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过度自信,为所有问题找到答案
郑渝川 | 2021-11-12
收藏

6B0CEF8E-6302-414D-931B-8A8E589FF001.jpeg

书名:《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作者:(美)唐·摩尔

译者:张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这样的书名,很可能导致误解——人们会认为这又是一本在宣导只有有了自信,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书。

但其实不是。这本书的作者唐·摩尔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副院长。书中的观点恰恰批判了过度自信的弊病所在。

“难道不应该相信自己的生活一切都好,每个人都喜欢你,你不会犯错也不会受伤吗?相信自己是个万里挑一的幸运儿,会逢凶化吉,这种想法难道不对吗?”是的,不对。

过度自信,会导致不同程度上想法、愿望与行为、结果的巨大偏移。举例来说,很多人都相信自己车技足够娴熟,反应足够快,所以开车时(尤其是路况较为拥堵,车速相对较慢情况下)往嘴里塞点东西吃,或是瞄一眼微信,抽空再回个语音,或是瞟一眼手机上的应用弹窗,并不是什么危险的操作。就是这样的过度自信,才导致包括美国、中国在内,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频繁发生司机分心导致的交通事故。

有人可能会说,自信一点儿可以赋予自己勇气和动力,包括高估一点点自己的能力,可以让自己承受略微超出自己能力极限的任务,让自己在压力下成长。这是很漂亮的道理。问题在于,我们并不能精准地评估何为高估了“一点点”。换言之,我们自认为恰当地评估了自己时,其实已经有所高估,这本是人之常情,而有意高估造成的偏差就会更为显著。

行为经济学其实非常清楚地解释了各种认知偏差的危害性。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就曾指出,太自信是所有认知偏差中最严重的一种。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发生的欧债危机,究其原因,都与相关人等过度自信有关(从而导致了股票市场的高杠杆交易、高创业失败率、法律纠纷等)。

过度自信以外的其他认知偏差,其实与太自信也同样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只要将自信的阈值调回到合理区间,保持必要的谦虚,就更有可能避开那些常见偏差。

这本书指出,不自信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太自信的镜像反射,表现为充斥着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容易感到自己是滥竽充数的。

要走出过度自信,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机制就是要懂得接纳他人意见,有意识向他人了解信息和学习,能够做到根据事实来推翻自己的信念和假设。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懂得接纳观点多样性,学会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保留彼此的不同意见。

能够接纳、听取不同意见,懂得向他人学习,不再固守自己的信念和假设,这就为提高我们的预测准确率创造了条件。书中指出,这意味着我们在进行预测决策思考时,会将许多要素设定为概率区间,而非估定值——虽然主观概率与客观概率仍然存在显著差异,但主观概率的区间值,仍然能够帮助我们在思考时变得相对更为审慎。这样的思考习惯保持下去,我们对于不确定性、风险的理解也会变得更为深刻。

事实上,真正从事危险工作的人,比如消防员、警察、救援队员、煤矿工人、飞行员等,往往都能够较好地避免进入太自信或不自信两个极端的空间,因为两者均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书中也提到,冲浪、攀岩等极限运动从事者中的佼佼者,其实往往要对水平一般的人更清楚自身的脆弱性和能力局限。

《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这本书反复提到,无论是企业领域,还是投资领域,过度自信以及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往往会造成人们无视显著的风险,忽略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美国等国家的创业者普遍高度自信,所以哪怕是初创公司的倒闭率超过八成,创业者们依然踊跃不断地挤入。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一部分(不是全部)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驾驭自己,更好地洞察风险,摆脱过度自信,也没有因为压力而变得垂头丧气,这正是其从创业者群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而在国家层面,书中指出,各国中央银行会基于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政策建议。如果预测到经济繁荣,央行可能会通过提高利率来避免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反之,因为预测到经济出现衰退,就会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如果预测太过自信、乐观,就可能导致政策出现偏差,导致系统危机、经济衰退出现。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