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8日,“成长路上多磨砺——‘手斧男孩’系列作品研讨会”在接力出版社成功举办。
《儿童文学》原主编、儿童文学评论家徐德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张国龙,自然文学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生命教育专家、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曹专,中关村第三小学图书馆馆长、阅读推广人胡阳,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语文名师焦玫,家庭教育指导师、畅销书《陪伴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作者刘称莲,《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读周刊》主编、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阅读推广人杨雅莲,读者代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高中二年级学生许若水,活动主办单位代表——接力出版社总编辑、儿童文学作家白冰,出席本次活动,围绕议题“如何缓解教育焦虑,让家长既能‘放手’又能放心?——少年冒险小说‘手斧男孩’系列带来的启示”,从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等层面进行了研讨。
“手斧男孩”系列由接力出版社出版,是一套经典少年冒险小说,讲述男孩布莱恩凭借顽强的毅力,在荒野中历经艰险,独自生存,最终成长蜕变的故事。作品曾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100年来100部伟大的童书”和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100部杰出儿童小说”。
作者盖瑞·伯森(1939—2021)是美国著名作家,曾三度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其作品涵盖了生存主题的各种层面,因其在青少年文学创作领域的突出贡献,被美国图书馆协会授予“玛格丽特·爱德华兹青少年文学终身成就奖”。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儿童文学作家白冰:富含精神钙质的儿童文学作品
接力出版社推出“手斧男孩”系列小说,有四点原因。
首先,接力出版社一直坚持出精品,出力作。“手斧男孩”系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艺术的真实性尤其突出。作品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布莱恩生火、做弓箭、捕猎、造木筏的每一个步骤以及险境求生的很多技能,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他入绝境时,从迟疑、恐惧、绝望到鼓起勇气、重拾信心的心理变化都描写得细腻真切,让人感动,让人震撼,给人激情和力量。
第二,生存教育应该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应该是少儿出版的重要内容之一。接力出版社出版了很多生命教育内容的图书,如英国贝尔的“荒野求生少年生存小说”系列、美国的“灾难求生”小说系列、原创的黑鹤自然文学系列等。“手斧男孩”系列也是此类图书中的佳作,能够让孩子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
第三,作品为缓解当今社会的教育焦虑问题提供了思路。许多家长既怕孩子掉队,又怕孩子受罪,学习上过于重视分数,生活上对孩子百般娇惯,在阅读中也只让孩子去读描述世界温暖、光明的一面的童书,让他们远离挫折、远离现实……最终导致孩子的身体成熟了,心智却没有成熟。心灵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与其总为孩子担心,不如培养他强大的内心。通过阅读布莱恩在“荒野学校”中经受逆境磨炼的故事,孩子们可以体味到生存的艰辛,从而学会坚强,学会感恩,学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四,在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中,还缺少像“手斧男孩”这样富含精神钙质的儿童文学作品。期待这个系列能为原创儿童文学创作提供启迪和借鉴,希望有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致力于生存教育题材的作品创作。
《儿童文学》原主编、儿童文学评论家徐德霞:作品兼具教育性、知识性与文学性
“手斧男孩”系列具备了文学的几大功能,比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是一部教育性、知识性与文学性兼具的作品。
作品最大的看点是真实,细节逼真,读来犹如身临其境,很像一部纪实的非虚构作品。作者总能用精准、简洁、生动的语言把危急的场景、逼人的情势、人物恐惧焦灼的心态与行为真实地描摹出来,把读者带入现场。
作品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今我们提倡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说,孩子脱离了父母,一旦遭遇意外,自己能够生存下来。而在这部作品里,勇气、胆魄、能力、生存技巧和知识经验的叠加,让主人公布莱恩成功在丛林生存了五十四天。“手斧男孩”系列的现实教育意义就在于此。
作品传达的知识也十分丰富,既有丛林知识、自然知识、动物知识,也有野外生存技巧和生活技能知识。比如,怎么烤一只鸟。
随着故事的深入,作者越来越鲜明地传达了他的理念——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人是自然中的一员,不是人类征服了自然,而是自然塑造了人类,人类应该更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是正道。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张国龙:具有生态书写意识的成长小说
