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一场特殊的新书发布会在云端举行,没有坐得整整齐齐的观众,没有精心设置的仪式,没有新书发布会标配的作者签售和提问环节,只有来自杭州、扬州、北京、开封的嘉宾们齐聚线上,面对镜头说一些心里话,评一评新书。这就是《摇曳的名分:明代礼制简史》的线上新书发布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洪俊,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著名经学家彭林,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涛,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建墩,扬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孔祥军,以及该书作者、扬州大学教授陈士银、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王旭斌参与此次活动。发布会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副社长魏晓丽主持。
鲍洪俊高度评价了《摇曳的名分》一书的艺术性、学术性和专业性。他说:“我曾经看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也曾经看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从这本著作当中,我看到了黄仁宇的著作的专业化表达,看到了当年明月的著作的艺术化表达。在这样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之中,你可以读到明朝那些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场景、重要的历史时刻的心跳和细节。可以说,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时刻既为明朝的礼仪制度,也为明朝礼仪制度所渗透之下的明朝鲜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感染,与它一起喜、怒、哀、乐。从这部书中,可以读出散文的感觉、小说的感觉,也可以读出学术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
鲍洪俊
彭林是该书作者陈士银在清华大学读博时的导师。他提到,做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最难做的是两头,一头是先秦,因为材料太少、太难读;另外一头就是明清,因为材料太多,往往这个阅读量就能把很多人吓走,都是几百卷。此次出版的《摇曳的名分:明代礼制简史》,仅引证材料就超过1200条,这是非常难能的。他还提到,陈士银老师是一个很有人文关怀的年轻人,他痛感我们传统的学术研究,尤其是礼学研究,写的东西一般人看不了,所以他做了一个尝试,用比较轻松、通俗的笔法,向大家介绍明朝的礼制史。而且在书中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为丰富今天的明朝礼制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彭林
曹建墩在直播镜头前特意穿上了汉服。他认为,名分问题在中国古代是礼制上的大问题,尤其是在明代,发生的很多事,都和名分有关系。而这部书用非常轻松的语言把这个沉重的话题娓娓道来,让人读了之后收获很大,这是目前学术界,特别是礼制学研究领域需要的尝试。对于今后礼制该怎样对大众普及、礼制著作该怎样推广,该书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
曹建墩
而孔祥军把《摇曳的名分》称为“通俗读物”——“讲它是一本通俗读物,主要是从文字表述的角度来说。” 他用“古事今辞”来概括这部书的文字特点,也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讲比较艰深的一些学术观点,或者作者本人对历史的理解。而对于这部书总的特点,他又用“籍虚言实”四个字来概括。礼本身是一种观念,是虚的;但是礼反映在一些礼仪、礼制当中,它就是实的。籍名分之虚,言礼制之实,这本书实际上是通过礼的视角、礼的观念、礼的仪式和礼制,来观察明朝发展的过程。因此,“读此一本《摇曳的名分》,就可以对明代整个礼制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读来文从字顺,没有什么语言障碍。”
孔祥军
在张涛看来,《摇曳的名分》这部书以名分作为切入点,重新建立起了明代礼制史的叙事框架,打破了以前传统史书的时间线索,或者是政治、经济、文化之类分门别类的划分,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个个礼制故事,既可以连续阅读,也可以单独挑着读,让看似单调的礼制人物活了起来,让枯燥的礼制事件活了起来。读来轻松愉快,还能引发进一步的思考。通过阅读这部书,读者可以对中华礼乐文化在明朝三百年间的命运沉浮有更真切的体会。
张涛
陈士银在讲话中简单介绍了《摇曳的名分:明代礼制简史》书名的由来。这部书洋洋洒洒四十多万字,五六百页,其实并不“简”,为什么叫“简史”呢?对此,陈士银说:“礼制既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伴随大明王朝的始终,又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领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今天读到的、看到的礼制和历史上真正发生的礼制相比,依然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简史’尚且可以写出40万字,真正的明代礼制肯定还有很多精彩内容,等待挖掘!”礼制研究相对小众,研究礼制的学者人数不多,他希望《摇曳的名分》的出版,能够引起大家对礼制的多多关注。同时也希望此书能够成为大家重新走进明史的一次契机。有时候,换一种视角,再去阅读曾经熟悉的历史,也许会有不同的体验。
陈士银
王旭斌讲述了《摇曳的名分》立项、编辑、出版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认为这部书的特点是将专业性与大众化之间的平衡把握得很好,这是非常可贵的。据悉,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摇曳的名分:明代礼制简史》一书是由陈士银撰写的明代礼制专著。本书通过礼制变迁的视角,围绕“名分”这一主题,依托坚实的文献基础,采用轻松活泼的语言,重新解读明代历史。从鲜为人知的“吴王令旨”到屡经变迁的天地祭祀,从蔚然成风的城隍崇拜到乱用祖宗之名频繁发生的藩王夺权,从英、景之际的“两皇并存”到天子征伐(明武宗)的各种荒诞……本书尝试采撷不同的历史片段,讲述当时的礼制故事,揭橥国家与民众为获得新的名分认同而不断奋斗与挣扎的历史进程。
王旭斌
陈士银有感于目前学界关于中国礼制的著作,大体皆以史料整理与分析为重点,这类研究著作为推进礼制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弊端就是沉闷,对专业研究者之外的大众读者并不友好。为此,他提出“人文领域的论文和著作是用来读的,而不是给自己或者极少数人欣赏的”,花了三年时间撰写了这部既保证学术水准又不失可读性的作品。按中国社会科学院林存阳教授的说法,“他并没以史学专业的架构方式,如按明朝的发展阶段,或者对礼的不同分类,来探讨明代礼制的嬗变,而是以轻松的笔调、流畅的语言、富于故事情节的手法,对明代历史进程中,与政治、权力、社会、日常等密切相关的关键性礼制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鲜活、述论结合的呈现和解读”。
魏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