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伍剑新作《窑变》出版:展示瓷窑文化
梅倩 | 2022-11-24
收藏

针对少年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采取什么方式?毫无疑问,主要方式便是阅读那些扎根中国大地,贴近儿童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优秀的儿童文学能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生动形象地表达,让孩子与作品中的人物形成精神共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由此,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伍剑的全新力作《窑变》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儿童阅读的题材,因为窑变和儿童的成长有着诸多暗合之处。所谓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材质与窑内温度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举世闻名的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一个重要的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窑变瓷器以其鬼斧神工之妙、流光溢彩之美,成为瓷器中可遇不可求的上品。儿童的成长亦是如此。作品中两位少年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如同瓷器的烧制过程,历经千锤百炼,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窑变”。

作者介绍

伍剑

从《锔瓷》《老锦春》《雕花匠》到《九岁红》,近年来,伍剑把自己的创作重心转移到传统文化领域,书写出少年成长况味的万千姿态。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窑变》,是伍剑在坚守以往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童年经历、生活经验及其情感记忆而创作。小说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内容,优美的文字,通过书写少年学习制瓷技艺的曲折成长经历,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工匠精神,而且描绘了汉阳钟家窑一段被尘封的历史,讲述了一段全新的知音故事。

少年金魁父母双亡后在外流浪,意外来到了一个汉派瓷器世家——钟家窑,钟家家主见金魁天资聪慧,便收他为徒,传授技艺。从此,师徒联手,钟家窑蒸蒸日上。后来,家主因为受伤无法制瓷,金魁也因故离开,钟家窑因此衰败。多年后,金魁回归,并且掌握了窑变技术,重振钟家窑。此后,钟家窑烧制出的窑变瓷杯——“知音杯”,钟家窑得以重振。

小说《窑变》也如同一件瓷器,蕴藏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窑变立体封面

《窑变》伍剑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22年11月版/28.00元

品读别具一格的成长故事

《窑变》以“我”——钟家窑窑主儿子的视角,追忆的口吻,带领小读者透过时光的滤镜,体味别具一格的成长故事。小说的两位少年主人公金魁和“我”致力于烧制出窑变瓷器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在成长的历程中发生“窑变”的过程,彼时,他们俩一个是流落街头的孤儿,一个是对家族事业懵懂无知的孩童,但在努力复刻先辈烧制窑变瓷杯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出人意料的蜕变,展现出了自己的天赋、才智和担当,成长为钟家窑的传承者与家庭的脊梁。无论是自然天成,还是后天辅助,一块黏土要变成“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精美瓷器,都必须经历烈火的考验。金魁和“我”的成长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使他们在身为孩童时便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奶奶的病故、父亲的伤残使他们早早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但也正是这些艰辛与坎坷促成了他们的浴火涅槃。其实,金魁和“我”就是所有儿童的缩影,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令自己产生窑变的潜力,他们也经常在人生无常的造化与契机中实现超乎期待的成长,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

于古窑中成长的少年,有生而为人的内在动力,有后天历练的坚韧砥砺。他们如土一样纯厚,火一样奔放,在热爱中找寻方向,在誓言中坚定信念,在隐忍中实现蜕变。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工匠精神

《窑变》把制瓷的各道工艺流程与少年的成长经历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在故事的推进中介绍制瓷专业知识,摹写制瓷技法,让小读者在字里行间不自觉地感受到瓷器的魅力和价值。时代变迁,烧制逐渐衰弱,窑火渐次熄灭,钟家后人却始终没有放低对瓷器的品质要求,更倾尽全力让传统古窑重放异彩。金魁在“重现”窑变的道路上当然经历了许多失败与挫折,但这代代相传的职业操守和匠人精神,有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始终激励着金魁不断革新、不断向前。

作品对瓷窑文化的展示,通过从器物到精神层面的层层递推,不仅展现出一代代制瓷人筚路蓝缕、前仆后继的骄傲与荣光,以及他们于时代变迁中继承并发扬传统技艺的困境与挑战,更传达出中华民族执着坚守、臻于至善、奋斗不息的美德与情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魂。

值得一提的是,《窑变》创新性地融入了知音文化元素。《窑变》故事的缘起就是从一对“知音杯”开始,那对“知音杯”本是钟家祖辈与好友的情谊见证,两人各持一只。虽然祖辈相传的两只“知音杯”先后被摔碎,但是知情重义、遵守诺言的后人,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先辈的知音情缘。最后,钟家窑烧制出的窑变瓷杯,也命名为“知音杯”,由此谱写出一段全新的知音故事。

体味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

身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伍剑有自己坚实的生活根基和弘扬本土文化的创作追求,所以他将《窑变》的故事置于老武汉的实景中,让小读者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逐步领略荆楚大地特有的市井风尚。汉江、月湖、龟山、西大街等城市地标,热干面、鸡冠饺、炒鳝鱼丝、汤圆等地方特色吃食,还有那“像娃娃的脸一样说变就变”的武汉天气,以及楚剧哭丧等地方风物知识等,都能被作者信手拈来,毫不生涩地融入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与活灵活现的人物塑造过程之中。此外,《窑变》不仅再现了老武汉部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还有意识地将民间做人做事的智慧、为人处世的哲理、生产生活的奥秘融入其中,使作品饱含丰富的自然、历史、社会、文化内涵。

学习写作技巧,提升文字素养

阅读《窑变》的快意,不仅来自故事顺畅的起承转合和精巧的桥段设计,而且来自其极具特色的语言,突出表现为修辞丰富,表达方式多样。《窑变》中的环境描写,画面感十足;心理描写,注重氛围营造;遣词造句,优美而细腻,精准而简洁。在对传统文化的表现方面,伍剑把童谣、诗歌和民间的语言规则融为一体,加上老武汉的地方口语和民间俗语、俚语,更让《窑变》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小说带给小读者的审美体验,莫过于透过文本看到人生的暖意,增强人生奋发的动力。对于今天的儿童而言,已经不太可能对作品中金魁和“我”经历的生活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但正如林格伦所言,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儿童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补充。《窑变》通过书写被传统文化深深滋养的少年的成长历程和独特情怀,又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性格品性特质蕴含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与当代儿童相通的童年精神。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