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出版校对的几点思考
厦门大学出版社 李芮男 | 2018-06-22
收藏
摘要: 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84家图书出版单位。其中,高校图书出版单位140家。服务好教学、科研工作是高校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责任;出版更多学术精品,促进学术著作出版繁荣发展是高校出版社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84家图书出版单位。其中,高校图书出版单位140家。服务好教学、科研工作是高校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责任;出版更多学术精品,促进学术著作出版繁荣发展是高校出版社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学术精品出版和学术著作出版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细致而完善的校对工作。从1978~2018年,校对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传统校对到现代校对的历史性转变。校对功能由以“校异同”为主转变为以“校是非”为主。校对功能的转变和提升不仅带来校对方法的创新和校对理念的改变,而且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更加不易。

首先,调整心态,热爱校对。校对工作相对单调、乏味、默默无闻且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高校出版社中的校对工作更是如此,因为高校出版社以教材、学术专著出版为主,相对而言,其内容不如市场书那么有趣丰富。校对人员容易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烦躁的情绪,但是烦躁的情绪是校对工作的天敌。努力保持一分平和的心态、一分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可以缓解急躁的心情和厌烦的情绪,帮助校对人员适应岗位,积极面对困难并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乐趣。

其次,善于思考,加强学习。忠实于原稿、对照原稿不是校对工作的全部。作为书稿的第一读者,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作者、编辑完善书稿。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光靠积累工作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主动学习、总结、巩固新知识”说起来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在实际工作中能帮助校对有效减少各种差错,提高书稿质量。

再次,与时俱进,做现代校对。比如依靠网络,“汉典”“搜韵”“中国规范术语”等都是非常实用、便捷的参考工具。此外,充分利用校对软件,积极发展人工校对与计算机校对结合的工作模式不容忽视。当然,校对软件不是万能的,可以依靠但是不能依赖。用校对软件取代人工校对,撤销或轻视人工校对的做法都是不科学、不合理、不负责任的。

最后,认真仔细,富有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校对工作作为出版关键环节,承担着对作者和读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对作者,校对人员必须遵守三个原则:第一,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对稿件进行加工,要充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不能按照个人的好恶随意修改。第二,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校对人员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在加工稿件时要抱着学习的态度,谦虚、谨慎。切忌想当然乱改,或将本来对的改成错的。举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基度山伯爵》一直是以《基督山伯爵》的形式存在我的脑海中,从未存疑。有一次在书稿中看到它,我顺手在电子版的《辞海》中检索了一下。结果,“基度山伯爵”赫然出现在眼前。虽然难以置信,但使我更加坚定了一点:对一些翻译过来的人名、地名、作品名必须核实,找到权威的表述,否则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追悔莫及。第三,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校对人员修改稿件必须严格依照国家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

另一方面,对读者,校对人员必须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正如习总书记所描述的“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1935年,鲁迅在《书的还魂和赶造》中说道:“必须是精粹的本子,这才可以救读者们的知识的饥荒”,“如果仅仅是克日速成的草稿,或者是栈房角落的存书,改换新装,招摇过市,但以‘大’或‘多’或‘廉’诱人,使读者花去不少的钱,实际上却不过得到一大堆废物,这恶影响之在读书界是很不小的”。坚决不制造文化垃圾,是校对人员应时刻铭记在心的责任。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