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民出版社:“论世衡史丛书” 从不同的学术视野带来了历史的多元化思考
肖颖 | 2023-02-26
收藏

2月25日,由新东方·阅读空间、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论世衡史丛书’发布会”在北京海淀区新东方·阅读空间2楼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杨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谭徐锋。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秦莉出席了活动。

“论世衡史丛书”的主编谭徐锋首先介绍了该套丛书的出版情况。自2020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壹卷品牌开始陆续出版“论世衡史丛书”,至今已出版20余种。目前已经出版的图书,包括《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武则天研究》《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修订版)》等,汇集了如经君健、王葆玹、杨天宏、桑兵、黄克武、郑匡民、孟宪实、杨念群、杨琥、孙卫国等国内资深历史学者。孟宪实提到,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历史观念。怎样能使历史观更可靠?这就需要历史学的相关阅读。而历史的阅读,也能获得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生活观。为什么历史人物的图书始终受到大家关注呢?因为每个读者都是历史人物,虽然不一定是伟大的。这样历史人物也就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研究历史人物也就是永远不过时的。杨念群围绕《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一书,分享了他对于历史研究方向从“昨日”到“今日”的变化。他认为,社会史、文化史拓展了历史的丰富性。对于历史研究,除了考据、辞章、义理三者之外,想象力同样重要。杨琥分享了《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一书形成与出版的始末,以及关于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李大钊的研究思路。

现场嘉宾还就人工智能对史学研究的影响展开了探讨。活动中,四位历史学者围绕历史学研究的最新态势,探讨史学研究的各种可能路径以及如何看待西方史学理论与社会科学,从不同的学术视野为读者带来了关于历史的多元化思考。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