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根植于生命的友谊”——臧棣四十年诗选《最美的梨花即将被写出》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2023-07-22
收藏

7月22日,臧棣四十年诗选《最美的梨花即将被写出》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单向空间朝阳大悦城店举办。本次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单向空间联合主办,著名诗人、《最美的梨花即将被写出》作者臧棣,诗人、学者戴潍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一同畅聊诗歌创作、诗歌想象、诗歌表达,品味独特的汉诗之美。


臧棣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重要的参与者、实践者,是当代文坛具有重要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诗人,他的写作是当代诗歌在创新维度上最显著和最重要的标识之一。本诗集是其斩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后推出的关于四十年诗歌写作成果的精选集,共收入诗歌300余首,分为《白塔和凤凰》《火舞和银貂》《未名湖》《非常起源》《永别是不可能的》《雪白的起点》六辑,由诗人亲自编选,这些诗歌充满生命的意义与疗愈的希望,是诗人对丰沛的感受力、想象力与精湛的语言技艺进行锤炼的成果,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几十年来创作的清晰脉络以及丰富、真实、完整的创作状态,亦可以展示诗人独立的创作品格以及独特的汉诗之美。



《最美的梨花即将被写出》是臧棣最新推出的、横跨1980年代至2020年代的诗歌集萃,从青葱年华到丰稔岁月,呈现其四十余年不曾沉没、不断延续的心灵之声。



该诗集责任编辑孙楚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作为开场主持,介绍了该诗集出版情况,她谈到凤凰文艺出版社在2021年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诗歌出版品牌“凤凰诗库”,这个品牌是在更早之前围绕“做天下好诗集”的理念策划、出版了一系列颇具规模与影响的海内外诗歌产品的基础上诞生的,旨在持续深耕诗歌出版领域,系统性地为读者甄选、奉献优质的诗歌产品。臧棣的该部诗集是“凤凰诗库”最新推出,也是目前在形态上最为厚重的一部。该诗集精选了臧棣从1980年到2020年长达40年的创作成果,将近400首诗歌,由臧老师亲自编选,分为六辑,各辑按照时间顺序了编排。这本诗集也是对臧棣老师诗歌想象力、感受力以及创作技艺的一次完备呈现。

诗人、学者戴潍娜声称“我有一个小断言,我相信诗歌会在我们这个时代复兴,它其实也正在悄无声息地慢慢复兴。最近正在上映的《长安三万里》,虽然很多朋友对它的剧情不怎么感冒,但是一旦荧屏上出现了李白的《将进酒》时,甚至我听见身边有小朋友都跟着一起念诵了起来,感觉一首诗穿越千古进入到此时此刻,一个影院的所有的人都在这首诗里同频共振。那我也特别期待,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在我们今天这个小小的场域,可以一起为臧棣老师这些伟大的诗篇同频共振。臧棣老师一直都是汉语诗歌界最鲜明,同时也最异色的一面旗帜,他同时也是很多诗人的启蒙老师。这次臧棣老师出的《最美的梨花即将被写出》我觉得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预言,就是汉语诗歌最美的那朵梨花即将被写出来。这本诗集,我想它既是臧老师40年来情感、才华、命运的一个巨大的凝结,也是汉语新诗百年来结出的一个非常美妙的重要成果。”

