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3天府书展重磅活动“成为孩子:传统与现代——蔡皋绘本艺术国际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众多国内外文学和绘本领域顶尖嘉宾齐聚,共同研讨了蔡皋的作品,并以“成为孩子”为主题,对图画书的当下与未来进行了深度的探讨。与会期间,原中少总社社长、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中国版协少读工委原主任李学谦坦言,虽然他与蔡皋是第一次见面,但却感到莫名的熟悉。“因为我也喜欢孩子,喜欢少儿出版,喜欢给孩子出书。正因为我喜欢这些蔡皋老师身上的又始终有一种与生俱来,而且保持了70多年的童心,所以说我感到基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有种很熟悉的感觉。”
蔡皋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童书编辑,同时她也是一位知名的绘本作家,“编者+作者”的特殊身份,让蔡皋对少儿出版,对绘本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感悟。目前,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已成立蔡皋工作室,致力于蔡皋作品和艺术的推广。蔡皋如何成为蔡皋,有着哪些独到之处?少儿出版亟需优质本土文学作品的当下,蔡皋又怎样的期待?
成为蔡皋
与当下大多数科班出身的出版社编辑不同,蔡皋并非一开始就在出版行业。30年前,蔡皋告别了执教16年的乡村学校,从一名乡村教师转型成为一位出版人——以连环画作家的身份来到了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成为了一名童书编辑。30年的出版生涯,“出版社是我的大学”是给蔡皋最深的感受。时过境迁,30年前我国的图书画市场与当下已截然不同,创作方式、创作内容、创作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成为孩子:传统与现代——蔡皋绘本艺术国际研讨会”上,蔡皋表示,中国人说“老而学者如秉烛夜游”,虽“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但这也比盲人要好。“从这个意义来说,我是往年的人在学,跟你们学,因为这个世界进步太快,而且现代的图画书有那么多优秀的绘本作品。我还是努力追吧,了解世界,世界这么宽阔。”虽已进知天命之年,但正是这种渴望不断的学习动力,一直催促着蔡皋不断前行,为中国孩子创作更多优秀作品,陪伴孩子成长。
专注传统
30年的创作生涯,蔡皋创作了众多备受少年儿童喜爱的绘本作品,作品内容不仅包括《干将莫邪》《桃花源的故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海的女儿》《李尔王》等外国经典文学作品,开阔视野成为了助力她创作的重要基石,而在众多题材当中,她更偏爱传统文化,她表示:“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优秀的传统,都有深厚的底蕴,它才能够走到现代。我们国家也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这就是我的作品有很多的关于传统故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传统,对蔡皋而言从来不仅仅只是创作的根本,也是她一直以来的思考和追问。
追问传统的意义在哪里?蔡皋认为,传统是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今天举动的一种力量。传统就像脚下的土地,生命在上面奔放自由地生长。生长当然包括诗歌,包括图画书。“我是特别喜欢有根源感,喜欢追问根源的一个人。”蔡皋坦言,她不想做无根之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想成为没有根底的任何,树木这些自然界的一切都依赖于大地。传统有时候又像长辈的肩膀,中国人的祖辈,都有很健康的脊梁骨,托起明天的太阳。孩子就是太阳,是明天。为明天做事的人是很幸福的。“我感谢传统,因为我追索根源的时候都会追问我自己的童年。”
成为孩子
成为孩子,并非生理上的还童,而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回归,孩子天真烂漫,童言无忌,这正是生活于成年人世界中的大多数人所欠缺的。没有孩子的视角,就无法创作出属于孩子、适合孩子的文学作品。但如何成为孩子?蔡皋觉得,只要够真诚,诚实朴素就可以了。
“一个像我这样77岁了的人,不说阅尽人间春色,也是走过了很多的路,很多的桥,不可能像儿童那样单纯了。所以我要做童书。因此我把我的感想,我每做一本书,我觉得都是真的是一次出发,一次对自己的叩问,对自己的问,自己叩门,自己敲开自己,就是去掉我的那些包袱,你可以这样说,丢掉我的包袱,解决我个人的问题、女性的问题。”
对于女性的讨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孟姜女哭长城、花木兰替父从军等等。面对这些传统文化,如何让他们更加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蔡皋坦言,每次创作一本图画书,都是一次出发。“我面对的是文本的世界,图画书的世界,是一个传统的民间故事,不管它是什么内容,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它展开的是一个新世界,我没有去过的地方。每一次创作我当成一次新的出发。把自己喊醒过来很重要。让自己的趣味好起来很重要,让自己的品质提高很重要,所以每一次创作都是持续的叩问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艺术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有人会觉得艺术高不可攀,也有人会觉得艺术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蔡皋看来,艺术是一种拯救。她坦言,比如《海的女儿》中的人鱼公主,她希望有两条腿,但我们人类天生就有两条腿,难道我们还不如人鱼的觉悟吗?又比如《花木兰》让我明白,一个人可以扩大他的境界,但又可以收回来。我们的传统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放能收,放得出去,收得回来,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优秀的地方。“所以,在创作图书的时候,我首先进行了一次思考,再进行创作,把我对这个故事的感受画到图画书当中,虽然不知道我能传递出来多少我的想法,但对我来说,已经实现了第一次的教育和第一次的启发。所以我把图画书看成是我自我完善、自我审视、自我提升的必需品,让我回到童年的一个阶梯。”
在阅读中,蔡皋也喜欢深层体验,她觉得,作为一个当代人,在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已然与以前不同,地球在宏大的宇宙中间只是一个蓝色的小点,时间是人给出的概念,我们真正面对的是无限,“我”很渺小。“但微观物理学也告诉我,即便是分裂到最后,到夸克、微粒子、玻色子,它还可以分,还有空间。所以微观的世界我即便渺小,我也知道我还有无限的可能。”
“我爱我的名节,我爱童书,我爱我中国文化,我爱中国的诗歌,我爱为童书做奉献的大家伙”,蔡皋的这番话,相信不仅是当下她对自身的总结,更是未来她与图画书、与少儿文学朝夕与共的日日夜夜,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