恰恰完美生动地讲述了“基因”的前世今生。而《扫地出门》则以社会学家深入底层田野调查,关注大城市下贫困人口的生存与住房问题,这些都是无法忽视的社会热点。

获得“人气奖”的两部作品——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是枝裕和的《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都是对蔓延大半乃至整个2018年的公共、文化话题的呼应。前者因文本的自传成分特别是作者的遭遇直至悲剧性结果令人扼腕,进而对相关社会问题关注度上升。后者则因是枝裕和在日本、亚洲甚至世界影坛的地位加之《小偷家族》的获奖与上映而成为热点,是枝裕和的作品始终聚焦普通人、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生活状态,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人性的光辉。

尽管没有任何一个榜单堪称“完美”,任何一个榜单都会有遗珠之憾,但新浪好书榜的的评选会一如既往,不忘“高品质、大众化”的初心,做到“有料有趣有品质”。 从2009年创办开始,新浪好书榜已经走到第十个年头。作为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新浪好书榜希冀将更多的好书推荐给广大读者。

2018年度新浪好书榜十大好书

《应物兄》李洱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洱沉寂多年,经过十三年锤炼推出的长篇新作自然令人瞩目。这部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以细致繁复的情节、密集广泛的“知识点”、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辨及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三十多年来几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精神轨迹,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绵密的文字将宏大主题从容自若地编织进入流水般的叙事,对于逝去岁月的回望与反思,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思考的角度与空间。

《捎话》 刘亮程 著 译林出版社

刘亮程以“捎话人”为线索,用独特诗性的语言、对自然的细微感知及奇崛丰富的想象,构筑了一部多重层次的寓言。小说通过虚与实的艺术交错,审视人类的精神之战和物质之争,呈现了瑰丽的异域风貌,在看似平静无声中,却又让动物、风景、民俗和地理等涌动成极为蓬勃的生命气势。既有独特的历史意味,又凸显“万物有灵”的哲学观念,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考工记》王安忆 著 花城出版社

大历史中的小人物,上海的市井风情,平淡人生中的心理起伏,波澜不兴下的微妙情感……这些早已在王安忆若干部作品中精妙运用的元素,在其新作《考工记》中得以延续。在愈发练达的阅历和成熟的写作中,作者的文字更呈现出举重若轻、凝炼沉静的气质,波澜壮阔的大变革就潜埋在主人公的一声叹息、一个眼神之中,谱成一曲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

《冬泳》 班宇 著  上海三联书店

近年出身东北的作家风头正劲,班宇也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之一。那些被雪水打湿的北方故事,挫折年代的曙光,剧变时期的祷歌,芸芸众生的奔波与命运,乃至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都能成为此类作品引人关注并易于辨识的特征。班宇的笔触舒展、克制又不乏诗意,其作品首先发表于网络,能从数以千万计的写作者中脱颖而出,恰恰说明文字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动人力量。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罗新 著 新星出版社

从北京(大都)健德门启程,15天时间,北大历史学家罗新一步一步用脚丈量了450公里的河山,抵达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旅行记录,而是融汇了罗教授对历史文化、故人往事乃至当下的思考,以及关于行走的独特体验,这一切在作者平静从容、流畅优美的讲述中,呈现出迷人的色彩,也为我们阅读、解读历史提供了全新的方式与视角。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王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历史学家王笛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王笛的文字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叙述生动流畅,给读者带来充满趣味的阅读体验,使严肃的学术课题走向大众,为中国微观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美]马修·德斯蒙德 著 胡䜣谆、郑焕升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记录“富裕国家中的穷人生活”的非虚构之作,关注城市霓虹之外的阴暗角落,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社会学学者马修·德斯蒙德深入贫困社区走访调查,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故事。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对于现代社会城市发展与经济问题多有启示。

《不锈时光》任曙林 著 新星出版社 

摄影师任曙林以照相机般的记忆,回忆了自己的青春与摄影之路:特殊年代的学生岁月、摄影的启蒙与摸索、拍摄《八十年代中学生》的过程、深入矿区的经历、下海后的迷茫与顿悟、与父亲既简单又复杂的感情……这是一部朴实无华而又深情无限的作品,文字与摄影作品一脉相承。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回忆录,也为一代人的命运变迁留下了细致入微的注脚。

《鱼翅与花椒》[英]扶霞·邓洛普 著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饮食文化是近些年大众关注的热点,英国作者扶霞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中国长住、专门到四川的烹饪学校接受培训、行走中国多地品尝不同美食。这些经历在她剑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功底下变得妙趣横生,又不乏对中国菜背后历史、文化发掘乃至东西方文化与饮食差别的比较,“老外”的视角总能将我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事物带来新鲜别样的感受。

《基因传:众生之源》[美]悉达多·穆克吉 著 马向涛 译 中信出版集团

著名科普作家悉达多·穆克吉最新力作《基因传》完整讲述了基因科学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解读生命的奥秘。书中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是一部脉络清晰、资料翔实、深入浅出的科学史,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犹如侦探小说般精彩的科普通识读物。不仅解答了时下人们最关心又困惑的诸多问题,也是科普写作的典范之作。

 微信图片_20190124155802.png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