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自控力秘密:越能适应,越能自控?
智弈 卢嫣(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22-08-15
收藏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减肥者越减越肥,拖延者设置了无数个闹铃依然迟到,在开学第一天立志刻苦学习者在考前临时抱佛脚……而我们也总会听到这样的解释;这是因为这个人的自控力不够强。

随着“自控力”成为热词,人们也开始关心如何培养自控力、提高自控力这样的话题。然而,一般人对自控力的理解总是停留在抽象概念的高度上,实践起来时,也总是在有没有足够的决心或外界的约束够不够强上找原因。而近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自控:“看不见”的冲突适应效应》,用脑神经科学的视角告诉我们,人在行为与认知上的种种表现与差异,都与深层的大脑结构有关。

常常为自控力烦恼的人,一定没少体会过这些纠结情绪:喝口奶茶还是去健身?玩会儿手机还是赶紧完成工作?人们时刻生活在冲突中,也总是要适应冲突、解决冲突,对冲突的适应能力就与自我控制能力息息相关,而《自控》一书就以冲突适应效应为切口,深入自控力的机制,“窥一斑而知全豹”。

什么是冲突适应效应?先来回答一个问题,你能立刻说出下面这幅图中每个字的颜色吗?

相信有不少人,要么下意识说错了,要么就是脑筋转了好几个弯,不能立刻说出答案。当人在回答问题时,字的含义与颜色起了冲突,使其不能立刻作出又准又快的解答。当人感知到了这一冲突,大脑就会针对此情况调整其认知与行为。也许第一个字他回答错了,但是到了后面几个字时,正确率将会逐渐提高,这意味着这个人能更好地解决冲突——这种进步现象,就是“冲突适应效应”。事实上,这个小挑战就是冲突适应效应研究中非常经典的实验——Stroop任务。

书中告诉我们,自控力的基础是认知控制,而认知控制能力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监测干扰或冲突来动态调整个体的行为。其实,在前文的小挑战中,我们就在努力适应遇到的冲突,并调整自身以继续作答。因此,冲突适应效应可以看作是认知控制中动态调整过程的代表,而这种适应能力便是自控力的核心,越强的适应能力,就意味着越好的自控力。事实上,一个典型的自控力较差的人——药物滥用者就被观察到在冲突实验中没能产生冲突适应效应,尽管其能意识到存在冲突。

每个人的适应能力都不同,有人可以很快适应冲突,有人却掉进同一个“坑”里两次。真正决定人在认知与行为上的差异的,是大脑结构上的差异。《自控》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冲突适应效应的个体差异,来更好地理解自控力的个体差异。通过若干个实验,书中阐释了冲突适应效应与各个脑区、神经网络基础、大脑结构等的关系。并发现与冲突适应效应的个体差异相关的脑区,能够用来预测人们在生活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也使得对冲突适应效应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与临床意义。

一位美术学院毕业的设计师谈到,在轻阅读时代,自己还是愿意去阅读一些能在更深层面改变思维的书。这本书中的严谨试验让自己认识到,如果大脑神经结构没有改变,无论怎么灌输观念,也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另一位曾经读过《底层逻辑》的读者说,现在很需要这样能帮助自己“洞察事物本质”的好书。自控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是一个深层次审视自己大脑结构的问题。

因此,该书的洞见可以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大脑结构的决定性作用,但这意味着我们要“认命”与放弃改变吗?

不是的,该书对研究有着乐观的展望:脑神经科学启发着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为一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患者带来医治的福音;而对于更多的普通人,应当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来更好地保护大脑、训练大脑、改变大脑。在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启发下,抽象的自控力将变得“看得见”“抓得住”,我们也能真正在生活中与自控力同行!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