“手斧男孩”系列有三个特点。第一,不同于《鲁滨孙漂流记》写海上历险,“手斧男孩”系列写的是陆地历险。对一般人来说,大海是神秘的。而我们对陆地并不陌生。但读完“手斧男孩”系列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对陆地的认知特别稚嫩。如果说我们对于海上历险故事有一种猎奇心理的话,那么丛林历险故事对我们起到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读完“手斧男孩”系列,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丛林生活和大海的感知是一样的。
第二,“手斧男孩”系列是不折不扣的成长小说。布莱恩在丛林中经历种种磨难,最终脱险回到家中,如果作者写到这里就简单了。小说后来又写布莱恩回到城市,他感受到虽然身体回来了,但心没有回来,因为他在丛林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当然他也感受到了恐惧,但他有生存技能,他找到了与大自然共生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有绝对的宁静以及自由、自在、自为,他发现这才是他的心心念念。这是进一步的成长。
第三,“手斧男孩”系列有生态书写意识。生态文学是把人和动植物、微生物放到一个链条里书写,包含生态有机观念。“手斧男孩”系列就讲述了一个男孩被迫在荒野挣扎、慢慢适应荒野,最终荒野走进了他的心灵,他在荒野中找寻到安宁和自在的一个故事。
自然文学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内心强大的人面对什么都不会害怕
这是十三岁男孩独自在荒野中生存五十四天的故事。此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很多读者甚至认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当然,以一个十三岁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战胜荒野,所以这是故事,是小说。虽然小说是杜撰的,但是所有的细节都是真实的。如果这本书的书名有一个副标题,我想应该是“少年野外求生指南”。这里面所有的求生知识,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我去做校园活动的时候,总要想办法留出一些时间,讲一讲如何防拐骗、灾难自救等等,很多孩子不懂这些求生技巧,学校似乎也缺少这种意识,人们内心永远认为灾难不会到来。但是,如果灾难真的发生了,我们的孩子怎么办?我特别想跟所有的家长说一句,你对你孩子所有的期待和梦想,都是建立在孩子的生命安全之上。
手斧男孩布莱恩在荒野中很好地应用了自己的自救知识,这是他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另外,除了有妈妈送他的手斧,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勇敢面对困难,永不放弃希望。内心强大的人,面对什么都不会在乎,不会害怕。这就是这部作品的意义,作者希望少年可以这样,而且应该这样。
生命教育专家、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曹专:把代表着爱与关心的生命礼物送给孩子
家长不应该过于为孩子焦虑。第一,家长焦虑的事情也许根本不会在孩子身上发生;第二,你焦虑的事情发生了也不一定绝对就是坏事,每个孩子都可能遭遇挫折,但你焦虑的挫折可能也是他成长的机会;第三,你越焦虑可能导致事情越往那个方向发展,我们要多相信和祝福孩子。
结合“手斧男孩”系列作品,我谈谈自己对生命教育的三点看法。第一,要培养孩子积极的生命信念。比如,不论处境如何,都不放弃对生命的希望和热爱,这会让人产生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意志。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在飞机失事后独自在丛林中生活五十四天,如果没有这种积极的生命信念,他是无法做到的。第二,让孩子掌握必备的生存技能。最关键的生存技能是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手斧男孩独自在丛林中,他就需要适应环境,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要动手做一个住处,要寻找食物,要取火……第三,送给孩子代表着爱与关心的生命礼物。手斧几乎是男孩唯一的工具,他用这把妈妈送的手斧建造住所,生火取暖,抵御野兽。手斧不仅仅是生存工具,也是妈妈爱心的象征。父母送出的代表着爱与关心的关键生命礼物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生命影响。
中关村第三小学图书馆馆长、阅读推广人胡阳:一部有力量的作品
成人的教育焦虑容易传导给孩子。家长太关注孩子的学习,似乎忘了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无视孩子在成长时想要的体验,这令人心痛。作为图书馆馆长,我会向孩子们推荐各类图书,给他们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手斧男孩”系列便是其中之一。
作品情节紧张刺激,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中也有不少野外求生技巧,兼具知识性。同时,这是一部有力量的作品。主人公布莱恩流落在那样一个可怕的境地,他独自摸索出了各种生存技巧,但最令人钦佩的是他活下去的信念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手斧是一个隐喻,它告诉孩子,有时候只需要很简单但是很关键的技能就能够克服很多困难。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语文名师焦玫: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我很希望小男孩都来看看“手斧男孩”系列。不仅要看书中野外生存的知识,还要看主人公布莱恩的成长历程。野外生存所遇到的困难是没有预见性的,而且困难总是一波接着一波。布莱恩在飞机失事那么可怕的情境下,都能迅速振作起来,在特别狼狈时也寻找办法,去解决这些困难。
