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家书》: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的良好教材
孙东升(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 2022-04-14
收藏

书 名:红岩家书

作 者:厉华 郑劲松 郑小林 编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书 号: 978-7-229-15847-7

出版日期: 2021年6月

定 价:68.00元

共和国成立已经72年了。1949年11月,在重庆歌乐山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里,以江竹筠为代表的一群革命者正在绣着想象中的五星红旗,憧憬着新中国的美好未来。但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最严重的,11 月27 日,不甘心失败命运的国民党特务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 · 27”大屠杀惨案。在一片山坡之上,江姐们倒下了,牺牲了。这一天,离重庆解放只有三天……他们用宝贵的生命迎接了重庆的解放。

他们是谁?重庆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图书《红岩家书》中,出现了其中的20个光辉的名字。他们中间,除了家喻户晓的《红岩》小说中的江姐江竹筠之外,还有著名英烈、地下党领导人罗世文、车耀先,著名将领黄显声,然而更多的却是鲜为人知的革命烈士,苟悦彬、韩子重、何柏梁、何功伟、蓝蒂裕、刘国鋕、宣灏、张学云、钟奇……他们壮烈而短暂的一生,特别是留下来的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书信短笺、革命诗文,对亲人发出的倾诉和嘱托,“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篇篇泣血,感人至深。在纪念建党100周年的今天,《红岩家书》展现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作为后人的我们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一部《红岩》传天下,革命家书励后代。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红岩家书》以家书为纽带,以夹叙夹议的生动介绍,图文并茂的展现形式,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充分展现了红岩革命烈士的家庭建设、高尚情怀,展示了红岩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今天的读者来说,《红岩家书》就是一部传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良好教材,对当前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在全社会开展的“四史”教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捧读全书,感到它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从《家书》内容看,书中收录的家书,既反映了烈士们对革命胜利的期盼、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烈士们用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教育后代,寄予厚望,折射出革命者的高尚情操。《家书》的开篇,收录了车耀先烈士在《自传》中的一段话:“特将一生之经过写出,以为儿辈将来不时之参考”。他教导后人说,“出身贫苦,不可骄傲;创业艰难,不可奢华;努力不懈,不可安逸。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则余愿已足矣。”这段话充分反映了车耀先烈士的人生价值取向。他谆谆告诫后人,为人处世不可有傲气,要保持低调谦虚,生活上低标准、事业上高标准,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要不傲、不贪、不懒,唯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做到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拳拳爱国爱子之心,溢于言表。从编著者娓娓道来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生活中的车耀先是一名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有志青年的引路人,他就像一颗革命的火种,经常“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别人的火”。这种告诫,即使到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对广大读者,特别是许多年轻人来说,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是收录的家书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人类解放事业、对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坚定信仰和无限向往,充满着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共产党人是最有理想和信仰的。张学云烈士在给妻子的信中阐释了他对“理想”的观点:“我觉得‘理想’是人生最有价值、最富于吸引力的东西,‘理想’是我们生活的原动力。什么东西能使我们作苦斗的挣扎?什么东西能使我们极富于韧性的拼命?什么东西能使我们快活地毫不灰心地生活在不能算是人的生活深渊中?我说就是‘理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学史增信”,增强信仰、信念、信心,革命烈士早就为我们做出了典范。罗世文烈士在临刑前给党组织留言:“决面对一切困难,高扬我们的旗帜!”黄显声将军对儿子说:“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坚定的信仰、理想,才使得先烈们在国民党惨无人道的监狱中,虽然受尽折磨和摧残,依旧“不坠青云之志”,没有丧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激励了无数人的江姐,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抗过了敌人用儿子要挟自己的“亲情关”,用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情感,坚守了共产党人的节操。

烈士刘国鋕,牺牲时年仅28岁。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下一首诗:

同志们,听吧!

像春雷爆炸的,

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

人民解放了,

人民胜利了!

我们——

没有玷污党的荣誉,

我们死而无愧!

