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八年间,“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中国出版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实效。
2017年,为促进输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出版协会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参考》杂志社联合发起主办了“第十六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推介活动”,经过组委会初评、复评等评审环节,共评出2016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100种,引进版优秀图书70种,其中,武汉出版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武汉上空的鹰》从众多参评图书中脱颖而出,荣获2016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本文以《武汉上空的鹰》版权成功输出至俄罗斯为例,分析项目从立项、采访、撰写、组稿、编辑出版,再到版权输出的全流程,分享版权输出过程中的经验与措施,积极探讨在新的征程上,城市出版社如何做好版权输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从跨国实地寻访活动到汉版精品图书的全流程解析
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中,提道:“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加之,2013年是大武汉保卫战、武汉空战75周年之际,受多重因素启发,长江日报社正式立项,2013年4月下旬开始“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跨国寻访报道活动。5月,寻访报道组记者从武汉出发,辗转南京、北京、南昌多地,深入中俄两国战场旧址、烈士故里、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寻访、查询等艰苦细致的探究、考证工作,确认烈士名单、还原武汉空战细节,全力挖掘习近平主席访俄讲话中提及的那段史实,首次以跨国实地寻访形式记录了援华参战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从8月15日推出首期报道至12月18日止,共发布《当年激战血洒长空 75年来他们只留下一串名字》《讲述苏联空军志愿队来汉助战始末 1938年从王家墩划出正义半径》等36篇系列报道,跨越中俄十余城市,以翔实的采访记录内容,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堪称是二战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发现,既具有新闻价值,又具有历史价值。
“武汉上空的鹰”大型跨国寻访报道活动启动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受到俄罗斯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相关报道在中俄两国产生巨大影响,中俄相关官方机构、社会组织给予高度评价,例如在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俄语国家拥有大量观众的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著名大型寻访栏目《等着我》,对此次跨国寻访活动进行了专题介绍,并呼吁广大观众提供烈士后裔的线索;俄罗斯大型政经杂志《俄罗斯与中国》制作了专栏,以展示寻访报道活动的相关内容;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全俄老战士委员会中国分委会主席对报道给予好评和支持;等等。
跨国寻访报道活动完整且大气,采访活动本身也是一场成功的国际交流活动。寻访报道中获得的大量材料,例如历史照片、证章、遗物、史料等,受到俄罗斯中央卫国战争纪念馆和国内文博机构的重视,后期连同面向全球征集的文物、史料和艺术作品,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在武汉市解放公园一处固定展陈点向广大的公众展出。
新闻媒体报道虽覆盖面广、影响广泛,但仍存在史料保存零星、难以长久保存的缺憾,于是将此次跨国采访报道活动的丰硕成果,遵循一定的历史脉络梳理成文字并配以珍贵图片,结集出版便成为当务之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协调和调度,以及近两年的细致打磨和编辑加工整理,《武汉上空的鹰》(中文版)于2015年11月由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出版后,在中俄两国引起了较大反响。
《武汉上空的鹰》(中文版)一书对“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跨国寻访活动进行了全程记录,文字生动,故事感人,人物鲜活,图片珍贵,既还原历史,也抢救了一批史料,凝结着中俄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立体彰显了反对法西斯主义、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历史价值和国际政治意义,表达了中国的主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意义重大。同时,本书也是国内首部关于武汉空战的历史著作,填补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空白,极具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汉版精品图书《武汉上空的鹰》版权成功输出至俄罗斯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动汉版精品图书“走出去”,适逢2016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之际,武汉出版社启动了《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版权输出和编辑出版工作,经过多方考察,2016年3月与俄罗斯伏特加国家博物馆签订《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一书的版权输出合同,并完成前期的沟通协调工作。2016年8月29日当地时间上午12时,在莫斯科市中心的文化地标“Biblio-Globus”书店举行《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新书首发式,时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临时代办张霄出席。本书俄文版在烈士的故乡出版发行,将使俄罗斯朋友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中俄两国在艰难岁月中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也必将加深俄罗斯人民对中国、对湖北武汉的了解。
