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广西人民出版社承办的《舍陂记》新书分享会在第三十一届书博会现场举行。广西作家、《舍陂记》作者陈纸与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方晨,广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白竹林畅谈新书的创作经历,以及对乡土文学时代价值的思考。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何骏在致辞中说,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广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多位优秀乡土文学作家,重点打造了“中国乡存丛书”,该丛书以人文视角观照农村的变迁,具有较大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包括已出版的《瓦檐下的旧器物》《一个村庄的食单》《故园农事》《节庆里的故乡》《生产队》《老家什》,以及即将出版的《庄稼人》《儿戏》等作品。此次推出的第七部佳作——《舍陂记》,是出生、成长于江西舍陂村,最后定居广西南宁市的作家陈纸献给故乡舍陂村的“一部灵魂之书”。
在访谈环节,陈纸、王方晨、白竹林3位嘉宾就与故乡有关的话题、乡土文学的时代价值、图书出版背后的故事等,与现场读者进行了交流。陈纸分享了他的创作灵感并表示:“从40岁开始,我的目光更多地就投入了对故乡的关注。之前的几十年,故乡总是以零碎的形象,时不时出现在我的小说及散文中。现在我回来了,因为我的‘精神原乡’在故乡。我很早就有要为故乡专门写几本书的理想。四五年前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另一本书《原乡人》,是中国作家协会当年的重点扶持作品。《原乡人》重点写的是人,而这本《舍陂记》重点写的是物。两本书合起来读,才能拼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乡。《舍陂记》则更为直接,以故乡命名,实为故乡立传。”
王方晨说:“小说笔法的运用,这既是陈纸的优势,也是这本书的特点和优点,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舍陂记》中有一些篇章,叙事非常精彩,甚至可以作为纪实小说来看。小说的写作,也让陈纸的散文语言鲜明生动,铺陈灵活,更加生活化。他的这本散文集,因而带有了很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就像在讲每个读者自己经历的事情。”在谈及乡土文学的创作手法时王方晨说,今天我们的乡村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方式,都跟着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变。作家的创作手法,也不可能停留在遥远的过去。我们曾经很熟悉现实主义,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创作已远远不局限于现实主义。魔幻、变形、再现、表现、意识流,等等现代创作手法,已被很多作家所采用。乡土文学创作,并不例外。民族性与时代性并不仅是中国乡土文学的重要标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乡土文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确必须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的乡土文学,理应充满了丰富的现代意识和精神。
在交流环节,白竹林回答读者关于丛书后续的出版计划时表示:截至目前,“中国乡存丛书”已经出版了七部,接下来还会不断推出从不同角度传承农耕文明的新作,用文字记录下人们做过的农活、跑过的田埂、吃过的饭菜、童年眺望过的戏台,比如目前在编辑当中的《庄稼人》《儿戏》等。此外,我们还计划推出讲述不同地域农村生活史的新作,推出展现北方农村的乡土记忆和农耕岁月的作品,为整个中国的农耕文明立传,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出版人的一份力量。
《舍陂记》是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大雅品牌重点打造的“中国乡存丛书”第七部,在该丛书系列中,《瓦檐下的旧器物》《一个村庄的食单》《故园农事》等作品先后荣获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冰心散文奖、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等奖项,多次入选国内权威好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