……

编著者在书中满怀深情地评论道:“没有玷污党的荣誉”,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死而无愧”,这就是一个中共党员对党的绝对忠诚。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夺取国民党政权而创建新中国?就在于有无数像刘国鋕这样忠诚于自己的政治选择的先进分子。什么是信仰?烈士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作出了回答。书中这样精彩的评论,随处可见,可谓满盘珠玑,让读者很受教育。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铮铮誓言,如黄钟大吕,震古烁今。这就是流淌在共产党人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就是老一辈革命者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是展现了烈士们对家庭的重视,对妻子、对丈夫的甜蜜、炽热、无私的爱,体现了共产党人良好的家风。书中收录的张学云烈士给妻子的信中说:“前后一共收到您四封信,它们给予我太多的安慰,和无尽的快感的回味,尤其是昨天收到的第四号(挂号的)信,更使我联想着过去的一切蜜蜜的生活……”这不是一封热烈的情书吗?所不同的,正是革命者置生死于度外,慷慨赴死的决心和信心,展现了大义之美。在描述烈士许晓轩的家庭婚姻生活时,编著者在解析了烈士家书之后,重点着墨在烈士的旧式婚姻妻子姜绮华那里:“许晓轩1935 年19 岁与姜绮华结婚,1940 年24 岁被捕,1949 年33 岁被害,妻子姜绮华终生未再嫁,直到2016 年,99 岁,满怀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安然去世。”“姜绮华生前在床头一直摆放着许晓轩烈士的照片,每天早上都要去擦净镜面,使它纤尘不染。不管时光如何流逝,社会观念如何发展变化,她对丈夫的情感没有变,心中的那个位子只有许晓轩。”“许晓轩用生命为国家民族守志,姜绮华用一生的孤独和艰辛为烈士守情。”这就是革命者的家风,就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纯洁而高尚的爱情。

(二)选材精当,史料珍贵,有助于全面了解红岩烈士的生平思想,有助于大力弘扬红岩精神。

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红岩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红岩精神内涵丰富,其中一条就是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这是由许多红岩烈士用献血和生命凝结、铸就的。他们身处的环境极其恶劣,牺牲随时都会降临,每个人都会面临慷慨就义的生死考验。但是,这里没有胆怯,没有退缩,没有抱怨,即便是在就义之前的一刻,烈士们还要留下宝贵的家书、话语、嘱托,展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怀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红岩家书》编著者运用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珍藏的大量珍贵史料,用大量篇幅,对家书进行了认真诠释,并围绕家书对烈士生平做了详尽的介绍,为我们观察和学习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精神提供了重要素材。

比如在介绍韩子重的家书时,编著者参考了大量的史料,对烈士的生平业绩做了细致梳理,重点引用了他的不少珍贵文字材料,让后人对韩子重的家国情怀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书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论:“韩子重牺牲在新中国已成立而四川、重庆尚未解放之际。对父母,他没能尽孝;对恋人,他没能与之花前月下浪漫;对生活,他没能更多享受优越家庭本该有的富有。但他实现了把自己‘献给国家、民族、社会’的愿望,用生命实践了对信仰的追求。从前面几篇文段不难看出,韩子重是有思想、有才华、有学问的青年,如果不被反革命杀害,或许就能成为优秀的文学家、思想家或者党的好干部,为新社会作出更多新的贡献。英烈的价值,就在启迪后人。韩子重的家书和他的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文字,就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读罢这段文字,掩卷深思,我们会受到心灵的震撼,得到很多有益的启迪。

(三)图文并茂,编排精致有序,是一部适合阅读的好书。图书的生命在于文字的内涵和内容,在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红岩家书》全书247页,内容丰富厚重,思想凝重深刻,同时编排精心,史料珍贵,文字流畅,感情真挚。书中既有书信影印件,也有烈士和家人照片,还有一些场景图片,都是为了反映烈士生平,反映革命家书的主题。读者翻阅图书,既能看到书信手迹,感受烈士手泽,又能感知烈士形象,增加敬意。烈士们的家书大多选自1996 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黑牢诗篇——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诗文集》,在行文中为全面、完整反映烈士们向党和亲人呈现的心迹,还适当选用了部分反映狱中斗争的诗文,以及烈士所写的报告和请求等,统称“家书”。这样的选材,更有利于反映烈士的精神面貌和家国情怀。加上编著者是从事多年红岩英烈及红岩精神研究的专家,自然增加了这本书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

该书编著者、从事32年红岩事业的厉华先生在后记中写道:“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选编部分烈士狱中家书,结合珍贵的史料,对烈士生平事迹再次梳理,谨以此作为对党的历史的一个侧面记录,同时也借此对烈士们表达深深的缅怀和崇敬。”我想这正是该书出版的最大意义之所在吧!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