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季羡林与东西方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纪要
2021-12-16
收藏

2021年11月28日,第二届“季羡林与东西方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印刷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季羡林读书会、北京印刷学院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民盟大兴区统战理论研究会联合主办。会议由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北京印刷学院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会长叶新主持。

图片

△北京印刷学院图书馆

与会嘉宾名单

方薇  北京大学东语系、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郁龙余  国际著名印度学家,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论文参会)

梁志刚  中央档案馆原司长,《季羡林全传》作者

季清  季羡林孙女(视频参会)

李小军  季羡林先生助手李铮之子

吕守贤  山东省临清市委党史研究中心编辑(论文参会)

梁玉珊  对外汉语文化学者,国学文化传播者王京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谷征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副院长

叶新  北京印刷学院欧美同学会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

张文红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编辑出版系主任

范继忠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副教授,韬奋实验班负责人

张佩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副教授

王京山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朱璇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王佩芬  季羡林读书会会长,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优秀阅读推广人

王旭东  季羡林读书会副会长

李强  季羡林读书会会员、民盟盟员

程琼森  国华羡林文化有限公司编辑

张炜煜  人民日报出版社策划编辑

佟周红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

后宗瑶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付江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部副主任

会议伊始,季羡林的孙女季清通过视频发来祝贺,对热衷于季羡林研究的各位与会嘉宾,尤其是叶新、张文红、王京山等教授表示感谢,并预祝本次“季羡林与东西方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圆满举办。

图片

△季清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副院长谷征代表主办学校致辞,指出季羡林作为学术大家,非常值得从多角度、多侧面加以研究,期待与校外学者多多开展“季学”研究合作。

图片

△谷征

北京大学东语系、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方薇从亲身见闻出发,讲述了她眼中的季羡林。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东方学研究骨干。东语系艰辛历程中,步步有季先生的心血,程程都含季先生的智慧。方薇表示,季先生“坐冷板凳”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东语系学子,于她自身而言也深深受益,也希望各位出版界同仁将季先生的思想与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图片

△方薇

国际著名印度学家,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教授在向本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季羡林:中国学问家的典范》中细述了季羡林的生平和一生在各个领域做的贡献,从当代中国的首席印度学家、彻悟真谛的佛学家、开宗立派的东方学家、不可或缺的翻译家、名副其实的比较文学大家、独树一帜的学者散文家、文化交流的伟大重镇、胸怀世界的敦煌吐鲁番学家、笃信马克思主义的大学问家九个方面明确其在中国学术界的历史地位。现今,季羡林学术和思想的影响逾越了国界,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当代青年能够以季羡林为学习典范,用他的人格和学问来规范自己、激励自己。

中央档案馆原司长、《季羡林全传》作者梁志刚与对外汉语文化学者梁玉珊共同发言,从清华大学对季羡林求学道路的影响、以及季羡林后来对母校的反哺两方面探讨了季羡林与清华大学的关系。清华求学埋下了季羡林学术的待发之轫,是季羡林文学创作崭露头角的时期,也是他最初季羡林最初进行教育实习和实践的地方,更是季羡林一生翻译工作的最初起点。可以说,清华园是季羡林学术生涯这条大河的活水源头.

图片

△梁志刚

另一方面,季羡林撰写了大量关于清华大学的著述,概括和颂扬了清华精神,并且始终关注和大力支持清华大学文化建设和人文学科发展,重视对清华校史、尤其是西南联大时期史料的抢救和收集,他自己的《清华园日记》也一字不改原样出版,成为研究清华的重要原始料。所有这些都是季羡林对母校清华大学的反哺。梁玉珊特别提到,叶新教授校注的《清华园日记全本校注版》保持了日记原貌,添加了很多详实的注释,是“季学”研究的宝贵史料。

图片

△梁玉珊

季羡林读书会会长,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优秀阅读推广人王佩芬在《“清华四剑客”的交往与青年季羡林的成长——“清华四剑客”史海钩沉》主题报告中探讨了《清华园日记》中记载的“清华四剑客”之间早年交往活动。清华大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其中有“清华四剑客”一说,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在清华园内读书求学的季羡林、李长之、林庚、吴组缃四人,他们在学生时代交往密切,后来也都成为了卓有成就的学者、作家、诗人。四人之间有志向上的相互促进、心情上的相互鼓励,也有思想上的相互碰撞、言谈上的相互交锋,这样的交往过程在他们的学术生涯早期奠定了宝贵的基础品质,对他们日后学术道路产生了长远的积极影响。凝聚在“清华四剑客”背后的,是年轻敢为、不畏权威、热情纯粹、日进日新的精神,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天都在焕发出一个新的自己,这正是他们四人均保持了长久的学术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今年已经是季羡林诞辰110周年,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时间的流逝使年轻的事物变得老旧,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更改。但如果能保持“日新日进”的精神,恰恰可以做到某种意义上的“永远年轻”!这样一笔精神财富正是今日回顾探讨“清华四剑客”的意义所在。

