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五十州晚清系列力作《乱世湘军》上市 详尽梳理湘军始末
2022-03-04
收藏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关河五十州最新晚清系列力作《乱世湘军》。作者关河五十州近年来在历史领域的创作收获颇丰,其经典畅销书《一寸山河一寸血》有口皆碑。最新历史传记作品《乱世湘军》,沿袭了作者既往历史写作材料扎实、态度严谨和观点新颖的特点,从湘军的创立之初到湘军最后的没落,全画幅、多角度地为读者展现了晚清历史上这支著名队伍的发展始末。

为展现湘军热血奋勇的作战场面,关河五十州在《乱世湘军》中,一面耐心梳理当时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一面详细讲解几次关键战役的作战全过程,并且生动刻画出一群湘军将领的形象,使整部作品有点有面,有宏大场面,也有丰满细节。湘军是近代著名的纪律性非常强的军队,也是长期以来研究曾国藩和晚清历史的人们所持续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湘军是书生带兵打仗的典范

说起湘军,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曾国藩。其实,湘军的最早雏形是楚勇,而带领楚勇作战的是湖南新宁人江忠源。江忠源出身举人,但却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带领将勇在蓑衣渡一战中,以少胜多取得胜利,不仅遏制了天平军发展的势头,更是重创冯云山,后者因此战伤重而亡,从而立下保全长沙的首功。此后曾国藩在楚勇的基础上创建湘军,很多地方也都是以楚勇为模版,而且非常重视对于军队的训练。所以,湘军在一开始就打上了“读书人“的烙印,在队伍组建和训练上非常别具一格,注重“训练”,“训”就是思想建设,“练”才是实操演练。湘军将领中很多也是读书人出身,曾国藩自不用说,像罗泽南、胡林翼都是儒生,即便带兵打战,也还是要在军营中读书。

这种儒生带兵的底色,是湘军所特有的,它保证了湘军在作战中的纪律性,很少出现临终脱逃的现象。另一方面,这种书生带兵打仗的特点,也使整个湘军上下弥漫着一种舍生取义的整体氛围,很少有败不相救的情况发。大家似乎是在集体地实施着某种信念,而非简单的两军对垒、攻城拔寨。这在一个军队的建设中,是非常宝贵的内在实力。某种程度上,湘军的将领是在每一场艰苦的战役中,践行着他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正是因为带兵打仗的多是儒生,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才能屡败屡战,因为他们对家国自觉承担着一份责任,对自我也有明确的抱负。

并不是所有的书生都能领兵作战,湘军之所以能够成为湘军,这与湖南人的自身特点有关。湖南的读书人喜欢谈兵,也喜欢钻研军事和地理,这是湖南儒生独有的特点。湘军的创建,可以说正好给了湖南读书人证明和施展自己勇武的一个机会。

湘军将领个顶个都是传奇

关河五十州在《乱世湘军》中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湘军将领的群像。他们站在历史的硝烟中,却依然气场强大、个性鲜明,仿佛就立在目前,纵横叱咤。每一个将领的登场,都伴随着一场鏖战的烽烟,尽管都是骁勇,然而他们的作战策略与行事风格又都各不相同。

湘军将领的形象的塑造,一并也实现了对于湘军形象的打造。关河五十州不仅熟悉历史材料的搜集处理,也熟悉文学创作的特点。《乱世湘军》中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增加了历史资料的灵动性,使无声的历史有了更真切的画面感,作品读起来也是悬念迭起,有非常强的代入感。

战争没有输赢,只有悲痛

《乱世湘军》讲述湘军的始末,其实也就是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全程实录,因为湘军创建之初,就是因为太平军要大举进攻,威胁了清廷的统治。曾国藩临危受命,开始在湖南老家募勇练兵,还没充分做好军备准备,就因为战争局势,匆匆把湘军送到了前线。湘军整个的成长就是在战场上通过一场一场的战役逐步完成的,每一步都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关河五十州在书中着重描绘的几场关键战役,如蓑衣渡之战、田家镇战役、九江湖口战役、三河集战役、安庆战役以及天京攻坚战,这些战役都堪称艰难卓绝,也都无一例外是血流成河。

面对战争,关河五十州没有选择敌我立场,只有客观的描述,还有无尽的悲叹。他写湘军同时也写到太平军,肯定湘军的坚韧,也能看到太平军的灵活;他称赞太平军战术上的多变,也为湘军赤诚报国的深情所动容;他能客观认识到湘军存在的问题,如一开始取胜滋生的骄傲情绪和后期军队扩张、纪律松散等弊病,同时也能分析天平军几次关键时刻内讧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为林启容和石达开这样的将才最后的末路感到惋惜。

正是秉持这样客观的立场,作品越是对于战争的细部给予详细的描述,越是在提示读者战争的残酷。战争没有什么输赢,无论是湘军还是太平军,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史书记载,半壁山一战,平地血流,水皆腥红。那染红了江水的,都是血肉之躯。重拾这一段湘军的历史,其目的正是为了避免战争,同时也提醒读者,凡事背后皆有成本,我们今天的和平里有昨日的牺牲。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