面对困难,甚至面对绝境的时候,一定要不屈不挠,心存希望,这是这本书要告诉每一个人的。在此之后,就是面对困境想种种办法,有了意志力,就会反复思考,利用环境去寻找生存的可能。
第二册《冒险河》中,布莱恩脱险之后,又返回当初的遇难之地。我们都知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为了克服心理障碍,布莱恩敢于回到当初的地方。每一次都有新的进步,从能主动把控自己的人生,到开始懂得担负责任,帮助他人。
其实,家长焦虑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未来孩子面对的社会可能远比丛林生存更艰难,更令人担忧。然而,一切也同样不可预见,调动孩子的“内驱力”是我们唯一能做的。阅读“手斧男孩”系列小说,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内驱力,让他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有生存的勇气。
家庭教育指导师、畅销书《陪伴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作者刘称莲:体验生命存在的感觉
布莱恩在丛林生存的五十四天里,培养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品质——谦卑。他和那些动物交手、相处,求生过程中有时还要吃掉那些动物,他能体验到人和自然是一体的,所以他内心谦卑的部分得以建立起来。
这套书还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生命中那些原始的冲动的部分,和孕育生命力的部分建立连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初心是帮助孩子们能够体验到人间值得,帮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读布莱恩的求生经历时,孩子们可以体会到原来生命是这样的——哪怕是那么艰难地活着,也是一种存在感的体验。
布莱恩总是说,我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了,我和昨天已经不一样了——他体验到了生命存在的那种感觉。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中,也可以让孩子时时刻刻体验到:我不同了,我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人,而且我的能力是在不断增长的,我是非常了不起的。
能体验到存在感是一个人活下去非常重要的动力——感觉自己在不断地变强大。这套书可以达成这样一个目标。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读周刊》主编、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阅读推广人杨雅莲:面对困境的态度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深度、广度
家长学会“放手”,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把目光从“分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像布莱恩父母一样做孩子坚实的后盾,不粗暴干涉他们的计划,最大程度上尊重他们的意见。家长要想放心,则取决于孩子是否像布莱恩那样同时具备坚韧的意志力、永不言败的精神,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
在青少年教育中,性格教育、意志力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家庭的倍加呵护,使得许多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其中,许多男孩表现得胆小、脆弱,缺少探索精神、刚毅气质、担当意识。缓解这一问题,就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具体到儿童文学,可以多一些有阳刚之气的作品,这将对男孩的品质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一个孩子的人生高度、深度、广度,不在于顺利时有多么出色的表现,而取决于面临困境时他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最恐惧、最孤独、最绝望的时候,就是心灵成长的时候。”相信孩子们读完“手斧男孩”后,心灵会产生极大的触动。当然,这部作品同样非常适合所有家长阅读,毕竟家长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孩子。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高中二年级学生许若水:感谢被那个逆境推翻和重塑的自己
“手斧男孩”系列是一部温暖、细腻而且真诚的作品。它关乎成长,主人公布莱恩在一次次与大自然的交互中,建立了对自我和世界的新认知,逐渐蜕变为更加勇敢、强大而充满责任感的男孩。
也许我们永远不应该感谢逆境,而应该感谢被那个逆境推翻和重塑的自己,感谢自己的坚持和勇气,再回首也许我们会发现当初的逆境焕发出了不一样的意义。
当今教育的单一评判标准,使家长和孩子们都陷入了无尽的竞争和焦虑。而拥有对于人生掌控感的方式似乎也只有获得更高的分数这一种而已。但是布莱恩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孩子们该如何获得更加自信和强大的人生?在遭遇中去发现机遇,在机遇中克服困难,获得成长,明确前路,并且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是非常值得我去持续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