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听这类音乐时,我很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严格来说,这类音乐应该会勾起人们悲伤的情绪,但是我在听这类音乐时感受到的却是浓浓的爱意——如潮水一般倾泻而出。”22 岁时,苏珊·凯恩还是一名法律系学生,她在宿舍等朋友叫她一起去上课。她一边等待,一边愉快地听着一首小调乐曲,那是悲观主义吟游诗人莱昂纳德·科恩的音乐,他是苏珊·凯恩最喜欢的音乐家。在近期出版的《苦乐参半》一书中,苏珊·凯恩写下了这件往事。
每当听到这类苦乐参半的音乐,苏珊·凯恩的内心都变得更加广阔——她的自我逐渐消失,与万物相融。那一瞬间,她甚至能坦然接受自己所爱的人,包括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的事实。然而,朋友见了并不理解,反而觉得有点好笑,调侃她为什么要听葬礼音乐?苏珊·凯恩感到疑惑,是什么让人们把悲伤的音乐当做开玩笑的谈资?
事实上,早在1918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在文章中把忧郁视为自恋,从那以后,忧郁就成了精神病理学的一部分。主流心理学将忧郁症视为临床抑郁症的同义词。苏珊·凯恩研究多年,得出结论:苦乐参半是一种安静的力量,一种存在的方式,一种历史传统。这种心态能够帮助人类应对生活中的痛苦——承认痛苦,将痛苦变成一种美的艺术,正如音乐家把痛苦变成美妙的音乐一样,治愈创伤、勇于改变、滋养心灵。
“如果我们不懂得转化内心的悲伤和渴望,最终我们会将内心的悲伤和渴望转嫁他人、伤害他人,对他人颐指气使或者冷漠无情。如果我们都懂得——或者能够懂得——悲欢离合乃人之常情,人与人之间便会相依相惜。”苏珊·凯恩讲到,能让人感到痛苦的地方,是人最在意的地方,也就是采取行动改善的地方。如何将痛苦转化为创造力,做到自我超越,爱人爱己,正是《苦乐参半》一书的核心。(童 尚)
《苦乐参半》[美]苏珊·凯恩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3月版/5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