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雪山大地》:展现青藏高原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2023-03-17
收藏

24821679452481_.pic

杨志军《雪山大地》研讨会

近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杨志军长篇小说《雪山大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首先讲话,白烨、梁鸿鹰、彭学明、胡平、张陵、潘凯雄、张莉、李朝全、丛治辰、宋嵩、饶翔、崔庆蕾等评论家参加了研讨。会议由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主持,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为本次研讨会致辞。

作家杨志军始终葆有创作激情和人文关怀,他的写作处处可见知识分子的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这部《雪山大地》同时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小说将青藏高原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发生的改天换地,当地藏汉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沧桑变化,以及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展现在读者面前。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生态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全景式地展现了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变迁。

小说既有强烈的面对草原问题的忧患意识,更有在真实反映草原人民解决问题、建设新草原的文字里难掩的激情和乐观。诗性的语言形成独具个性的叙事风格,作品既真实呈现草原生活的严酷,又具盎然的诗意。

以下为研讨会实录(节选)。

24831679452482_.pic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

吴义勤:《雪山大地》是一部厚重、扎实、诗情洋溢的现实主义力作

“杨志军从《藏獒》出版引起整个文学界的关注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中间也写了很多作品,但是这部《雪山大地》是他重返青藏高原,重拾自己的青春记忆,以他独特的语言,展现高海拔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可以说是一部生动诠释民族大团结,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著作。

这部作品以宽广的现实主义视野,雄劲、苍劲的笔墨生动再现了青藏高原改天换地的巨大变迁,是一部厚重、扎实、诗情洋溢的现实主义力作,有非常强烈的个人审美风格,它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24841679452482_.pic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

路英勇:《雪山大地》展现了草原建设者的群体智慧与牧民朴素的大仁大善

“《雪山大地》作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入选作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青海藏族人民艰苦奋斗、发愤图强,使青藏高原发生沧桑巨变的壮阔的历史进程,也写出了高海拔生活区传统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巨大变迁,展现了草原建设者的群体智慧与牧民朴素的大仁大善,文字中有着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和蓬勃的民族精神。

杨志军始终葆有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他关注时代变革中普通人的命运遭际,又关注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等比较宏大的问题。在西部大草原书写方面杨志军和他的作品确实是有独特的文学地标性意义。

24851679452483_.pic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

张亚丽:《雪山大地》是一部雄心之作,感恩之作,史诗之作

“在青藏高原度过了青年时期的杨志军对那片荒原有着深切真实、血脉相连的生命体验,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刻骨铭心,也使他始终能葆有一种内地作家难得的、珍贵的理想主义情怀。他的目光未曾离开大地上的万物生灵和时代变革之下普通牧民的变迁,从《环湖崩溃》《大悲原》到《大祈祷》《高原大劫史》,再到惊艳文坛的《藏獒》系列,杨志军的创作有着醒目的地标性意义。有人曾评论其写作使汉语殿堂终于有了回归汉语天性、天赋和天良的自由叙述,魂融、恣肆、嶙峋、宏阔、精微。杨志军这部最新长篇小说《雪山大地》可谓其创作几十年来的雄心之作,感恩之作,史诗之作。

24861679452483_.pic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

白烨:《雪山大地》是当代文坛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品

“《雪山大地》是从儿子叙说父亲,通过基层干部父亲(小说主人公)的无私奉献来反映青藏高原的社会巨变和历史演变。杨志军因为父亲父母在那里工作,自己也在那里生活多年,所以才写出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这样的生活和体验,完全靠虚构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所以说这部作品可能只有杨志军才能写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雪山大地》是当代文坛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品,他不写就没有人能够写出来了,没有什么作品可以替代,确实很独特。

这个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物——父亲,角巴,才让州长。这三个人物作为不同群体的代表,或者反映不同的生活层面各有各的意义,但是这里头最重要的是父亲这个角色。父亲在这部作品里写得很丰满、很鲜明、很有分量。父亲有着不计屈辱、忍辱负重的人生态度,很多事情离开不了他,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不断被调来调去,但是换到每一个地方都认真对待工作。我觉得这个人物给人印象特别深,这样的干部不要说是在藏区,在我们所有地区都是宝贵稀缺的,在藏区尤其需要这样的干部。这个人物实际上也体现了英雄主义的情怀,这是这个作品最感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通过这个人物反映出时代变迁、生活变化。

