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对后代影响极大的一部字书。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古字古义,为研究古代典籍和研究汉语汉字的必读之书。清代吴派考据学大家王鸣盛在《说文解字正义序》中说:“文字当以许氏为宗,必先究文字,后通训诂。故《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出土文献与出土古文字不断面世,古文字学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古文字经过考据、识读、断代、整理和辨析,汉字 发展的真实面貌日渐显现,历史资料也有大量的补充,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考查、梳理与还原。在和真实古文字的对比中,《说文》小篆的字形受到质疑。
赵平安教授的《〈说文〉小篆研究》,正是在上述学术背景下,以《说文》小篆为参照,采用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广泛收集材料,把小篆字体在各种载体上的真实字形搜集起来,与《说文》现有的字形对照,并且判断现有《说文》字形真实的来源和在汉字发展序列中的实际地位。在进行了这个基础工作之后,他进一步证实了《说文》的性质,并从发掘的小篆异体字中证实了许慎对诸多字形的优选,也从这些异体字和《说文》所收字的比较中更准确地理解《说文》。做了这些工作后,他又以自己的眼光审视了许慎在《说文》中体现出的理念,对分析小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这就是说:在从古文字角度研究《说文》小篆之后,赵平安教授又回到了《说文》学的角度。
《〈説文〉小篆研究》初版于1999年,距今已有二十余年。该书出版以後,拓展了《说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海内外影响颇大。2000年,作者曾应邀到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就该书做过专题报告。2003年,张标先生在《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中华书局,2003年)一书中,把它作为20世纪下半叶《说文》“形体研究”的代表作,用数页的篇幅进行重点介绍。因为《说文》小篆的重要性,因为《〈说文〉小篆研究》的影响力,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对这个课题持续思考,并利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为研究生开设“《说文解字》研究”课程的机会,陆续进行补充修订。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个修订版,较之初版,已有明显的变化,新增篇幅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初版主要关注的是《说文》小篆的形体,本次修订置《说文》于新出土资料构建的战国秦汉知识系统中,不仅研究形体,而且研究对形音义的解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正了初版中明显的错误。
二、替换了原来手写的古文字字形。
三、在第四章后面增加了三个附録。
四、大幅扩充了第七章的内容。
五、为方便使用,新增了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