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必须发展航母:从日本航母档案说起
郑渝川 | 2022-01-19
收藏

最具亲和力和趣味性的军事“大V”,退役海军少将、原国防大学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生导师张召忠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开展国防教育和军事科普,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局座召忠”。我们看到的这本《航母档案.日本卷》,介绍了日本航空母舰发展史,包括日本二战结束前开工建造的29艘航空母舰在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中的战况以及覆灭下场的历史,分析了日本航空母舰发展策略。

这本书可以发挥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就是丰富国内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知识了解,包括日本的航空母舰在战争中对我国各地造成的严重侵袭破坏,使得读者对于日本近年来试图重整军备、重新增强海外影响力等姿态能够保持高度关注和警惕。第二,为国内的军事爱好者了解航空母舰发展史,特别是欧美军事研究著作中常常忽略的日本航空母舰发展、战争中表现等情况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介绍和解读。第三,让读者能够真切地了解先进的武器装备乃至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我国要保卫沿海地区、海域和航路安全,必须保持必要的军事科技和装备投入,必须发展航空母舰。

日本是个很小的岛国,四面环水,弹丸之地,在侵华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度凶横的战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40年代服务于军国主义的工业化,与举国动员体制相融合的结果。而在太平洋战争之中,日本战争初期也有强悍表现,这就要归结于该国对外扩张战略推行中,高度重视航空母舰发展。

世界上第一艘设计建造完工的航母是日本的凤翔号。本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打造航空母舰的国家,但日本在一战后派员到英国学习航空技术,发现英国正在发展航空母舰就给日本写回了研究报告和调研报告,所以日本通过偷师学艺、照猫画虎,所以反而第一个建成了航空母舰,命名为凤翔号。《航母档案.日本卷》这本书指出,凤翔号成为了日本“海军航空母舰的开拓者、日本的海上航母大学、日本舰载航空兵的摇篮,也是一个一个试验平台、一个海军航空母舰的训练基地,还是作战训练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平台”。

书中提到,当时日本海军大将的年薪才6000日元,而第一个在航母上起飞和降落的飞行员就能拿到15000日元的年薪。凤翔号航母在第一次淞沪会战中参战,供大量飞机起降,轰炸我国的上海、杭州等地区

1922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五个海军强国为了限制海军军备,签署了《华盛顿海军条约》,要求多余的战舰必须拆毁或改造为其他战舰。日本就将赤城号、加贺号两艘战列舰改造为了两艘航空母舰。加贺号在第二次淞沪会战期间重创中国国民政府组建的海军,还袭击了中方的长江下游各炮台。书中指出,2013年、2015年,日本自卫队新投入使用的两艘航空母舰分别命名为“出云号”、“加贺号”,后者还专门挑选在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下水,其野心昭然若揭。

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生效的15年内(1922-1936年),日本明面上不能建造过多的航空母舰,却建造了大量符合改装条件的民用商船,然后在1936年后迅速改编为航空母舰。这也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日本海军一度压倒性地占据了战局优势,一度有望将美国和英国海军逐出亚太地区的重要原因。《航母档案.日本卷》书中详细介绍了日本各艘航空母舰的服役史,尤其是这些舰船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并最终走向末路的经过。

而今,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很强的战力,组建了多个航母战斗群,受益于日美同盟关系购置了美国制造的多款高水平战斗机并配备了导弹、驱逐舰。《航母档案.日本卷》书中指出,日本虽然在军事装备上对美国形成了较强依赖,但其本国的微电子技术、钢铁冶炼技术,半导体、雷达等产业科技水平也不容小觑,而日本迄今仍然是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国,擅长建造10万总吨位以上的大型船舶。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一旦美国根据战略需要放开了对日本的装备生产和技术应用的限制,日本就可以快速扩张回复到接近于二战时期的海域作战能力,对于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造成威胁。而这正是我国迄今仍然必须高度重视海域防卫,积极发展军事防卫能力的根本原因。

书名:《航母档案.日本卷》

作者:张召忠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