杨志军之前写过很多很好的作品,包括《藏獒》,但是这个作品超出了之前所有的作品,这是他一个新的里程碑。

24871679452484_.pic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

胡平:杨志军所积累的这些东西拿出来样样都会很吸引人

“这个书名给我印象特别好,一方面很形象地展示了青藏高原的宏观状貌。第二,雪山大地也是藏族同胞的信仰和精神世界。第三,雪山大地也折射了高海拔地域的这种时代巨变,含义非常多。杨志军所了解的这一块儿生活确实是宝藏,他所积累的这些东西样样拿出来都会很吸引人,情境太特殊了,太有文学含量了。

作品整个人物塑造非常集中,非常丰满,对于当代的巨变,山乡巨变,我们不一定非要写多少人物,但是不容易留下这么多鲜明的人物。而这个作品里面父亲几十年对于当地教育业、畜牧业、贸易、城市化建设的贡献,母亲对于当地医疗业的贡献加起来很全面,几乎把巨变的面都概括进去了,广阔地反映巨变的历史进程。而且人物形象真正树起来了。

24891679452485_.pic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

彭学明:《雪山大地》是我这些年读到的最有力、最为厚重、最有艺术质感的作品

“杨志军的《雪山大地》是我这些年读到的最有力,最为厚重,最有艺术质感的作品。

《雪山大地》这个书名特别吸引我,雪山是父性的,雄奇、伟岸、高大,大地是母性的,博大、宽厚、温柔,雪山大地实际上是父亲的雪山、母亲的大地,首先是厚重的,杨志军在厚重的作品里面给我们呈现了三种雪山大地:第一种雪山大地是地域上的雪山大地,它是诗意壮美的。第二种宗教意义上的神性的雪山大地,是精神上的雪山大地,是神性的,是有灵魂的。第三种由父亲、母亲及角巴、桑杰、梅朵、才让、江洋、央金等等这些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牧民的雪山大地,是动人的,令人敬仰的。这三种雪山大地的人文因为命运的交错,交集,让父亲母亲与高原上的这些牧民们、藏民们有了一种跟雪山大地的联系,给我们呈现出了父亲母亲与高原上的牧民父老乡亲们的骨肉相连、血脉相融、生死相依的情谊。这种情意写得非常非常动人、感人和温馨。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一出场那种性格、形象就浮出了。人物的对话特别真实,特别自然,特别生动,特别接地气。人物的场景是迷人的,生活的场景是迷人的,人物是迷人的,对话也是迷人的。

24901679452485_.pic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梁鸿鹰:这是一部属于西部的,为伟大的西部写经立传的故事

“《雪山大地》越看越有味道。最初看的时候觉得篇幅有点长,但是看了两遍以后就觉得特别特别有感觉,有一种内心的呼应。

这是一部属于西部的,为伟大的西部写经立传的故事。主要故事就是一家人,父母和诸多藏汉群众的关系,写到了与这些藏族同胞的交往和生死与共,共同改变西部的面貌,持续不断地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他们身边,改变着他们的生活,特别是改变着他们的精神。

这是一部诚意作品,写出了作家对岁月、对西部、对人性、对社会进步的一种深情,它是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的,他的这种对雪山大地的热爱,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和父辈所经历生活的那种由衷的敬佩导致的这本书,写得这么厚是有道理的,他有话要说。

这是一部岁月之书,以父亲和母亲的人生历程来反映时代发展的巨变。在近半个世纪的过程当中他们无怨无悔,见证历史的沧桑,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列当中去。面对雪山大地,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完成自己的事业,这个东西对我们当今是非常有价值的。

24911679452486_.pic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

潘凯雄:杨志军是一个永远有新的东西的作家

“杨志军是一个不断有追求、有想法,对自己有不断挑战、永远有新的东西的这样一个作家。

《雪山大地》的第一个特点,在这一类题材里面它的历史纵深感在提升。这个作品实实在在告诉我们,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农民致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共产党人持续努力的结果。

第二,地域的宽度在这个题材里面拓宽了。这个是以青藏高原为背景的故事,我们之前看到的这一类题材的作品这几年里基本上没有,这好像是第一个。

第三个特点就是实践的丰富性。这个是实打实的从本地出发,比如说父亲强巴,他的一生一个是办第一所小学,顺便后来延伸出一个养育院,建了第一家贸易公司,这个贸易公司把商品意识带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同时通过贸易公司的交易,第一让城里人解决了吃肉问题,第二把大量的牲口商品化以后,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缓解了对草原的压力,也是一种对生态的保护。这部作品实实在在写这些东西,没有大风大浪的东西。

