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是栽培稻、稻作农业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是稻米飘香的源头。中国先民开创的稻作农业彪炳史册,树立了中华稻作文化自信。
《稻米,比珍珠更珍贵》共包含7个部分:追根朔源、立春前后、春耕春播、初夏插秧、稻花飘香、丰收在望、颗粒归仓。首先对稻米追根朔源,介绍了中国先民驯化和种植水稻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稻作文明。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辉煌。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一粒小小的稻米就能给出一个伟大的答案。后面六个部分,作者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为时间刻度,细致观察并记录了一粒种子脱胎换骨的变化,陪伴一株水稻度过了她圆满而精彩的一生,经历了她的一个生命轮回。同时介绍了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所创造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科研成果,和中国杂交水稻对国人乃至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书采用了大量摄影作品和绘画,精彩而生动地展现了水稻的一生。以灵动而美好的文字,把水稻知识融入到深切的自然感悟中,真实记录了劳动者的劳作和生活,富有创意、诗意和人文温度,读来令人感动。
写给稻米的情书——《稻米,比珍珠更珍贵》自序
202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低头吃饭,盯着白花花的米粒出神,陷入沉思,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这小小的稻米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我营养、能量和拥抱生活的智慧,滋养着我这平凡的身躯,强壮着我的骨骼,支撑着我度过时阴时晴、时风时雨的每一个日子。然而之前,自己却一直浑然不觉,习以为常,每天像完成任务似的,把米饭匆匆塞进口中,狼吞虎咽地送进胃里,从未用心感受和领悟稻米非凡的价值、蕴涵的深意和直指人心的力量,也从未思考过稻米从何而来。于是我起心动念,决心认真学习和了解稻米的前世今生,想要知晓稻米飘香的源头在哪里,更要去稻田观察稻米究竟是如何生长出来的。
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国家级三大水稻制种基地之一。立春前,我驱车前往年轻摄影师夏天的家乡,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的一个叫郑家沟的地方,即红光村所在地,选定郑邦富大爷耕种的四亩八分水田,作为观察水稻从播种到收割到颗粒归仓这一完整过程的劳作现场。郑家沟一带的地貌形态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多为棕紫色泥土。这里属于丘陵稻区。从成都的家里出发到郑家沟约120公里车程。
来源于信念,彰显于行动。
为了观察水稻奇妙的一生,我数十次前往稻田学习和探索。水稻的生长遵循四时节气的脉动。时令自有规律。我以节气为向导,跟着自然变化的节奏,走进稻田的四季光阴,走向在田间埋头躬耕的庄稼人,细致观察种子的变化和水稻的生长,耽迷于稻田里的光影变幻,探幽析微水稻的生长与四时节气与时间的秘密,倾听大地滴水穿石的声音。切身保持与自然风物的亲近和融洽,接受大自然亲切的触摸,用心关注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珍惜汲取心灵力量的每时每刻。
从2021年3月31日播种,5月15日插秧,到9月6日收割,整整160个日子。在播种前购买的隆平高科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的包装袋上明确写着,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为158.5天。若是天公作美,在郑邦富大爷原本选定的9月5日上午收割,正好经历了158.5天,时间竟然如此精确,分毫不差。这令我惊叹不已!这难道纯属巧合,还是郑邦富大爷凭着数十年耕作智慧的神机妙算?或者这就是天意?然而9月5日下雨,延宕了一天,才开机收割。收割的日子是播种后第160天,插秧后第115天。
从田畴待垦,到翻土和制作秧田,到备种、晒种、浸种、播种、发芽、秧苗分蘖;从秧苗移栽到大田,到稻株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到乳熟、蜡熟和完熟,碧绿的禾苗变成了金黄的稻浪,直至收割后翻晒到颗粒归仓。我在现场见证了水稻的一生,以正确的方式理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色彩、内涵和意义,获得了沉浸度如此之高的一次生命体验。来自大地的回声如此迷人。稻田里那个沉静、动人又浩荡,充满诗意的声音在耳边萦绕。这个过程既是我面对水稻的沉思,亦是表达对水稻的珍爱、感恩和致敬。
