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独症研究领域, 杰德·贝克博士是读者的老朋友,我却是第一次跟他“打交道”,他是什么样的写作风格?他最擅长的干预方法是什么?我希望通过编辑的纸面工作完成与他的对话。
在这本书里,他直截了当抛出自己的成果,供读者“拿来”使用,毫无保留、面面俱到,就像一位老大哥探索着终于摸着石头过了河,回头冲你招手喊:“过来吧!能行!”
本着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解决社交困境的初心,杰德·贝克博士成立社交技能训练小组,教孩子们发展人际关系。最终他总结出70项社交技能的菜单,根据这个设计了70节训练课程,通过这本书授人以渔。但他并不把这些训练奉为圭臬,在书中他仍注意提醒读者: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交技能训练来解决,孩子在宽容接纳、安全愉悦的训练小组中找到朋友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编辑而言,这本书稿有着扎实的内容基础和清晰的组织结构,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我就把主要把精力放在精进版式设计,提高阅读舒适感上,力图把70篇讲义以更加合理、明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除了编辑文稿,接手后,我还希望找到一位合适的中文推荐序撰写人。在处理稿件过程中,在我的心中浮现出苏雪云副教授的身影。14年前,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时,苏老师为我们讲授专业外语这门课。她举重若轻的专业讲解,纯熟的英文口语,还有站在讲台上款款自若的神态,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些年,她在孤独症干预、教育领域的积累深厚,出版了许多专业书籍,还不断面向公众群体开展指导宣讲。感谢苏老师还记得我这个学生,感谢她同意为这本书撰写推荐序。
好的书籍带来的启迪,也许高于书籍本身。技术是思想的路径,书籍是思想的载体,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融额外赋予了纸质书一个有价值的灵魂。 杰德·贝克博士在书中说,“所有的社会交往以及社交问题都至少涉及两个人”,“我们的技能干预必须同时面向障碍学生和他们的普通同伴”。而推荐序中苏老师也有提示,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和独特需求,同时也关心对社交沟通的‘对象’的干预和支持”。这种观点站在了干预本身之外,而并不将干预局限在障碍者本身,体现了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特质和个体的尊重。两位学者在这一点上的思考是相通的,亦希望对所有阅读本书的人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