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居且读》
艾俊川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7月
近日,艾俊川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合集《且居且读》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既是一本增加文史知识的趣味读本,也是一则学习古籍版本鉴定的实用手册。
本书作者艾俊川是一名古籍与文史爱好者、研究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他擅长考据,书中收录的多是带有考据性质的札记,如《古籍版本鉴定的“两条路线”》《程甲本〈红楼梦〉为何各不相同》《一张纸片的版本鉴定》等,内容广泛涉及古籍的版本目录、文字训诂、校勘辨伪、考证收藏。艾俊川从自身真实的读书生活经验出发,在闲读中尝试解决所遇问题,关于古籍及版本研究的种种乐趣,在他的一个个例证中变得明晰。
在艾俊川看来,文献学可算作“文科中的工科”,在学习时训练逻辑思维,在实践中注重解决问题,在方法上追求实事求是,与“理科类历史学”最为接近。在本书的后记中,他谈到,书中每篇文章的写作均努力从实证入手,不敢做“不负责任的推论”。刻本、拓本、铜版和木版、蜡版油印,这些出版学、文献学等专业经常涉及的知识点在《且居且读》中都有较为详尽的阐述,部分文章还配有十分罕见的善本图片,能为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士提供不少有益的参考,可视为一本学习出版学、文献学的参考书。
身处互联网时代,如何巧用 E考据工具?如何“海淘”获取“异书”?在书中,作者亦向读者分享了几则从实践中得来的E考据经验,如运用 E考据方法对《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进行考证,查考了书中一些误认和失考的人名。这不仅为专业的研究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还向非专业的文史爱好者传授了便捷可靠、可操作性强的文史研究方法。他在《浅谈 E考据》中表示,通过网络阅读电子图书、图像,是 E考据的重要一环,对藏书无多、利用图书馆不便的业余研究者来说尤为重要。
“书籍作为手工业产品,其字体、版式、纸张、墨色,都是印刷技术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印刷技术有差异,其印成品就会体现出这种差异。要使鉴定更精更准,只能借助严谨细密的学术考据。”艾俊川指出,版本鉴定无疑需要走“术”与“学”相互融合、提高学术含量的道路。“直接观察与文字考证,应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排斥,但无论如何,前者都是基础。如果还未对一本书进行仔细的直接观察,就试图通过文字内容来判定其版本,那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动。”
插图:《果园诗抄》
此外,书中配有较多古书刻本、抄本图片,也有一些名人手札图片,让人赏心悦目。同时,还充盈着很多有趣的文史知识。比如,用一册《种芹人曹霑画册》,可以顺藤摸瓜带出一连串的故事,考证曹雪芹的“朋友圈”;通过《戏说“中发白”》,我们可知,麻将最终定型可能是在清代中期银铺票号大发展之后,是典型的一种货币文化体现。再如,通过对晚近注明“铜版”的科举用书进行鉴定,发现它们绝大多数是木雕版印本,还有少量石印本或近代铅印本,无一是铜版印成的。这些知识,都可以引领我们进一步探寻。
《且居且读》作为一本陶冶性情的休闲书,文史知识与古籍版本鉴定知识兼备,尽显阅读之乐。据悉,《且居且读》属广西师大出版社“煮雨文丛”第四辑之一种。“煮雨文丛”第四辑延续了前三辑的风格,内含四种图书,目前已辑集谢其章、柳向春、艾俊川、胡从经等名家文化内涵丰富的精文随笔,广泛涉及书话、报刊、古籍、古玩、文史、文人轶事等内容,文化气息浓厚,文风轻松闲适,雅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