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文学艺术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创作的现代秦腔剧《大树西迁》,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高扬主旋律,具有典范性,且震撼人心的精品佳作,上演以来反响强烈,受到广大读者、观众的欢迎和高度赞誉。希望此次再版能在交通大学建校126周年暨迁校66周年之际,与广大读者一同回到半个世纪前那一幕幕真实“西迁”场景中,从真情实境中感受西迁精神,进行精神洗礼,将“西迁精神”熔铸于心,落实于行,使之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历程中的精神力量之源,不断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国人,肩负起更加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开创足以慰藉家与国的伟大事业和幸福生活,推动西部兴旺繁荣发展,助力中国梦实现的速度和高度。
书名:大树西迁
作者:陈彦
书号:978-7-5693-1669-8
出版日期:2022年3月
一、“西迁精神”与西迁壮举
2020年4月22日,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他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西迁精神”与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伟大精神一同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西迁精神”诞生于交通大学轰轰烈烈的“西迁”壮举。交通大学1896年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曾用南洋大学等校名,1921年命名交通大学,为近代中国新学勃兴之嚆矢,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
1955年4月,鉴于交通大学的地位和作用,为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布局,配合工业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中央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是年5月,彭康校长领导下的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正式公布关于实施迁校的决议,全面部署迁校工作,并迅即踏勘和确定西安新校址,于10月开工建设。师生员工并图书设备等,自1956年6月起相继启程内迁。9月10日,首批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一、二年级全体学生,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教师,干部职工共计6000余人,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开学典礼。
1957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国务院召开交通大学迁校问题专题会议。7月,交通大学的迁校方案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针对西北、沿海地区的建设需要而有所调整,确定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大部分系科专业迁往西安,新的学科专业建在西安,同时仍留一部分力量在上海原址发展。交通大学的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施统一领导。是年8月起,迁校、建校工作进入新高潮。至次年夏,交通大学1956年在册教师767人中,迁来西安的有537人,而陆续迁西安的各类教职员工(含调爱人员,以及上海市动员支援西迁的后勤服务职工等)共计1400余人;同时,1954、1955级学生,从上海迁来西安的共计2291人,占其总数81%。全校图书资料运至西安的,占其总数74%。全迁或部分迁至西安的实验室有25个,同时新建一批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实验室面积较上海原址扩大三倍。交通大学的主要领导力量和学科队伍、基础设施,大部分迁至西安。
为使交通大学迁校后发挥更大作用,1957年秋,高等教育部决定将西安动力学院全部,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的有关系科并入交通大学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中央公布第一批共十六所全国重点大学,交通大学的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均名列其中。
1959年7月,国务院批准将交通大学的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分设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于是年9月正式宣布。原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由中央任命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在交通大学的迁校进程中,中央宣传部、高等教育部悉心指导,各有关国家部委、陕西省和西安市、上海市予以大力支持和帮助。陕西省父老乡亲、社会各界热忱欢迎交通大学西迁师生的到来,谆谆勖勉,情热衷肠。迁校、建校工作的顺利进行,迁校后的健康快速发展,得到强有力保证。
交通大学师生员工以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信念和情怀,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举校西迁,义无反顾;扎根西部,辛勤耕耘;薪火相传,百折不挠;承前启后,再铸辉煌,表现出开拓奋进的坚强意志,彰示了爱国爱校的大学精神,并铸就了中国教育战线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西迁精神。