《武汉上空的鹰》版权的成功输出,是汉版精品图书首次对俄输出版权,也是践行“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一则经典版权输出案例。
三、《武汉上空的鹰》版权输出、落地出版过程中的经验与措施
1.选择适合版权输出的项目是输出成功的切入点。
中俄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国人民相互扶持、支援,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共同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成果,因此选择《武汉上空的鹰》一书作为版权输出项目,正好契合中俄两国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情感。加之,《武汉上空的鹰》一书的内容源自“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跨国寻访活动系列报道,并加入了部分珍稀照片,因此书稿内容史料翔实,文字简洁,可读性强,版权输出内容质量过硬。
2.选好版权输出合作对象是输出成功的关键。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武汉出版社依托长江日报社现有的人脉关系,对俄罗斯当地市场进行深度调研,最终选定俄罗斯伏特加国家博物馆作为版权输出合作对象,并由他们负责《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的翻译、排版、编校、印刷、出版和后续宣传推广等工作。
俄罗斯伏特加国家博物馆是俄罗斯国防部关联企业,拥有独特的档案资料,包括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档案,近年来该公司出版图书百余种,主要为二战和抗战等军事题材作品,例如《1941年6月22日》《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等。《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正式出版后,由该公司负责在莫斯科举行新书首发式,并邀请了俄罗斯国防部、外交部高级官员参加,扩大了本书在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正是基于俄罗斯伏特加国家博物馆主流出版机构的特殊背景,一方面使得版权输出工作进展较为顺利,避免少走弯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方原有的销售通路,也便于打入俄罗斯或俄语国家主流市场,利于项目的后续发行推广工作。
3.选择适合的译者进行内容翻译加工是输出成功的重要条件。
输出版图书正式出版,仅是版权输出成功的第一步,图书能否在输出国普通读者中产生共鸣,落地生根,真正达到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目标,才是重要一环。因此,找准、找对翻译者,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且曾在中国出版过图书的外方译者,就显得尤为关键。翻译者既要明晰输出版图书将拥有的读者群体,并要适应输出国读者的阅读心理,而且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要在充分尊重原作品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进行本土化语言加工,以适应输出国读者的阅读风格、阅读习惯。
担纲《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翻译出版工作的亚历山大•尼基申,系俄罗斯收藏家联盟的主席、著名作家,也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参与了多部书籍和专辑的写作和绘画材料的收集,近年来,他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小说,一本是关于苏联的。在《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的翻译过程中,“他是带着泪完成这项翻译出版工作的,为了能让更多的俄罗斯读者了解这段历史,他在俄文版中适时地增加了不少自己搜集的第一手历史图片和有关武汉的资料”,为的就是更好满足俄罗斯读者的阅读习惯。
同时,为适应俄罗斯民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要求,《武汉上空的鹰》(中文版)的封面颜色为红色,而俄文版封面的颜色,则改为红蓝两色,封面上同时印有中俄两种文字的图书信息,并增添了1949年10月17日《解放日报》对苏联空军志愿队的一段评论文字和“俄罗斯—中国合作项目”等信息,以彰显《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是中俄两国出版机构通力合作的又一成果。
4.以“武汉上空的鹰”相关活动或节目为依托,借助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延伸《武汉上空的鹰》中文版和俄文版的国际影响力。
(1)2015年8月31日,由凤凰卫视和武汉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五集纪录片《武汉上空的鹰》在两台同步献映,讲述了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支援抗战的故事,许多珍贵历史镜头属首次亮相。
(2)2015年9月,“武汉上空的鹰——纪念武汉空战77周年主题展”在武汉举行。活动现场,不少抗战老兵及老兵后代来到展览现场,回忆当年峥嵘岁月。
(3)2015年12月22日,《武汉上空的鹰》(中文版)首发式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行,发布会上还举行了向时任俄罗斯驻华大使等代表赠书仪式,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凤凰网、《长江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
(4)2016年3月23日,由武汉市辛亥革命博物馆与俄罗斯中央卫国战争纪念馆联合主办的“武汉上空的鹰——纪念苏联空军志愿队特展”(原创展览)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多功能厅举行,本活动荣获“第一届(2016年度)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入选《2020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名单》。
(5)2016年8月29日,《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首发式在莫斯科市中心的文化地标“Biblio-Globus”书店举行,时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临时代办张霄出席。本书俄文版的出版是继中文版首发式后中俄文化交流的又一成果,也是两国政府已经启动的“中俄媒体交流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推动中俄友谊的发展。