谈及诗歌创作,臧棣声称“在正式访谈里承认我是83年开始写诗,但是最后该诗集编完发现,最早的写作应该是82年,但是曾经我不愿意承认我82年开始写诗,更甚我都觉得最早应该是81年,在中学里面写的诗,我觉得第一是学童期的对诗歌朦胧的向往,或者说那种辩论,没有特别明确地对诗歌的一个想法吧。我记得82年的时候,我正准备高考,其实在那个时候无论从学校的压力来讲,还是从父母对你的期许来讲,都不太适合去写诗。所以那个时候写诗完全是秘密的。我只给当时几个在中学的好朋友看过,我们那时候有点像后来多多和他的朋友们那种斗诗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之余,那个时候大家体会到中学的学业压力很大,那诗歌的表达,就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它非常自由的,能够给你的生命感觉带来一些解放的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所以那个时候其实对诗歌的表达,包括对诗歌使用语言达到了一个境界,就开始有了很深的触动。这个触动其实后来一直保留在我对文学的热爱里面。上大学之后,北大当时的诗歌气氛是很震惊的,我现在回忆起来,83年考到北大,当年北大每年都有一个诗歌朗诵,朗诵会当时在北大大礼堂举办,大礼堂也有上千大学生去听朗诵。所以对我们这些新入学的学生来讲,当时的校园诗歌气氛,对我们来讲树立了一个对诗歌的热爱或者是热情。这种热情让我把很多的时间投入到诗歌的写作里面,在这本诗集里面有反映。回想起来我当时的诗歌观念,其实特别保守特别狭隘,比如说上大学之后,如果你再跟人提徐志摩、戴望舒、纪伯伦、普希金好像都特别落伍。所以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去看了很多西方的现代诗歌,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触动,这本诗集里面收录到的80年代的诗,其实对我早期中学时接受的诗歌观念做了一个自我的反叛或否定,对自己的诗歌观念的不断地修正。到今天为止40年的诗歌生涯里,一方面有一些观念我会坚持很久。但是另外一些观念我在不断地跟自己以前的一些偏见,或者成见在做调整和斗争。我们讲天人合一,那么在这个融合里去捕捉自己生命的一个悟性,他不是强调你要否定自然,最后完了才去完成你自己的一个生命意志。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我发现我的诗歌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理想中我想写出诗歌,应该是去肯定自己的生命,因为宇宙进化了这么多年,你拥有生命,你能够感受这个世界其实是一件很珍贵的机遇。你老是否定自己,总觉得要去审判这个世界,作为一个审判者,我觉得那个姿态可能适合别人、某种思想家,但是不适合我作为一个诗人对这个世界的想法。所以后来我的诗歌表达方式,就开始越来越写一些比较具体的细小的事物,比如说这本诗集里面讲的梨花,我在写这些很具体的细小的事物时,我就把这些生命的物象都看成一个有益的现象。其实中国的这样一个诗性传播里面特别强调高山流水,我们强调知音的一个方法,一方面说诗人之间的确认,另一方面还有你跟自然之间,为什么山水或花草能够触动你的这个生命感受呢?其实我觉得这是相互之间的生命的一个共鸣。所以顺着这样的感受,我在对我自己的诗人生命的感觉进行了一个系统重装,进行了一个重大改变。所以这就是我觉得我的诗跟当代很多诗不太一样的一个地方,就是我特别强调我或者我把我自己原来想象诗人的那个形象——诗人是一个批判者,还有诗歌的立场,是不是要站在世界的对立面上才能表达出自己独立的、独到的或非常犀利的观念做了一个很大的修正。我开始想象自己能跟身边的事物能够进行有时像伙伴有时像亲人共处在一个关系里面,我觉得也代表了一种生命的能力,就是你能够不同于这个世界灌输给你的一些东西,你能够建立起你自己跟身边的事物、跟你所置身的世界真实的生命感受,或者说一种理解。”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表示很高兴能够参加老朋友臧棣的诗集分享会,他提到“一方面,臧棣的产量确实非常大,也可以说是我们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一个奇迹,也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产量非常大。另一方面,他的写作水准没有降低。谈到臧棣对我们语言的贡献,臧棣的诗歌写作在两个方面贡献非常突出,一个是他对于词语的一种更新,如何用,另一个就是他的句法——臧式句法,所谓的臧式句法实际上他也是臧棣诗歌对我们当代汉语言的一个重要贡献,他的句法很多是受西方逻辑思维的影响,有大量的转折词、虚词、连接词等等这样的一些,实际上不太容易进入到诗里面,或者进到诗里面以后可能会败坏诗的写作的这样一些元素。他不仅仅是一种书面语言,或者说是一种诗歌语言、文学语言,他更多的是我们一种日常语言,我们的语言巨大的一种创造性运用,也可以说是臧棣诗歌非常重要的另外的一个创造。”



活动现场,读者朋友们踊跃互动,针对诗歌创作、诗歌想象、诗歌表达等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在酷热的夏日,嘉宾与读者一同品读臧棣作品中根植于生命的友谊”,一同享受文学的清凉。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