交大人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几乎以一己之力,撬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又在后续的岁月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大树西迁》的创作过程与主要内容
在充分了解西迁故事后,著名剧作家陈彦深入挖掘素材,先后居住于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进行实地考察,阅读史料,做访谈,不断走访与西迁相关的老教授和管理者,在五个多月的反复触摸中,确定了主要人物,后又历时8年、五易其稿,终于创作出了反映半个世纪历史沧桑、整整一个时代变迁的史诗性作品——《大树西迁》。
据作者陈彦回忆他的创作历程,“在初次接到记录‘西迁’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的任务时,我深感‘正面强攻’之不易,最终我选择了‘侧面迂回’法,从一个‘西迁’家庭入手,用五十年的跨度,把他们三代人的感情、事业、人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起来,从中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秉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生命哲学和不计个人得失、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拳拳报国之心。”在确定切入角度后,陈彦在西安交大等有关方面的安排下,先后住在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进行实地考察,在反复琢磨下,终于进入了精神世界中的“西迁”故事演绎。
陈彦感慨:“知识分子题材是戏曲舞台十分难把握的生活,惟其难,才三次大修大改于舞台之上。”陈彦所说之难,大抵是在采访过许多人,记下了许多事之后,一位位“西迁人”萦回于脑海的沉重,以及将这许多西迁前辈之丰富、伟大的品格集中于戏剧主要人物一身的不易。
2009年初,陈彦又对《大树西迁》进行了第四次大的修改,由陕西戏曲研究院首演。该剧演出后,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充分肯定。至此,一部经过八年时间精雕细琢的戏剧终于完成。
《大树西迁》是一部秦腔现代剧,它以20世纪50年代以交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响应党的号召,从沿海大规模地西迁内地,投身于西部开发建设这一史实为背景精心创作。全剧以苏毅、孟冰茜一家三代人西迁五十年的奋斗历程为主线,以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画面为切入点,纵横交错地演绎出了主人公五十年情感嬗变、思想升华的心路历程,艺术地再现了那个壮怀激烈的年代,昭示了共和国知识分子“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坚定信念,讴歌了他们前赴后继、忍辱负重、热血担当的人格精神。
剧中主人公孟冰茜,是一个从反对西迁,到理解西迁,再到渐渐融入西部,直至精神自主西迁的渐变式人物。她出生于大上海的豪门家庭,跟丈夫苏毅到美国留过洋,是一个与西部完全格格不入的娇小姐。但因为爱她的导师、丈夫,而随迁大西北,那种生活上的不适应和精神上的磨难感可想而知。数十年始终萦回着东归上海的情结,可当五十年后,真的回到了上海,西部又成为她生命中难以割舍的地方,最终,她自己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西安。与主人公紧密交织的人物是她的丈夫苏毅、儿子苏小眠、女儿苏小枫、孙子苏哲。由于他们各自对爱情、事业、环境选择的不同,而与孟冰茜不断发生着冲突。在思想情感强烈对撞之余,孟冰茜也对父子们的“一腔担当热血”和“坚毅的背影”,不住地发出由衷的赞叹,并一步步迷醉于这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家庭。
剧中虚构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叫周长安,是陕西籍教授。他不仅见证了孟冰茜等上海教授的五十年西迁历程,与他们一路同行,荣辱与共,而且通过他的精神资质和生命样态,强化了东部海洋文化与西部黄土文化的冲突、渗透与融合。剧中始终没有出场,但又反复涉及到的秦川麦,他是孟冰茜的研究生,也是她未来的女婿,外号“陕西愣娃”。他与这个“西迁”家庭的爱怨交织,不仅扩充了戏剧的感情元素,也拉开了舞台深处更加宏阔的生活帷幕。
剧中还有一位卖鸡蛋的关中大嫂杏花,她从十六岁卖鸡蛋认识孟冰茜一家,直到五十年后,孩子读完博士去上海工作,她去上海探亲,与孟冰茜重逢,一切都始终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铺陈。作者用她的爽朗、直快,反衬孟冰茜的内敛、委婉,用她的粗疏、拙朴,反衬孟冰茜的精致、优雅。更通过她的无声润物,表现了大西北人民对知识分子的养育呵护之情。
在这些人物的纠纠葛葛、冲冲撞撞之中,交大西迁这一历史性宏伟工程顺利推进,“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坚定“西迁”信念得以展现。
三、热烈反响
秦腔剧《大树西迁》经陈彦的精心打造和优秀演员的演绎,赢来了赞叹声一片。
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焦垣生认为,这部成功的剧作带给人的享受是全方位的,既有心灵的震撼,又有精神上的愉悦。《大树西迁》一剧从人物语言、剧情安排到主题的表达,无一不充满一种蓬勃张扬、催人奋进的鼓舞力量,而这种力量的产生又源自一个“情”,全剧便围绕“情”而展开,以人物情感的变化来展开情节,使情节真正成为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从而抓住人、感染人。此外,此剧作通过物(橘树和板胡)、人、歌声和女主人公情感变化四条线索的交织,将交大西迁以来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予以准确生动的反映。最后,《大树西迁》一剧布景道具的使用非常经典,一幅以交大梧桐路的照片为底色的帷幕,时时出现在观众面前,那茂密成荫的梧桐树,不断强化着大树已深深扎根的意象。这些典型布景道具的使用,灯光的特化处理,人物服装的生活化等,有利于观众对戏曲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让更多年轻人走近戏院,接受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熏陶。
