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鹊桥仙》的新书首发式举行。杭州市作协秘书长陈曼冬担任主持人,浙江省作协主席、杭州市文联主席、杭州市作协主席艾伟,文学评论家翟业军,文化学者郁震宏和建筑师、书中插画作者陈清驹,本书作者萧耳出席活动。
《鹊桥仙》是杭州作家萧耳的最新长篇小说,首发《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小说追忆运河边的大码头——江南古镇栖镇的纷纭往事,书写了数位小镇少年成长故事,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写到新世纪,展现江南繁华两代人,或留或走,半生戏梦,聚散离合的动人故事,它被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誉为——“给读者打开一幅精准的江南重彩图”。
“《鹊桥仙》这个题目非常的好,因为它确确实实是世情小说的题目。”艾伟首先对这本书的题目表示赞赏。对于世情小说,他表示,中国的世情小说源远流长,中国作家擅于写人间烟火,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传统——世情小说,《金瓶梅》、《海上花列传》,《红楼梦》是世情小说的延续。《红楼梦》拥有巨大的诗性成分,不能完全把它归为世情小说。在这本书的写作语言上,他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当萧耳决定用方言写的时候,我觉得她曾经经历过的少年生活的经历也好,父辈的记忆也好,以及她成长的青年时期,慢慢的进入到中年的人生感慨也好,那些都是通过方言向她扑面而来,这也是这本小说的丰富性所在,方言在这本小说中解救了萧耳在叙事中的体验,使她完全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敞开。”
翟业军则从萧耳笔下的栖镇说起:“这个小说很奇怪,这是写的栖镇,它大概是北宋以来就已经建立了,这么久以来,大家如果想象去写塘栖,首先你会穿越到它最繁盛的时代,因为现在的塘栖算是凋零太多了,大概会写一个古代的故事或者是像徐则臣一样从塘栖开始一路北上,然后收纳一路沿途的风云和秘密。萧耳就不是的,她就是写心连手、手连心的栖镇,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到现在这样一个那么熟悉的栖镇,拒绝穿越到从前。她也一定要写栖镇本身,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着栖镇转的,易从你跑的再远,就像风筝一样,想收就收回来了,风筝的线是拽在栖镇的手上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写作方式,坚定的写这样一个栖镇。”
郁震宏从一个新的角度——饮食来讲述这本书,并坦言:“我看了《鹊桥仙》之后,马上到塘栖吃了一次板鸭,真的看饿了,特别好。我距离第一次吃20多年了,所以说看这个小说写到食物的时候让人有一种饥饿感。我第一次喝醉酒就是看了《水浒传》,第二次到塘栖吃板鸭就是看了《鹊桥仙》。”
作为《鹊桥仙》的插画师和萧耳老师的同学陈清驹,表达他绘画过程中的感受:“我在画的过程中,一开始画觉得我得把这件事做好,到后面是越画越享受的过程,回到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而且真的是跟现在的差别很大,所以特别开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书的责任编辑李霞,包括萧耳都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自己也重新回到少年时代。”
萧耳介绍她这本书名的来源:“这本书开始它一直叫《河边书》,河就是运河,小时候流经家门口的那条河,京杭大运河,我家门口现在是叫临平区塘栖镇。后来到《收获》要出杂志版的时候,我觉得《河边书》这个名字可能叫不响亮。《收获》的编辑吴越看到里面有很多七夕的梗,说干脆用秦观的那首家喻户晓的的词,叫《鹊桥仙》好了。后来我越琢磨越觉得这三个字有意思,有很多微妙的东西在。”
在活动上,萧耳老师还预告《鹊桥仙2》已经在构思,下一步写小镇的底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