(6)2017年5月24日,作为“2017俄罗斯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活动的重点项目之一,由武汉出版集团公司、武汉市辛亥革命博物馆和武汉国际交流传播中心主办,俄罗斯中央卫国战争纪念馆、俄中友好协会支持的“武汉上空的鹰——纪念苏联空军志愿队特展”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俄中商务园展出,受到当地民众的一致好评。作为图片展的延伸,《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一书在特展活动现场展销,更为详细地介绍了苏联空军志愿队在武汉保卫战中浴血奋战的历史,以及武汉人民对英雄们的深切缅怀之情。
(7)2018年6月,北京卫视大型纪实栏目《档案》播出《武汉上空的鹰——一座永不孤独的英雄丰碑》,充分见证了两国家之间的友好情谊。
(8)2019年10月18日,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当天,来自俄罗斯代表团的军人运动员专程前往武汉市解放公园,进行一场特殊的祭奠活动,为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敬献花圈,缅怀英烈,寄托哀思。《长江日报》记者谌达军受俄方邀请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向俄方赠送了《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
(9)2020年9月3日,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长江云播出《回声嘹亮》系列报道第四篇《武汉上空的鹰》,深切缅怀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
(10)2020年10月1日起,全国首家以纪念苏联空军志愿队英烈为主题的专题陈列馆——“苏联空军志愿队陈列馆” 正式对外开放,该馆位于武汉市解放公园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纪念碑附近的一栋苏式建筑内,展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实物史料【包括《武汉上空的鹰》(中文版)】,让人们参观纪念缅怀英烈,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敬意。
(11)近些年,作为汉版精品图书代表之一的《武汉上空的鹰》积极参与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各种书展,特别是作为集版权贸易、出版展示、文化交流、专业研讨和阅读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盛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5.积极申报各种奖项或荣誉,依托国家政策优势,进一步扩大《武汉上空的鹰》的影响力。
(1)2014年3月,《“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跨国寻访报道作品》荣获2013年度“武汉新闻奖”;2014年4月,该作品荣获第31届“湖北新闻奖”;2014年10月,该作品荣获第2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作品一等奖。
(2) 2015年6月11日,《长江日报》获得俄罗斯总统普京签发的“1941-1945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这极大提升了此次跨国寻访报道的国际影响力。此奖章由俄罗斯胜利组委会面向全球评选,授予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团体和个人。2020年9月10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隆重举行“纪念奖章”授颁仪式,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向《长江日报》记者谌达军颁授“俄罗斯国防部纪念保卫祖国烈士贡献奖章”,以表彰其8年来为寻访、搜集、研究苏联空军援华志愿队事迹所作的突出贡献。
(3)2016年3月25日,《武汉上空的鹰》(中文版)入选2016年度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4)2016年9月,《武汉上空的鹰》(中文版)荣获第二十九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
(5)2016年12月,《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被列入2016中宣部外宣出版项目清单(采购类)。
(6)2017年12月,《武汉上空的鹰》荣获2016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四、编后
《武汉上空的鹰》(俄文版)的成功输出和落地生根,既是汉版精品图书“走出去”工程的一次有效尝试,也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回应。下一步,武汉出版社将继续坚持精品立社、版权兴业的初心,秉持守望文化、传承文明的恒心,积极推动城市历史文化“走出去”,用国际版权语言讲好武汉城市故事,做好《武汉历史文化风貌丛书(共12册)》《武汉老房子老巷子·优秀历史建筑》《武汉城市简史》《中国武汉》等体现城市特色、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汉版外向型图书,《中俄万里茶道与汉口》《天下茶仓:汉口东方茶港》《万里茶道申遗》《重走中俄万里茶道》《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1790—1919年俄罗斯茶叶和茶叶贸易》《万里茶道汉口画册》等汉版“万里茶道”系列图书,以及《剑桥笔记——一个英国家族六代人的中国故事》《美好的黄鹤楼》等汉版精品图书的外译推广工作,使更多思想精深、编校精良的汉版精品图书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在“一带一路”方面,武汉出版社将继续立足湖北武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努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用更多文质兼美的图书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出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涵中国智慧的汉版优秀出版物,为新时代下城市出版社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武汉出版人的“版权力量”。
作者简介:刘洪,武汉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室副主任,历史学硕士,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