通过坚持不懈地到现场观察水稻的种植和生长,我一次又一次走进田野,近距离观察和感知水稻的生长,理解土地的意义和农民劳动的价值,体悟劳作的汗水与辛苦,领会粮食的得之不易和劳作永恒的意义,幡然醒悟并懂得了每一粒稻米都是如此珍贵。对水稻的观察与探索之旅,对稻米的重新认识,升华了我的人生。这是我深入理解稻米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我有幸与一粒稻谷种子相遇,亲眼见证了一粒种子脱胎换骨的变化,陪伴一株名叫阿香的水稻度过了她圆满而精彩的一生,经历了她的一个生命轮回。一个又一个日子,我在阿香身边呼吸吐纳,彼此低声耳语,以清澈的心灵分享阿香的梦想与骄傲、忧愁与欢乐,分享彼此最隐秘、最深沉的情感,度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和阿香相处的每一个日子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这本书中了。因为懂得,所以热爱,我发自内心地为阿香和水稻书写了这一封感情真挚的情书,最诚恳地为稻米吟唱一曲温柔的乡土情歌。
我对许多水稻科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感激不尽。我之所以能够撰写出这本书,仰赖并受惠于以下科学著作的心血成果:袁隆平主编,刘佳音、米铁柱、李继明、杨耀松、罗闰良、彭既明副主编的史诗般的巨著《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顾铭洪、程祝宽等著的《水稻起源、分化与细胞遗传》;曹志洪编著的《中国灌溉稻田起源与演变及相关古今水稻土的质量》;程式华、李建主编的《现代中国水稻》;车艳芳编著的《现代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为了了解袁隆平伟大的一生,我重点阅读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馆编著的《把功勋写在大地——袁隆平画传》,袁隆平口述、辛业芸访问整理的《袁隆平口述自传》和姚昆仑著的《梦圆大地:袁隆平传》;反复观看了《国家记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寻稻之路》、湖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四集大型人物纪录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史凤和执导的电影《袁隆平》。我对这些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和杰出的科学著作以及电视、电影及其创作者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礼!
2021年5月28日,我飞往湖南长沙,参观了隆平水稻博物馆,一遍又一遍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稻作文化和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所创造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科研成果。在博物馆一楼大厅,我向袁隆平雕像鞠躬敬礼和献花。在此深切感谢隆平水稻博物馆。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万分感激以下考古遗址与博物馆发掘和珍藏的所有无与伦比的古老瑰宝和提供的极其珍贵的历史信息:湖南玉蟾岩遗址、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杉龙岗遗址;江西仙人洞遗址、吊桶环遗址;浙江上山遗址、跨湖桥遗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田螺山遗址、马家浜遗址、罗家角遗址、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牛栏洞遗址;河南贾湖遗址,等等。我为这些考古遗址和博物馆事实确凿无疑地展现出的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还要最诚挚地感谢精彩纷呈的杰出纪录片《稻米之路》和《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让我生动地学习和了解到稻米这种古老食物所走过的神奇之旅,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又如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演进历程。
为稻米写一本书,这是一个多么正确而美好的决定啊!这是我的福气。我为此感到荣幸。尽管能力有限,但是我总是怀着最大的诚意,格外郑重地书写,谦恭而真挚地表达炽热的感情,在键盘上敲击出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句子,都令我感到内心温暖,充满感恩。于我而言,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愉悦和幸福的书。
恳切地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更多的人重返疏离已久的乡村,关注土地和稻田,关心粮食生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业中,立足国情农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建设美丽的乡土家园,重建人与土地的连接,重建与大地的精神联系,期待着有更多的人为稻米书写恢弘、铿锵的颂词和动人心扉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