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读《弗莱克斯纳报告》振聋发聩奇书赞,医教雄篇,只手擎天,灼见真知洒万言。
协和百载知何溯?掩卷思源, 科学推先,犹领西东一脉传。墨绿色烫金封面,翻开来可见同色典雅的绒布面内衬,上世纪初风格的古典圆体书名,瞬间将我带到100多年前那个神交已久的独特年代。《弗莱克斯纳报告——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在那风云际会的时代横空出世,让整个北美医学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批理想主义者奋力推进科学医学的理念和办学实践;继而又在机缘巧合之下,同样的这批理想主义者来到了遥远的东方,以他们理想中的标准创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于现代科学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启蒙和推广,尤其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Abraham Flexner,1866-1959)教育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办人
1866年11月13日,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他在先后完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业和欧洲游学后,返回美国接受了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调查美国和加拿大医学教育的任务,其结果正是这本轰动一时的《弗莱克斯纳报告》。尽管历史学家认为,北美医学教育改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蒸蒸日上的情况下势在必行,但《弗莱克斯纳报告》问世至少使这一进程由披荆斩棘的探路尝试迅速演变成了高歌猛进的社会潮流,百年之后依然有其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弗莱克斯纳报告》原书分为两部分,上卷系统论述了弗莱克斯纳对于医学教育的整体观点,从美国的医学教育历史到医学教育课程、重建和毕业后教育等等,对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清晰而有力的阐述。下卷则将所调查的155所医学院现状毫无保留地客观记录于报告中,赞赏时不吝褒奖言辞,批判时语言也同样不啻如匕首投枪。《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它所提出的提高医学院入学标准、标准化学制、关闭不合格医学院、重视临床教学和研究等理念对美国医学教育影响深远。美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逐渐在医学领域成为领导者并且长盛不衰。但笔者以为,报告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将科学思想和方法作为医学教育的根本基石,并且从制度上保证这一根本基石得以付诸实践。“医生对正常生理过程的关注……是以其作为理解和掌握异常现象的出发点”“现代医学的特征就是对临床经验进行严格的批判性评价”“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并不会动摇科学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这些论述在上卷的多个章节中均频繁出现,充分体现了弗莱克斯纳要将科学医学作为医学教育根本基石的坚定态度。而在第10章中,弗莱克斯纳对有关顺势疗法、对抗疗法和整骨疗法等先前一度流行的各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在科学医学发展到这一时代的情况下,“医学拒绝综合命题、先验性解释、华而不实和自圆其说的宏观叙事”;因而,摒弃这些学派的医学院必然是顺应历史潮流。从《弗莱克斯纳报告》也能够看到一些弗莱克斯纳本人的理想主义色彩。这在他后来写的著名杂文《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中得到了更加充分体现。当然,在那时主张依照《弗莱克斯纳报告》标准来改革医学教育的有识之士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因此在后续改革过程中不免有若干措施难以实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临床医学课程教师的兼职问题。按照《弗莱克斯纳报告》的标准,从事临床教学的师资必须全职,因为教学和科研任务是如此繁重,以至于教师付出全部精力也未必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根本不可能抽出时间去开业行医。然而在实行这一规定时却难以执行,导致临床师资无人应聘,大部分医学院最终不得不做出妥协;甚至于被《弗莱克斯纳报告》作为典范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也无法严格执行这一规定。这使医学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们极为受挫,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他们对另外一个后来堪称奇迹的项目的浓厚兴趣,这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筹建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因为古老的中国绝不会存在美国旧式医学教育和行医习惯的各种桎梏,北京协和医学院将可以完全按照《弗莱克斯纳报告》的最理想框架去建设;这样,这所在东方土地上的新建医学院将有望成为超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最佳典范。这是《弗莱克斯纳报告》所引出的另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弗莱克斯纳报告》面世已超百年,尽管它对中国的现代医学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但中译本问世还是第一次。2021年11月13日正值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诞辰155周年,勉力撰写书评一篇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教育家,是以为记。
参考文献1.肯尼斯·卡尔曼,著,管远志,译. 卡尔曼医学教育史——昨日、今日和明日[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2.洪一江,曾诚. 弗莱克斯纳报告及其对美国医学教育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2008, 29(3) : 67-68.3.田明国. 纪念弗莱克斯纳报告发表100周年[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8(2): 128-130.4.王辰, 马超. 近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发端和现实意义.见:王辰,孙集宽,译. 弗莱克斯纳报告——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1:P I-IV.5.孙集宽.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见:王辰,孙集宽,译. 弗莱克斯纳报告——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1:389-390.6.玛丽·布朗·布洛克,著,张力军、魏柯玲,译.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协和模式[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7.蒋育红、玛丽·布朗·布洛克,编. 协和百年纪念文集[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年.8.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罗伯特·戴克格拉夫,著;张童谣,译.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