第四个特点,这个作品里面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人宽度非常宽,深度非常深,有像父亲这样的共产党人以及他们的后代,有过去的头人角巴,也有当时的下人桑杰……实际上涉及了社会各个阶层,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现状。

第五个特点就是艺术表现力非常强。由于主要场景选择在青藏高原,人和动物、人和自然的关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整个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实际上是很高的。

24921679452486_.pic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张陵

张陵:《雪山大地》是我近年来读的最厚重的作品之一

“《雪山大地》是我近年来读的最厚重的作品之一,写出了沁多草原的变化,这恰恰是这部作品最可贵的一点。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对雪山大地的感恩之作,它已经超越了山乡巨变囊括的反映现实的一种题材,作品有一种感恩,对这块土地的感恩。故事本身在讲怎么去回报这样一个雪山大地,用他们的生命去维护这个雪山大地的尊严,去维护他们这种情感,形成了这么一种人与雪山大地,人与沁多草原和谐共生的关系。

与其说这是部现实主义作品,不如说它是浪漫情怀的一个作品。大家说理想主义,其实是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你看他写这种牧场风光、民族风情,写大山的雄伟,充满诗情画意,这种美丽的画卷都是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作品不太忍心用现实主义的冷峻的态度去碰人的部分,但是把人性的部分写得非常的优美。在今天的小说创作当中这么浪漫,这么富有情怀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非常鲜见,这是这个作品的特点。

24931679452487_.pic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李朝全

李朝全:《雪山大地》写出了国家的变迁史,国家的发展史

“《雪山大地》切入口选得很好,一个是选了民族地区,西北地区,同时选了很好的历史跨度——新中国成立到今天这么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另外选的视角也是比较少见的。藏汉关系,民族关系,干群关系,几十年来共产党和牧民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设计了牧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作品因为这些关系的设置,把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爱国情感自然而然地包在里面了,这是作家非常巧妙的一个地方。

《雪山大地》不仅写出了藏地几十年来的变迁史,通过这个变迁史写出了国家的变迁史,国家的发展史,把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也写出来了。通过两个家庭的变化反映了草原的变化,也折射出民族和国家的进步,这是作家的抱负所在。

24941679452487_.pic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

张莉:《雪山大地》有着当代文学现场少见的壮丽之美

“《雪山大地》是一部深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草原史诗,能够感受到我们当代文学现场比较少见的壮丽之美。从我的父亲母亲角度书写如何建设我们的家园,但是他没有用家族史的方式,而是将家庭变迁和国家的变迁非常巧妙地联结在一起。

这部作品给我们非常大的一个感触是,这些援藏的人们和他们所在的土地是什么样的关系。首先他们建设了这样一个雪山大地,让这样的雪山大地有另外一种风貌,这是我们所能看见的,但是另外更重要的,我觉得杨志军他非常深切意识到那片土地实际上也是反哺了我们的建设者,让他们融入了大地,包括父亲对草原的信仰,对整个土地之间这种交融,两个家庭之间的汉族和藏族的民族融合。长期以来支援题材写作过程之中我们只是看到一个启蒙者的视角,不仅仅是拯救,不仅仅是启蒙,更多的是融入,所以我觉得创作性地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当你去支援这块土地的时候,不仅仅是你在给这个土地营养,同时这个土地也反哺给我们这些外来者,让外来者成为雪山大地的一部分。杨志军使我看到雪山大地如何成为外来者人生的血液,不仅仅让他们一代一代在这里成长,甚至改变了对世界观和生死的理解,这是非常触动人的。

24951679452501_.pic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

丛治辰:《雪山大地》似乎成为汉语小说写作藏地的一个集大成者

“《雪山大地》讲述了我们党在藏族人民如何过上好日子,古老的民族如何进入现代的过程中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雪山大地》似乎成为了汉语小说写作藏地,想象藏地的一个集大成者。

这部作品最激动人心的正是父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几乎以他一己之力团结起各族同胞,在那样一个地方建立起一系列的现代设施,不管是现代医院,现代教育,这种现代化的蓝图正是一部小说能够提供的想象,也是党跟藏族人民关系当中最值得浓墨重彩去书写的一笔。《雪山大地》尽管用了看上去特别扎实的现实主义的笔法,叙说尽管那么厚重,但是速度是非常快的,包括对于藏民的书写其实是非常有现代笔法的。

