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灭国扩疆研究之稽考专著——出版三十余载后回首再观《楚灭国研究》
刘洪、朱金波(武汉出版社) | 2022-07-19
收藏

一、初版回首

1989年11月,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为“楚文化研究所”),已故著名楚史专家何浩先生所著的《楚灭国研究》一书,由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楚灭国研究》一书,共计280千字,32开本,12.5印张,插页3幅。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着重于对楚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灭国方略和西周时期灭国情况的考察,中编对春秋时期楚灭国情况加以论述,下编是对战国时期楚灭国情况的研究,书中还附有《楚灭国表》《春秋时期楚南境示意图》《春秋时期楚灭国示意图》《战国时期楚灭国示意图》,最后以《楚灭国及其疆域演变大事纪要》总揽全书史实煞尾。全书上起从西周末年灭冉阝开始的壮阔历程,下讫战国晚期对鲁国的剪灭,荆楚从立国到灭亡五百余年间的开疆拓土的兴衰历史,细致地勾勒出楚国由偏处荆山的弹丸小国发展成为极盛时雄踞中国南方半壁河山的历史画卷。

“楚国的扩张,是东周时期历史上的重要关目。”虽然楚灭国扩疆之直接目的,是通过兼并战争,掠夺更多的人口、土地、资源,以增强自身争霸天下之实力,但客观上促进了被兼并地区的开发进程。在新开拓地区得到开发与巩固的同时,楚国疆域得以稳定并逐步扩大,其先进的思想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也移植到新开拓的地区;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融合杂居,也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影响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辉煌灿烂文明的形成。诚如何浩先生在《楚灭国研究》一书中所描述那般,“在灭国扩疆的同时,楚人进一步吸取了北方诸夏的文化传统,反过来又大面积地向南方扩大了华夏文化的影响,而且不断地融合了蛮、夷、巴、濮、百越诸族的文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所以,这说明当政权由分裂走向统一或局部统一的同时,客观上也伴随着新开拓地区之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反之,新开拓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一个新的繁荣兴旺与统一局面的出现,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该书名曰“楚灭国研究”,作者何浩先生以其独特的学术敏锐性,于1979年始,便以“灭国”作为切入点来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数百年的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其间,查核、整理、比校、勘订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大量甲骨文和金文记载的相关史料,并收集、参阅、吸纳大量新发现墓葬等考古资料,陆续发表了   《春秋楚所灭国新探》《春秋时楚灭国新探》《略论楚境“东至于海”》《“胡为夔出”说辨证——兼论芈夔立国及归胡地望》《春秋时楚对江南的开发》《战国时期楚封君初探》等重要学术文章,进而推出《楚灭国研究》这一楚学专著。

当时的楚史、楚文化学术界,对于楚灭国问题的研究,鲜有学者重视并为之专门倾注心血。而何浩先生,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采取专题汇集的撰写体例,将《楚灭国研究》一书分为《楚灭国进程概述》《楚迁江汉及其灭国扩疆基地的建立》等十九个研究专题,恰当而巧妙地运用清代乾嘉考据学派之研究方法,以及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互证之二重证据法,进而在综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而得出楚灭国“六段论”之说,即:第一,大启群蛮,经营上国;第二,征服汉东,封畛汝淮;第三,沿淮东进,争霸中原;第四,北线受挫,争夺淮南;第五,发展东方,扩境江南;第六,收之桑榆,北略泗东。

与此同时,作者还细致比堪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梁启超《春秋载记》、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等前人著作,推断出“其中的楚国,在长达五百三十多年的对外扩张中,于西周末年灭国一,春秋时期灭国四十八,战国时期灭国十二,共为六十一(详见《楚灭国表》),占《经》《传》有载之国三之一以上,为同一时期各国灭国扩疆之首”。

该书出版之后,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曾亲自为该书作序,并言“何浩同志的这部《楚灭国研究》,正在楚史、楚文化研究继续前进的浪潮中,居于先锋的地位。对楚国兼并诸小国过程的考察,实际是研究楚如何及何以发展强大,是整个东周历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尔后,李学勤先生在《江汉论坛》发表《楚史探幽——〈楚灭国研究〉序》一文,河南社科院考古所马世之在《江汉论坛》发表《楚史研究的新突破——读〈楚灭国研究〉》一文,胡伟庆在《江汉考古》发表《读何浩同志新著〈楚灭国研究〉》一文,四川社科院历史所段渝在《社会科学研究》发表《一部展示灭国拓疆宏伟历史的画卷——〈楚灭国研究〉评介》一文,李倩在《社会科学动态》发表《一幅展示荆楚灭国扩疆的历史画卷——〈楚灭国研究〉评介》一文,张艳国在《湖北社科通讯》发表《〈楚灭国研究〉评介》一文,多位专家学者并力推广宣介该书。同时,该书荣获湖北省社联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8—1989年度湖北省“三优”图书评奖“优秀图书编辑奖二等奖”、1990年度计划单列市出版社优秀图书评选二等奖。

