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中国人的美学世界——《饮之太和:中国美学名著选讲》分享会”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举行,该书作者、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亲临现场,为读者带来一堂高品质的中国美学课。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出席并致辞。
典籍里的中国美学
当今美学界,如果说有谁能够把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以及儒家哲学、道禅哲学融会贯通,而后又能以隽永诗意的语言娓娓道出,引人入胜,那么,著名美学家朱良志必定位列其一。
朱良志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
《饮之太和:中国美学名著选讲》朱良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10月版/79.00元
在由人文社出版的新书《饮之太和:中国美学名著选讲》中,朱良志选取了27篇中国古代典籍进行注释和讲解,既为读者阅读中国美学原典提供可靠文本,又详细讲解了每篇原典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价值、源流,昭示的美学问题、美学精神等。书中篇目涵盖音乐、绘画、书法、园林、诗歌,包括《乐记》《顾恺之论画》《书谱》《林泉高致》《园冶》《艺概》《人间词话》等。
正是通过对中国美学原典的讲解,朱良志构建出了一个独属于中国人的美学世界,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也是一个哲学的世界,更是一个心灵的世界、生命的世界。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
传递真正的中国美学精神
孔令燕在致辞中提到,人文社不仅出文学书,也致力于文艺理论、哲学、美学、艺术等文化社科类图书的出版,以期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打造更加丰富坚实的基石。以《饮之太和:中国美学名著选讲》为代表的一批美学著作的出版,不仅有助于建立中国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体系,而且为大众和读者传递了真正的中国美学精神,唤起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美学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生命体验
朱良志表示,《饮之太和:中国美学名著选讲》是在北大教学中慢慢形成的。书中的27篇典籍,是各个时代非常有代表性,而且相对完整的。选入的篇目虽然艺术类比较多,但着力点并不是关于艺术技法的讨论,而是有一个总的主旨,即人的成长。在朱良志看来,中国哲学是成人之学,艺术和文学也是为了人的成长,美学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生命体验。编写这本书,是试图深入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去寻求一些端绪,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走入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
“饮之太和”书名符合中国美学特点
谈及书名,朱良志说,“饮之太和”这个书名,是符合中国美学基本特点的。“饮”,吮吸;“太和”,阴阳和合之气。吮吸造化的阴阳和合之气,这非常符合中国美学特点。中国美学遵循自然,而这个自然不是外在的自然物,它是人心灵中的体会,在这个意义上讲,它和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开始的模仿说有较大差异。“我想用这样一个书名来讲出中国美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怎样从自然或本色、本份、朴素中,或是人类的真性中,找出美的根源。我们不仅要有一种欣赏外在世界的美的眼光,更要有一种体会美的心灵。”
朱良志认为,虽然中国传统没有一个美学学科,甚至在王国维之前都没有独立的美学著作,但关于美的思考是深邃的、丰富的、源远流长的。只要文明发展,美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美的推进就没有文明的发展,而且,中国美学的发展,“美”这个概念是中心词。因此,用“中国美学”来概括这些典籍,是成立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
全书贯穿着生命体验意识、对话精神和独创精神
王一川评价说,《饮之太和:中国美学名著选讲》有“四精”:选本精当,注解精准,讲解精彩,研究精深。整本书回荡着一种中国式的生命体验意识,贯穿着与美学同行争鸣、对话的精神,并展现了很多独具慧眼的创见。例如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本书独出心裁地解读出“造化即心源,心源即造化”。“朱良志是用他几十年的研究功底来重新解读中国美学名著,把精深的典籍化为易懂的美文,可浅读,可深读,也可反复品味流连忘返。”
王一川说,朱良志是美学家中“人文合一”的典范。其文体也不同于一般学术文章,而是师承宗白华《美学散步》直觉、空灵、自由、潇洒的评点,加上考据、比较、案例分析,以及注释、理论阐释,从而创造出一种新文体——“良志体”。
重新召唤飘逝已去的中国美学幽灵
在王一川看来,朱良志所做的工作,是要在当代,在21世纪全球化的过程中,重新召唤飘逝已去的中国美学幽灵,让它跟我们当代人共在。“我们走向未来,未来已来,如何面对未来?我们要请出传统,请出中国美学的精神来陪伴我们走向陌生的未来。一旦有了传统,我们的心是定的。我们有《真水无香》《曲院风荷》《生命清供》《饮之太和》来陪伴我们,我们更有底气。”王一川说。
从左至右:该书编辑陈彦瑾,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
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朱良志认为,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学习中国美学,可以陶冶我们的趣味、安定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境界,让我们更好地欣赏生活,欣赏山河大地。
例如西方园林基本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而中国园林还有安顿人心的功能。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提出“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可行可望”是审美的,“可游可居”是可以作为心灵之隅。苏州拙政园有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中国人不是把世界对象化,而是从世界的对岸走到世界中,造一个心灵的栖居之所。这世界并非你消费、评点、利用或是审美的对象,而是我生命圆满的一部分。
朱良志说:“所谓安顿,怎么安顿?就是你落入到这个世界中,融入到这个世界中。人从知识的、情感的阴影中走出来,人走到世界中,用真实的裸露的心灵拥抱这个世界,这是中国美学贡献给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儒道佛三家对中国美学都有深刻影响
朱良志认为,讲中国美学是以道禅为中心的美学,这样的描述是不恰当的,中国美学是综合的文化哲学土壤中滋养出来的。例如郭熙《林泉高致》,主体思想是当时北宋的理学,郭熙是理学家,他用理学的观点来讲山水画。
在朱良志看来,道禅哲学和儒家哲学一个像晚上的月亮,一个像白天的太阳,它们只有倾向性的不同,在旨要方面是相互补充的。例如和谐,既有儒家为代表的中和——通过适度的平衡原则而达到一种和谐,又有庄子哲学的天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还有禅宗哲学的平和——“平常心即道”。因此,“儒道佛三家对中国美学都有深刻影响,在审美方面烙下极深印记,都值得我们珍视。”
读者合影
中国美学资源的当代转换
谈及中国美学之于当代人的意义,朱良志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在当代普通人生活中有极高价值,这是不待多言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讲人心,讲人心灵的感受、人生命的体会,这都是人所面对的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美学讲朴素、冲淡,讲人与世界的和谐,都是极有价值的。又如自然美,中国美学提倡不仅仅把自然当作欣赏的对象,而是体会、融入其中才感觉到的美,也即生命之美。这种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美在今天也有极高价值。
中国美学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也非常重要。清代学者张潮用望月比喻人生三种不同境界,第一种是从窗子里望月,人和世界有阻隔;第二种是庭中望月,人走出去,天地开阔了;第三种是台上玩月,人与世界融为一体,这是最高境界。“人生境界的提升使我们的生活、生命更圆满,我们会更感受到我属于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属于我。”朱良志说。
王一川补充说:“你的人生没有美学无所谓,你还是照样活下去,但有了美学,你的人生就会多一种生活,多一样选择,多一种武器。当你面对人生问题的时候,面对挫折苦难的时候,你有了美学这个视角就大不一样,那就会更超脱,更能够气定神闲地走下去。所以没有美学可以活下去,但不如有了美学会活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