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阳林《惊蛰》分享会举行 展示寻求生命的力量
2023-08-17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8月16日下午,第19届上海书展开幕第一天,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四川作家杜阳林,学者、评论家周立民,青年编辑、评论家来颖燕,以及嘉宾主持,作家、媒体人萧耳一同出席了畅销长篇小说《惊蛰》分享会,围绕“一位追梦少年的觉醒”的主题,分享了《惊蛰》这部质朴、动人的作品,给他们带来的新感悟,探究书中少年成长与觉醒的内在力量。

《惊蛰》是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出版的作家杜阳林的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到今年8月已经出版整整两年,成为畅销作品,荣登各类读书榜单榜首,并持续获得专家和读者的肯定。

《惊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四川北部阆南县观龙村。主人公凌云青的父亲突然病逝,年幼的凌云青不得不过早地直面残酷的生活,不得不忍受寒冷和饥饿的折磨,以及乡邻旁亲的刁难与欺辱,但这个少年始终积蓄力量实现生命的突围。

庞大“叙事共同体”中的小人物故事

《惊蛰》的小说灵感来源杜阳林儿时的一些经历。萧耳表示:“我们阅读《惊蛰》,不只是因为它励志,更多的是想真实地了解从村庄长大的平凡人经历过什么,心里想的什么,有过怎样的情感震荡。”

来颖燕在和杜阳林交流后,对于《惊蛰》也有了不一样的读后感受:“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他是怎么样一点点在文字中找到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洞见。这部小说非常好地融合了虚构和非虚构的元素,它其实是对自我边界更深层、更深入的探究。我相信杜老师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不仅仅是整合回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段梳理人生境遇的过程,重新看待自己,重新认知自我的过程。”

2020年,杜阳林花了三个月时间写出了《惊蛰》,缠绕在他心头已久的过往,终于在写作中找到了出口。他写完书稿,似乎是在向过往的自己告别。《惊蛰》出版后收到的热烈反响,杜阳林有些感慨:“喜欢这些作品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其中的主人公,甚至不是作品中卑微式的人物,但并不妨碍大家深切共情叙事中的人物命运,他们被生活的浪潮裹挟,但不断挣扎奋进,没有放弃生活的热望。因此,即便一个小人物,也能形成庞大的‘叙事共性’。”

撕掉含情脉脉的面纱,展示寻求生命的力量

《惊蛰》被誉为是一部关于乡村命运变迁的史诗,杜阳林对故乡的情感也经历了从回避到和解的过程。他说:“我的少年生活比《惊蛰》还要艰难,但我没有仇视原来的生活。”“要用真诚质朴的语言表述方式,把少年寻求生命的力量展示出来,这就是我最初的真实想法。”

周立民从杜阳林的自我剖白中读出:“他已经撕掉了故乡这层含情脉脉的面纱,但面纱的撕掉不是转向仇恨,而是赤裸裸地,更自然更真诚地面对存在于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世界。这时候,作家和故乡之间的情感也更平等,故事也就更有力量、更真实、更复杂。”

周立民进一步指出:“作家到了这个地步才真的打开了自己的经验,打开了自己的经验也就打开了人类共同的体验。”

来颖燕评价杜阳林:“他带着一种非常自然的对生活的感受力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用一种属于他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他用真情实感,找到了抒发情感的容器,在当下的写作环境里拥有了自己的辨识度。小说没有直接暴露教诲的意义所在,但思考的力量反而由此产生了,在具体的细节和形而上的思考之间他获取了一种平衡的力量感。”

图片1(1).png

在当天分享会的活动现场,还有读者与杜阳林交流了读完《惊蛰》后的个人想法和困惑,询问杜阳林老师在困难的青少年时期,如何保持对学习和读书的热爱。读者们的热烈回应令杜阳林感慨:“老故事的主题仍是现代人需要的,如何寻求奋进的力量,这是永恒的主题,而且不分地域,不分时代。”

活动即将结束,萧耳向现场读者预告了杜阳林已经完成《惊蛰》第二部——《立秋》的初稿创作,新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凌云青步入社会,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生转换和心路历程。

(胡凤凡)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