二、修订再版

2016年4月12日,《楚灭国研究》一书被列入武汉出版社2016年《荆楚文库》项目出版计划,属于“研究编”范畴。《荆楚文库》文化工程于2014年启动,系湖北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工程,有“湖北《四库全书》”之称,由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担任丛书编纂出版委员会总编辑。《荆楚文库》编辑部已开始向全国各省区市图书馆、档案馆和社科院,港澳台地区,全国重点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内各市州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部分省级示范中学,及海外中文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分批赠送《荆楚文库》图书,使其成为湖北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产品。

《荆楚文库·楚灭国研究》一书依据1989年11月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楚灭国研究》及作者遗稿中的数篇相关文章为底本,对书稿内容进行相应的校勘比对。此次修订再版的《楚灭国研究》仍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总论楚灭国进程、灭国扩疆基地建立、首进中原、开发江南、楚齐争夺泗上、灭国方略等;中编增补《羕器、养国与养县》,原有7篇文章具体讨论应、夔、巢、申等、成、养等国的存亡及若干问题;下编考述战国时期楚灭9国及陈、蔡、郯、邳、费等国的绝祀、存亡、迁徙等相关问题。可以看出,上编总论,中编讨论春秋时期,下编讨论战国时期,合而观之,可窥见从楚国立国到楚国灭亡五百余年间的兴衰变迁。

这次纳入《荆楚文库》再版此书,因作者何浩早已离世,为尊重作者和原著计,关于该书的修订工作,出版方武汉出版社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力求保持原貌。具体修订工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根据何浩先生儿子转达其遗愿,将《羕器、养国与养县》一文,补入中编。

第二,将原书篇尾合注,改为当页脚注,以符合《荆楚文库·研究编》简体横排的编排体例。此次修订再版,除修改初版录入错误外,还着力纠正了原版或原稿中的错误,将注释由篇尾合注改为当页脚注,由数条合著改为每条单注,纠正了个别出处张冠李戴,一处引文数处出处等问题。

第三,改正初版中的史料错漏。初版所引用的《春秋三传》《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水经注》等史料,存在一定的错误或遗漏之处,此次修订中,已依照中华书局的相关点校本,逐一核对原文,并重新标注。至于《楚灭国及其疆域演变大事纪要》部分史实,依照石泉主编《楚国历史文化辞典》、湖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纂《楚国编年资料》(全一册)等相关资料,进行了逐条梳理修订。同时,为了尊重作者,也为了防止改后弄出新的错误,原版中用此字代替彼字的做法 (如用“费”代替“费阝”字,用“羕”代替“羕阝”字)一仍其旧。

第四,增加《再版后记》部分,详细描述修订再版过程中的诸多事宜和缘由。

2019年4月,《荆楚文库·楚灭国研究》一书由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共1册,350千字,16开,22.75印张,插表2个,图片3幅,入选武汉出版社“十三五”时期出版的35种汉版好书。2019年9月28日,2019年武汉出版集团读者大会在“知音号”游轮举行,《荆楚文库·楚灭国研究》等武汉出版集团2019年金秋精品新书在此强势集结首发,再次向读者和业界展示了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2019年11月,《荆楚文库·楚灭国研究》一书作为汉版精品图书的代表,在第十九届匈牙利杰尔国际图书展上展出,进一步扩大了汉版精品图书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结语

《楚灭国研究》一书从1989年面世,至今已走过33载春华秋实。该书就单篇文章细细品来,其论证严密、烛照深邃,合而观之,气象博大、气势磅礴;从个案立论,该书探幽发微,而着眼全局,互相关联,既论证精微,又广涉楚国军事政治,读来论证严密,论点可信。综论之,该书虽已出版三十余载,但仍为当下治楚史者所盛赞,仍受到学术界的青睐和关注,这亦是此部历史著作经久不衰之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

刘洪,武汉出版社编辑,历史学硕士,副编审;朱金波,武汉出版社编辑,历史学硕士,中级职称。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