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下午,四川文艺出版社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举办“当代小说的民族性与地方书写四人谈”活动,并携《凉山叙事》《崩岭规则》《翻过瓦吉姆梁子》《凉山的人》等新书与读者见面。四川省作协副主席罗伟章、康巴文学探路人高旭帆、优秀少数民族女作家冯良将和文学评论家刘大先出席,并就小说的民族性与地方性展开了基于创作实绩的对谈与切磋。
四位嘉宾围绕故乡与写作的关联性、文学写作中的方言问题,以及文学对自身的意义几个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论述。高旭帆讲述了几个发生在康定的小说般绚丽的真实故事,冯良则认为她从来没有疏离于自己的故土:“故乡会变远,但在我想要表达的时候,我觉得它对我来说没有距离。”罗伟章表示:“四川有众多的民族,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应该有一种刻板印象或者来自先验的判断,而是基于个体地去交往和接触,在交往沟通中会获得鲜活的印象——民族之间的共性要远大于异质性。”
当代小说的民族性可以充分展示、叙述与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变异性,促使文化的更新转型,而各种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也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难以替代的路径。尊重各种文化的主体性,无论其强势还是弱势,在此基础上提倡各种文化持有者平等对话。这种基于边地的方法论转型,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交流中也具有重大意义。作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专业文艺类出版机构,四川文艺出版社一直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关切的对象,不论是名家名作如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的《瞻对》等多部作品、多项文学奖项获得者罗伟章的《凉山叙事》,还是四川代表性作家龚静染的《昨日的边城》《边城新纪》,抑或是近年来表现优异的冯良的《凉山的人》《翻过瓦吉姆梁子》,及新近出版的高旭帆的《崩岭规则》,这些作品的出版都体现了四川文艺出版社对于地方文学内容建设的担当,也是四川出版对于新时代文学出版事业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