图片

△王佩芬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王京山则从《清华园日记》入手,向大家讲述了大学时代季羡林较为特殊的家庭生活,并本着“述而不论”的态度,介绍了季羡林的第一、第二原生家庭与其夫妻关系。王京山认为,在那个年代,季羡林的家庭是以伦理维系的传统家庭的缩影,在亲情较为淡漠的环境下,季羡林通过扎实努力,成长为中国学术泰斗,值得慨叹与沉思。

图片

△王京山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编辑出版系主任张文红探讨了季羡林与《红楼梦》的关系。1993年,季羡林在《光明日报》发表《我喜爱的十种书》,位列“喜爱的书”第一是《红楼梦》。张文红根据季羡林发表的文章和《清华园日记》梳理了季羡林的《红楼梦》阅读史:虽小时候酷爱读“闲书”,但因《红楼梦》属于“高级”闲书并没有阅读,真正阅读《红楼梦》是在大学时代。《清华园日记》真实记录了季羡林为何读《红楼梦》、何时读《红楼梦》以及以《红楼梦》为标准的小说阅读评价。季羡林的《红楼梦》阅读史反映出季羡林的《红楼梦》阅读观和小说观,以及他对中国文学和语言、文化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考。

QQ截图20211216205755.png

△张文红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副教授、韬奋实验班负责人范继忠从“东方学”语境出发,论述了季羡林早期的知识谱系。首先她梳理了“东方学”的学科群,并指出了汉学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季羡林留学期间,与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结下了不解之缘。范继忠认为,从季羡林的学风与文风中可以看出其具有平民主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指出季羡林先生为中国学者研究“东方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理论。

图片

△范继忠

北京印刷学院欧美同学会会长,新闻出版学院教授叶新从《山东民国日报》文学性副刊“留夷”的创刊讲起,分享了季羡林在《留夷》的编刊生涯。1935年2月26日《留夷》创刊号正式“亮相”,作者主要是季羡林的学生。叶新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发表在《留夷》上的精心之作——《游灵岩》的创作与发表过程,展示了其编就的季羡林《留夷》佚文目录。他表示,季羡林为编辑《留夷》殚精竭虑,这体现了季先生作为主编的责任感与编刊生活的不易,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思考。此外,叶新与其学生吴雅婷还整理了季羡林先生最受知网报刊欢迎的文章,其中排名第一位的文章为《月是故乡明》,此文已被选入小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之中。

图片

△叶新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副教授张佩多年从事李白诗集注本研究,她发现季羡林在《最喜爱的十本书》中有关于李白的诗的推荐,进而思考关于李白的诗的版本选择,并受到季羡林《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的启发,探讨将文人名士、现代学者的读书推荐、研究成果等放置于李白诗版本中的可行性,为李白诗的出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深刻体现出“季学”研究的实践价值。

QQ截图20211216205844.png

△张佩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后宗瑶探讨了《清华园日记》中季羡林的早期诗歌观。他分析了季羡林对诗歌感兴趣的原因,并探讨了季羡林对于诗歌的看法和认识。季羡林认为诗是不可解释的,不可了解的;诗要有形式,诗的形式是韵律、韵脚,从而使得诗具有音乐美,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欣赏诗歌的独特视角。

图片

△后宗瑶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部副主任付江对季羡林《清华园日记》与夏鼐《燕园清华园日记》二书进行了比较阅读。季羡林与夏鼐同届不同系,日记之中能发现两人共同参与过的校园活动,如听讲座、看电影、看球赛等,甚至两人都选修过一门难度极大的法文课。同时付江也对两人的阅读与创作活动进行了整理和对比,由此了解季羡林与夏鼐在大学时期的心路历程。

最后,山东省临清市委党史研究中心编辑吕守贤向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季羡林获“状元公”奖励时间探析》,考证了季羡林获“状元公”奖励的具体时间。一直以来,有关该奖励时间的记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吕守贤从季羡林当年获得的奖品——王寿彭手书的对联和扇面入手,在扇面书写的内容中找到了时间落款“丁卯夏五”,进而推定确切的获奖时间为1927年农历5月,这正与季羡林在《自传》中的回忆一致,从而解决了这一困扰众多学者专家的问题。

图片

△与会人员合影

季羡林一生严谨治学,学贯中西,是我国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散文家。在学术研究与散文写作方面造诣颇深,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成果,也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后人展开“季学”研究。

今年举办的第二届“季羡林与东西方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与第一届已经时隔两年。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学界、业界等专家、学者30余人共同对“季学”进行开放多元的对话与讨论,从季羡林的从教经历、求学交往、家庭生活、编刊生涯等多角度,探讨了季羡林的人生道路、文学艺术观、东方学知识谱系、翻译学与东西方文化关系等议题,为“季学”研究和“季学共同体”建设展示了新的成果,注入了新的力量。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今年是季羡林诞辰110周年,也是季老母校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各方力量云集,以此学术研讨会纪念季羡林先生,并相信未来“季学”的发展将会继续推陈出新,结出硕果!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