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文艺评论家胡安忍在他写的观后感中说,在观看《大树西迁》时,他饱含热泪,始终被剧中所涌动的那种火热激情,那种西部情缘,那种奉献精神,那种为了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宏伟理想所激动着,鼓舞着。他认为,《大树西迁》形象地记录了献身西部的豪迈之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作为艺术作品,《大树西迁》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经由以孟冰茜为代表的东部高级知识分子数十年的西部之旅,坎坷命运,呈现了一种颇具哲理性的文化心理积淀过程。同时,《大树西迁》中所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新颖而鲜活,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2009年9月,奉中宣部、文化部选调,《大树西迁》作为共和国60周年大庆献礼剧目,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连演三场,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家计生委原主任张维庆,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耕等数十位陕籍领导、老同志以及中宣部艺术局局长杨新贵、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中国剧协党组书记季国平等文化界多位领导、专家、学者与数千名首都观众一起观看该剧。北京观众对演员们的精彩演出表示出极大的赞赏,叫好声一片,很多人流下了热泪。张维庆观看演出后十分激动,特地亲笔致信编剧陈彦,对《大树西迁》以及该剧的创作团队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耕看戏后热情洋溢的说:“《大树西迁》非常成功!它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将爱国情、事业情、乡情、亲情、友情有机融合,给人以精神的鼓舞,给人以奋进的力量,时代需要这样厚重的大作!”
四、重要意义
“西迁精神”与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共同构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因其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时代主题,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精神谱系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也有贯穿其中的精髓要义。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人民,奉献,艰苦奋斗是这些伟大精神中的共同关键词。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精神谱系的灵魂。《大树西迁》中苏毅教授所折射出的西迁前辈们“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便是家”的坚定信念,是他们告别繁华都市,坚定向西拓荒的精神力量,也是支持他们将支援西部教育事业进行到底的不竭动力之源。
对党忠诚、衷心爱党,是共产党人的基本品质,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也是精神谱系的崇高境界。这些伟大精神的诞生无不源自先辈们炽热的爱党爱国之情。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精神动力。奉献精神是一种舍己为人、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的无怨无悔的精神,也是无所畏惧、勇于挑战、尽职尽责的敢于担当的精神。西迁老教授们主动放弃上海的优渥生活条件,毅然携带家属投身荒凉西部的壮举便是对奉献精神最生动有力的诠释。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鲜明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历经百年革命之淬炼,在艰难困苦中净化灵魂、在浴血奋战中磨砺意志。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西迁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皆是从艰难困苦中生出的精神之花。
深刻领会上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对于发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西部能不能兴旺繁荣,决定了中国梦实现的速度和高度。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西安交大、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而《大树西迁》所承载的西迁精神,必将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国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创伟大事业和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