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类永远困扰的问题:到底谁才是我们的另一半?
2021-11-04
收藏

这篇文章开始之前,想先请大家做一个小测试。

下面哪种描述最准确地说出了你对爱的态度:

选项一:我感觉与人亲近比较容易,不管是我依赖他们,还是他们依赖我,都让我感到舒服。我不总担心被甩,也不怕别人跟我太亲近。

选项二:我感觉与人亲近有点儿不舒服,我很难完全信任他们。有人跟我太亲近我会紧张。我的爱人常常想让我跟他更亲密,但我会感觉不舒服。

选项三:我发现别人不愿像我想要的那样亲近。我经常担心我的另一半不是真的爱我或者不想真的跟我在一起。我想完全跟对方的生活融在一起,这个想法有时会把他吓跑。

这是1985年,心理学家辛迪·哈赞和菲利普·谢弗在丹佛的《落基山新闻报》上刊登了一份问卷的最重要的部分,这份问卷对科学家眼中的爱恋进行了重新定义。

哈赞和谢弗想从依恋角度重新定义成年人的人际关系。哈赞和谢弗让报纸读者勾选其中一个选项时,实际上是在让这些读者选择一种依恋类型。

选项一代表的是安全型依恋关系,选项二是回避型依恋关系,选项三是反抗型依恋关系,或哈赞和谢弗所称的焦虑 /矛盾型依恋关系。)

哈赞和谢弗在分析了 620 份答卷后发现,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属于安全型依恋,余下的全是回避型和焦虑 / 矛盾型依恋。这个统计结果并不是偶然的。哈赞和谢弗认为,依恋的不同类型反映出人们在亲密关系上有天然的差异性,依恋类型似乎总是可以用人的基本性情和情绪来定义。

一、依恋如何影响婚姻关系?

多数夫妇都强调他们两人之间的爱带给彼此好处,对方让自己放松下来并帮助自己解压(这通常是安全型依恋的表现)。一些受访者则称,他们不希望夫妻之间的关系太过亲密,对方太过亲近时自己就想逃开(这绝对是回避型依恋)。有的受访者则称,他们根本受不了夫妻之间任何形式的分离,他们爱嫉妒,喜欢黏人,总担心对方会离开自己(这是焦虑 / 矛盾型依恋关系的表现)。

每一种依恋类型都很独特,是夫妻关系在婚姻某个特定阶段的一种表现,依恋理论揭示了依恋关系分类背后的原因。

一旦开始从依恋理论角度看待爱情,成年人与婴儿的相似点就好像更明显了。像母婴依恋一样,刚刚开始热恋的人会几个小时腻歪在一起,避开别人,保持身体接触,低声软语,相互搂抱。鲍尔比将其称为“寻求亲近”,成年人将其称为“约会”。恋人会拉着手,看着彼此,用“甜心”、“宝贝”等用在孩子身上的爱称来称呼彼此。

不过,谢弗等学者在考察这些依恋类型如何决定实际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时,找到了最有说服力的佐证。依恋类型对夫妻关系的影响非常显著,因为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夫妻一直表示对婚姻很满意,所以他们的婚姻往往更持久(平均婚龄为 10 年,非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夫妻婚龄在 4.9—6 年之间),离婚率也更低。这些安全依恋型的夫妻关系亲密,即使在“关系紧张”的时候也不会离婚。

鲍尔比指出:“我们的生命旅途(不管旅途有多长)中,如果一直都有依恋对象给予我们安全的港湾,那么我们一辈子都会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这么看待成年人的依恋比较奇怪。多数人一想到爱情——当我们跟着唱一首偶像剧的副歌时,读一本爱情小说时,甚至在回想自己的婚姻的时候——就常常认为,自己的婚姻跟自己幼年时期的情感需求没有什么关系。孩子需要人安慰、需要人照顾,成年人渴望对他人有吸引力、有情欲。我们想坠入爱河,而且希望一直在爱河里徜徉;我们想陷入热恋,而且希望热度一直不减。

但是真相令人伤心:激情会消退。导致婚姻满意度下降的原因显而易见:习惯化。婚姻关系要持续下去的话,夫妻双方就要不断加强“同伴式爱情”,来弥补欲望和激情的持续减退。21“同伴式爱情”一词由伊莱恩·哈特菲尔德和威廉·沃尔斯特首先定义,指的是“我们对跟我们的生活羁绊很深的那些人的爱”。

“激情的爱先于同伴式爱情发生”,“依恋总是始于强烈的情感冲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过程。激情之爱让我们“执子之手”,同伴式爱情则让我们“与子携老”。

二、寻找相似的人可以长久相爱吗?

许多哲理和流行音乐都误导了我们,因为它们鼓励的那种浪漫的爱是建立在一些错误的观念之上的。

第一个错误观念是,爱需要灵魂伴侣,但是灵魂伴侣非常稀有。我们总是觉得如果我们想拥有幸福,我们就需要找到对我们来说最完美的那个人。

但是,真爱难觅。雷蒙德·尼的研究表明,如果你一定坚持要找到灵魂伴侣,那你找到爱的概率可能会降低,因为我们认为浪漫关系中出现的每个小问题都证明了找到灵魂伴侣这样的好事注定不会发生。现实是,完美的爱并不存在。越早放弃寻找完美先生(或完美小姐),你就越有可能找到真正会让你幸福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两个人一见钟情,因为他们仿佛早就认识对方了,他们是一模一样的人。

但是,寻找相似的人往往是个错误。如果我们寻找一见面就有似曾相识感觉的人,最后就会特别看重那些跟我们不一样的性格特征。保罗·伊斯特威克、伊莱·芬克尔和艾丽斯·伊格利在 2011 年所做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即使特别喜欢某种性格,他“也不会很想让现在的恋人具备这类性格”。

还有一项研究在对 313 项独立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性格和喜好方面的相似性对浪漫关系的幸福程度没有任何影响。另外,2010 年一项针对 23 000 对已婚夫妇的研究指出,在影响夫妻满意度的因素中,相似性只占了0.5%。总之,我们理想中的人——和自己相似且喜好也跟自己一样的人——跟实际生活里真正想要的人,基本是不匹配的。 

评价一个人是不是自己的理想恋人时,相似性并不是一个有用的衡量标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是会变化的。即使是那些看起来稳定的喜好(比如喜欢的冰淇林口味、周末休闲方式和喜欢看的电影)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就像新陈代谢。心理学家若尔迪·夸迪巴赫、丹尼尔·吉尔伯特和蒂莫西·威尔逊把人类会变化这一点称为“历史幻觉的终止”。他们认为,人的价值观、追求和喜好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但是人们总是低估这一点。67 研究人员说:“人们似乎会把某一天视为关键时刻,觉得在这一刻自己终于成为一直都想成为的那个人了。”但实际上,这种关键时刻是不存在的。 

如果我们和另一半的浪漫关系是基于表面的相似性,而不是基于更深的东西的话,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是跟一个错误的对象在一起。我们会变,我们的另一半也会变,但是,我们不会想一起变。 

那么,到底谁是我们的另一半?怎样能找到真爱呢?也许,这是一个将永远困扰人类的问题吧。

《爱的旅程》800立体封

《爱的旅程:如何建立与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美]乔纳·莱勒 

徐英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