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宁波出版社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拉开帷幕,当天上午,主题为“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文脉”的全国城市社古籍整理出版专题会议在宁波和丰花园酒店举行。浙江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郑林红,浙江省版协副会长吕凤棠,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朱安伟,《四明文库》编纂出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宁波大学教授张如安,以及重庆、广州、哈尔滨、杭州、济南、南京、沈阳、深圳、武汉、西安、苏州等地地方出版社、出版集团相关领导出席活动。会议由宁波出版社董事长、社长袁志坚主持。

吕凤棠表示,成立30年来,宁波出版社始终将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作为自身的职责使命,凭借着专业素养、独特的视角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出版业界树立了良好的标杆。王冰首先祝贺宁波出版社成立30周年。他强调:“宁波出版社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道路,这也是城市社发展的一个缩影。各地城市出版社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性格,特别富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干、机动灵活,为我国的出版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冰还对城市社的古籍整理出版提出了“编校质量要拿得稳、站得住”“要积极获取多方的支持,积极争取尽早做好重大选题备案”等工作建议。马国仓对城市出版社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努力书写城市出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二是充分挖掘城市出版地域优势,为建设文化繁荣、有温度的书香城市贡献出版力量;三是高度重视融合出版的研究和开发,谋求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实践探索的新突破。

袁志坚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前,我们又迎来了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的重要机遇期,把各位社长、总编辑和各位专家‘请进来’,是虚心向大家学习请教,同时为城市社大家庭搭建一个分享、合作的业务研讨平台。”全国城市社社长就会议主题展开交流发言,袁志坚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宁波出版社编纂出版《四明文库》的基本情况。《四明文库》是全面搜集、汇编宁波历代典籍的乡邦文献集成性丛书,是宁波历史上规模最大、编纂最为系统的地方文献总集,文化底蕴深厚、学术价值显著,为海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目前,已出版首批成果《四明文库·甲编·史部·地理类》中府志、山水志文献(共29种28册),以及第二批成果《四明文库·甲编·丛部·四明丛书九、十集》(共25种23册)。《四明文库》的编纂出版始终突出亮点特色,彰显项目价值。项目从底本采集、图像处理、图书印制、提要撰写等多个方面攻关创新,保证打造一流品质。《四明文库》同步上线数字平台,赋予了这些地方历史文献新的生命力。下一步,项目团队将进一步做好学术转化和普及推广工作,为构建“宁波学”体系提供文献支撑保障。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作《编纂地方文献,传承地方文脉》主题报告,从目录整理、编排顺序以及数字化创新等方面介绍了《广州大典》的编纂情况。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畅谈了《金陵全书》编纂出版的体会,并以《中山陵档案》(13册)、《南京城墙档案》《中国战区受降档案》(12册)、“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等案例,分享了城市社立足本地优质文化资源,继而走向全国,以及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宝贵经验。
武汉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王卫东从文献整理、旧志书整理、史料整理3个板块,介绍了武汉出版集团的古籍整理情况,并分享了《武汉文脉》的编纂情况,指出该项目的重要意义在于全面摸清武汉地方文献的家底、厘清武汉的文化发展脉络、建立完整的武汉历史文献资料数据库。
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编辑郭锐表示,济南出版社以“为城市发展服务”为定位,以济南文脉传承为抓手,围绕挖掘整理古籍,全力打造名师文化,持续出版古籍读本,以新媒体数字赋能打造一张讲好济南故事的名片,传承济南文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济南城市精神的传承与繁荣。
杭州出版社社长陈波介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的详细情况和重大意义,并以该项目为切入点,畅谈新形势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安出版社副社长陈凡从挖掘古都古籍资源、依托古都的专家学者优势开展古籍整理工作、推出古籍类文物和普及推广类图书、建设数字化平台四个方面介绍了西安社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城市出版社大多位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在地方文献整理出版、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与普及出版方面,都产生了一批重大成果,形成了各自的优势,积累了经验。11月3日既是宁波出版社成立3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八届浙江书展开幕首日,全国城市社古籍整理出版专题会议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促进城市出版社之间的经验共享、成果互鉴,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征程上不断推进“两个结合”,赓续文脉,铸古开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