小说当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温情,温情里面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角巴,这样一个没有什么知识的人,也不能说受了党什么教育的人,以极其纯朴的是非观,在每一次艰难的时刻帮助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他其实补充了一个此前汉语小说写作系统从来没有触及过或者正面触及的主题,就是雪山大地,在相当程度上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地方受到新中国政权的帮助,反过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也为我们政权稳步的前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后方支持。

24961679452501_.pic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荟版副主编饶翔

饶翔:《雪山大地》里有着充沛的诗意

“《雪山大地》给我最突出的印象确实是它的整个对于史诗风格的内在追求。作品涉及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几个重要的词,一个是民族团结,一个是生态保护,一个是西部建设,这几个主题都在小说里面得到体现。

作品写藏族人民是非常内在化的书写。我们知道写乡村,有可能是一种理想式的书写,这是抒发了一种乡愁或者外在式的书写。小说也写到藏民,杨志军老师写这个都是非常的内在化,比如说写麻风病人,就是对于藏民的信仰,他们可能是一些被魔鬼缠身的人,所以他们要隔绝在一个地方,但是对于母亲这样的医生来说他们就是病人,还原到一个特别现实的层面去写。包括他的语言,这些藏族的语言行为信仰,我们读起来很有新鲜感,但是没有任何的惊讶和震惊,没有隔膜,这些都是因为作者是非常内在地写这些藏族人民,所以他在写到藏民和汉民的融合的时候也没有任何隔膜。

当然有史必然有诗,这个小说的诗意也是非常充沛的,我觉得整体的风格像雪山大地那样苍远辽阔,我们经常能看到人物游走在苍远辽阔的雪山之上,身后可能就是牛群,这是很粗矿又充满着一种浪漫诗意的风格,也成为作品内在的风格。

24971679452502_.pic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

宋嵩:《雪山大地》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作品

“我认为《雪山大地》是一部面向未来的,面向藏族这个民族的未来,面向雪域草原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未来的一部作品。

父亲强巴指向草原的未来。我们经常说三个面向,一开始说教育是三个面向,现在又说社会主义文化是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个小说也符合这三个面向。在几代人共同努力下,青海藏区这个地方由农奴制到现代化,然后到新时代,这就是面向现代化;以才让为代表的新一代藏族知识分子有了世界的眼光,甚至才让还去斯坦佛大学读博士,这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更显著了,小说里面在结尾提到一个细节,这个草原上要建一座新城,真的是一个巨变,符合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初衷和出发点。

24981679452503_.pic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崔庆蕾

崔庆蕾:这是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的一部作品

“《雪山大地》是一部为西部写实,为西部列传的作品,核心要义就在于呈现半个多世纪以来青海藏区的一个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中东部复杂的问题,也呈现了一个更为曲折的过程,比如说这个小说写的是青海藏区人民自1950年代以后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新时期的土地政策改革,包括新时代的新型城市建设,可以说整个当代史当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个作品当中都有着非常清晰的回响。

这部《雪山大地》着重呈现的是历史化的过程,在漫长的时间当中叠加起了一种物与人的蜕变,具有非常充足的历史感,所以在阅读当中觉得这是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的一部作品,它所聚焦的不是剧烈变动的现场,而是一个历史过程。可以说《雪山大地》其实是用小说的形式把这个历史过程重新地艺术化,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提供给我们一个重新进入西部,重新进入少数民族文化的文本,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西部,也重新理解近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因此我觉得这个小说当中一直树立的形象就是西部的形象,包括雪山、高原、大地、草原、藏民、藏语,包括很多动物,种种元素烘托出了特征鲜明的西部形象,西部作为一个整体,一直在小说的深处,散落在各个细节里面,我觉得这个作品可以视为对于西部形象的重塑,对于西部史的重述,也像这部书的书名,“雪山大地”其实本身就是特别突出的西部元素,也可以视为西部形象典型的象征。

24991679452503_.pic

《雪山大地》作者杨志军

杨志军:感恩雪山,感恩生活,感恩草原牧民

“我的祖籍是河南,父亲是解放前的一个大学生,1949年在西北大学完成“护校”任务后,跟在部队后面往青海走,在一个马车店里跟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创办《青海日报》,然后就留在了青海,也老死于青海。我出生在青海,又在青海生活了差不多40年,是草原牧区给了我生命的意义和写作的可能。出版社的终审老师看了《雪山大地》之后说,这是一部“感恩之作”,我觉得一语中的。我感恩雪山,感恩生活,感恩草原牧民,我的回报就是不断地写出有关青藏高原的作品。

24881679452484_.pic_hd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