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记者 张中江) 3月19日,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举行。
据介绍,“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意在弘扬唐弢的学术精神,鼓励年龄45岁以下青年学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是当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青年学术奖之一。自2022年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合作举办该奖项,提供资金赞助并承办颁奖仪式和系列学术活动,支持中国青年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的成长。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聂伟,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汤家珍,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毕胜,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唐弢家属代表等主办方领导和嘉宾出席了会议。陈思和、王锡荣、程光炜、吴俊、王鸿生、郜元宝、李洱、罗岗、文贵良、李丹梦等学者出席了活动。熊鹰、路杨、朱羽、陈培浩、袁先欣五位青年学者获奖。颁奖仪式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李敬泽在致辞中说,今天在这里颁奖,“我感觉唐弢先生回到了上海,回到了他开始文学生涯的地方,意味深长。”颁发这个奖本身就是对唐弢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唐弢那一代人的初心、志业最好的纪念、最好的重温、最好的继承和弘扬。
阚宁辉表示,今年是唐弢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作协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决定将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未来五年的颁奖活动交给上海,落户90年前唐弢先生文学起步的地方,“这对于上海、对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对于上海文艺出版社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份凝结着中国现代文学百年辉煌、百年梦想的深切寄托。”
陈思和表示,“今天唐弢先生回家乡了,能在曾经战斗过那么长时间的地方隆重举行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颁奖,非常有意义。如果可以长期举行更好,这将是上海的一道风景。”
清华大学袁先欣代表获奖者发言,她表示唐弢先生晚年几乎耗费了整个精力所写的《鲁迅传》,尝试描写的是鲁迅这个独特的灵魂如何诞生于现代中国,他的生命如何复杂,其中有诸多现代中国重大的命题。新文学或者说现代文学的伟大,正在于包括唐弢先生在内的一代人,将生命和血肉的力量投入其中。她也希望用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将唐先生开创的珍贵传统传递和延续下去。
唐弢,1913年3月3日出生于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是著名作家、鲁迅研究专家、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和藏书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其家人在唐弢逝世后将其全部藏书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赢得了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敬意。今年是唐弢诞辰110周年,唐弢家属代表出席了颁奖仪式并为奖项揭幕奖杯。据主办方介绍,奖杯是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唐弢书椅进行3D复原等比例缩小,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设计制作而成,唐弢书椅可以变成梯子蹬踩拿取图书,以唐弢书椅作为奖杯,取“学问当坐冷板凳,研究甘作他人梯”之意,期望广大青年学者能够以书为伴,以学问为志向,以老一辈学者为榜样,在学术研究上不断精进。
据悉,举办中国文学批评新力量活动、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活动,是中国现代文学馆落实中国作协2023年度重点工作,增强为高校、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学术支持的能力,推动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的继续发展,培养中国文学批评新力量的重要举措。18日、19日,首届短篇小说论坛、思南读书会对话活动、唐奖青年学者论谈等活动在上海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参加了各类文学活动。
附: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授奖词
熊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突进的艺术与革命意识的重构》熟练运用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材料,以德国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在1930年代初对中国革命及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为线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了德国-中国-日本等多重语境的比较分析,不仅为鲁迅在1930年代对左翼文学运动的组织和领导权的思考提供了独特诠释,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案例。
路杨的《经验、情理与真实——再论古元延安木刻的风格“转变”》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古元木刻在开掘新生活与旧形式的创作经验,指出古元的形式探索真正关切的是如何通过扎实创作,构造富于情感性的艺术“细节”与有条件的“真实”,从而在根本上贴近农民的生活经验、情理结构与身心感觉。
朱羽的《自然历史的“接生员”——周立波1950-1960年代短篇小说的“风格”政治刍议》接续唐弢对于周立波新旧叠合风格的解读,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富于说服力地呈现了周立波所认同且依赖的“政治风格”,在“以小见大”中折射时代的伦理难题,具体而微地重构了周立波作品中作为“生”之“态”的社会主义生活世界,为我们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提供了文学经验的线索。论文切入点准确独到,同时具有理论和历史的纵深。
陈培浩的《“现代汉诗”与中国诗学“当代性”的生成》 紧紧抓住“现代汉诗”与“当代性”两个概念,将其作为现象及理论问题展开探讨。论文涉及如何看待现代性,如何面对现代性的产生和展开,如何面对非西方艺术在现代化与主体性之间取得复杂、微妙、艰难的平衡等重要问题,为现代汉诗研究提供了富于启发性的新思路。
袁先欣的《沈从文三十年代中后期湘西叙述中的民族与区域》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沈从文笔下的苗人,与湘西苗族调查、苗民革屯运动进行了历史性对读,深入解剖了作家对民族、地方、国家等问题的介入和思考,有力地呈现了沈从文的族群观念与同时代的知识生产、政治事件、民众运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视野开阔,史论结合,深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