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然而,再如何努力,一个写作者大概是无法摆脱刻入骨血的‘标签’的,这既是局限,也是某种风格或特点,说到底,未必不是好事。”殷健灵在新作《帆》的《致谢》中如是写道。4月,该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当殷健灵尚未远离少女时代,她便从探悉女孩的心灵世界入手,进入儿童文学。三十多年来,她曾试图离开最初的写作路径,在题材和写作风格上尝试。在《帆》中,她承认,自己又走回了“老路”——《帆》可以说是她对自己写作初心的某种呼应和延续。
2022年春天,殷健灵动笔写《帆》。该书的主题是此前她在新西兰写作的另一部非虚构文学《访问童年》的延续和拓展,但《帆》的体裁和内容均是全新的。这是一个关于自我寻找与家国寻找的故事。通过当下和100多年前两条时间线,殷健灵讲述了数代女孩的命运和心灵波澜。小说在时间和地域跨度上都比较大,时间纵越100多年前至当下,地域则横跨新西兰和中国的不同省份和地区,以春令(凯瑟琳)和喜莲两个人物为并行的故事线——一个是追寻家国之根,一个是追索自我之根——两条线由南溪(来到新西兰访问的中国作家)的介入成为交叉点,从而串起两个穿越时间的故事。
这一类似于“双拱桥”的叙事方式,对于殷健灵来说是一种结构能力和叙事技巧的考验,对少年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挑战。她听取专家的建议,对小说做了一些技术性的修正,让叙述更加“顺滑”,并把章节名涉及的时间坐标和地理坐标标识得更加清晰、醒目。
同时,殷健灵也坚定地认为,不能低估小读者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他们对小说也能做出超越成人想象的深度解读。比如,小说中春令(凯瑟琳)独立、坚毅,自我蜕变;喜莲的敏感脆弱和女儿玉兔的自由无羁形成对比;喜莲的父亲沉默,缺乏爱的能力。这些人物丰富的性格层次,都被第一批阅读到该书的小读者读到了。在他们眼里,《帆》中没有绝对的主角,每个人都很重要。(童尚)
《帆》殷健灵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4月版/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