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对黄旭华的颁奖词
枯坐陋室,夜雨敲窗,打开著名作家王建蒙的新作《深海利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的故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一口气读完,竟然有些莫名的兴奋,久久不能成眠。
到我们这把年纪,能引起兴奋的事已不多了。引起我兴奋的原因有三:一是对本书的主人公我是极其推崇的,上世纪90年代初,受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之托,在撰写中国核潜艇诞生历程长篇报告文学时,我几乎都采访完研制中国核潜艇的有功之臣。在黄旭华院士所在武汉719所,我同黄旭华一起待了好几天,后又在北京采访过他,他可敬可亲的形象,至今还深深留存在我心底;二是本书的作者王建蒙先生,是我非常熟悉的军旅作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在成为作家之前是从西昌航天发射场走出来的航天发射指挥员,退休前后凭借自己几十年拼搏在高科技领域第一线的积累,如同核潜艇一般目标鲜明地游弋在中国国防科技的大海之中,不知疲劳地采撷着海底五彩的贝壳和绚丽的珍珠,不断捧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他的长篇纪实文学《奔月》《亲历航天》《永攀巅峰》等,都充满阳刚之气、创作激情和人文关怀,让人读后深受启迪和感染;三是这本书的主旨鲜明、意蕴丰富、内容精彩、人物鲜活、情节生动、语言晓畅,一头扎进这本人物传记中,便被深深吸引,让人欲罢不能,掩卷之后,余味久存。
这是一本作者的呕心之作。
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追寻的明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崇敬的英雄。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男孩子追寻的明星是董存瑞、黄继光、雷锋和保尔·柯察金;女孩子崇敬的英雄是秋瑾、刘胡兰、卓雅和舒拉。男儿都满怀一腔热血,渴望驰骋沙场,铁马金戈建功立业;女孩子也不甘做娇艳的花朵,她们效仿的是英姿飒爽,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铁姑娘”。
随着社会飞速地发展,人们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高楼大厦、红灯绿酒、飞虹霓裳、流光溢彩,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毋庸讳言,在这突如其来的社会变化之中,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曾几何时,在耀眼炫目的追光灯之下,已少见那些视死如归赴汤蹈火的铁血英雄;在荧屏书刊之中,也鲜见那些激情澎湃埋头苦干的民族精英;而活跃在舞台的中央的不是“歌星”,就是“影星”;游走在荧屏书刊里的,不是“小鲜肉”,就是“娘炮”们——而这些弱不禁风的男女形象,却成为不少青少年趋之若鹜崇拜的偶像。
这样的文化现象,无疑显现出我们社会生活的缺陷,也是我们的青少年成长中的悲哀。人应该是有点精神的,年轻一代应该是意气风发的。人们常说:最美的旗,只有迎风才能飘展;最大的帆,只有鼓满风才能远航。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像旗一样沐风浴雨,迎风飘扬;才能像帆一样牵引航船,勇毅前行——我以为,作者向青少年捧出的这本《深海利剑》,就是一面飘展的旗、一叶高扬的帆!
黄旭华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的青年时代,正处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最艰难的时期。国家险恶的周边环境,用黑云压城、山雨欲来、险象环生、惊心动魄这些词汇来描绘,一点也不为过;那一代科学家的人生,用忍辱负重、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这些词汇来表述,也一点不为夸张。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围堵,为了粉碎反动派对新中国的讹诈,为了和平的建设,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老一辈科学家们,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地奉献了自己全部智慧、精力、青春和热血,乃至生命——正因如此,我们青年的一代人,在独享盛世的安宁和幸福时,千万不能心安理得坐享其成,而应该继承科学家们优良的品质,传承他们优秀的基因,胸怀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健康成长、薪火相传、赓续接力,长大后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担当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和道义。
作者王建蒙怀着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崇敬心情,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怀着对青少年炽热的期望,夙兴夜寐,向社会推出了这本极有价值的作品。品读这部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苦心孤诣,全书除了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还兼顾了对青少年进行海洋和潜艇科学知识的普及;最难能可贵的是,该书注重了故事情节和细节描写,让人在阅读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演绎,沉浸在作者的文学、科普和核潜艇精神创作的图文之中。
文以情动人。这一点对于青少年读物来说,尤为重要。这本人物传记,将主人公黄旭华波澜壮阔、大开大阖、背水一战、险象环生的人生,化繁为简,去粗取菁,采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情节和细节,展现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描写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让读者自觉不自觉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潜移默化受到启迪和感染。
核潜艇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性国之大器,它的研制难度用语言是无法描述,那天文数字般的工作量更是无法算计的。在国外对我国进行严密封锁下,在国家一穷二白的境况中,主人公既无参考资料,也无现成图纸,在研制人员茫然焦虑情绪中,他卧薪尝胆、锲而不舍、收集资料、综合分析、集思广益、反复试验,在充满挑战的图纸上,竟圆满地设计建造出水滴形的核潜艇来!这不但震惊了整个世界,更显现了主人公超人的智慧、顽强的意志、感人的品格。
书中记述道,在核潜艇下水后,经过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在进行具有极大风险的极限深潜试验时,为打消参试人员顾虑,鼓舞士气,拿到第一手试验数据,作为总设计师,他义无反顾,亲自与核潜艇参试人员共同下潜到300米下的深海,在深海中,他镇定自如,指挥若定,圆满完成了深潜试验任务。他的实际行动是无声的号角,不仅为艇员作出了表率,无疑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在全世界的核潜艇研制试验中,总设计师亲自参加类似深潜这样高风险试验,应该绝无仅有!
在接受核潜艇研制任务后,主人公没有丝毫的犹豫,毅然告别自己的亲人,义无反顾踏上荒岛,开始了潜艇艰难的设计和建造。在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知妻儿、只能当一名无名英雄的保密规定下,他长年累月披星戴月,一心扑在潜艇上,隐姓埋名30年。父亲病重时,他没有回家探望,父亲离世时,他不能回乡送葬。老母亲盼望儿子归来,盼了30多年,盼得双目失明。当他回家探望老母时,一个当年30岁的小伙子,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当95岁的老母亲摸着儿子满是皱褶的脸颊,母子百感交集,相拥而泣……
作者王建蒙曾经参加过中国核潜艇任务,在工作现场,他与黄旭华院士不仅有过工作交集,而且他们朝夕相处,一起登上核潜艇、一起潜入水下执行任务,他所独具的身临其境,用文学的心有灵犀,将主人公的形象和心理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通过这一环紧扣一环的感人故事,圆满地向青少年讲述了一个百岁老科学家可歌可泣、动人传奇的人生故事。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人感同身受,使这部作品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文化上的渗透力、艺术上有感染力,对当今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来说,有着阅读之喜、启迪之功、留存价值。难怪此书一出版,便受到社会关注,受到青少年读者的普遍欢迎。
诚如作者在《后记》中表白的那样:“把老一代科学家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传播给广大青少年读者朋友,已成为我写作的动力。当我停下写作,给上小学的孙儿讲述黄旭华爷爷和中国核潜艇精彩的故事后,小家伙竟然语出惊人:‘我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也要当科学家,要开着核潜艇去保卫祖国!’”孙儿的一番话,更激发了作者为广大青少年读者创作更多军事科学家图书的热情。
愚以为,向青少年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学家精神滋养青少年成长,让科学家成为青少年追寻和崇拜的偶像,应该成为每个有良知作家的自觉行动。
作者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重庆江津区原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大国起航》《鹰击长空》《云岭山中》等作品10余部,获奖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