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短篇小说双年奖”评选揭晓 韩松落《天仙配》摘得首奖
2023-12-16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第二届“短篇小说双年奖” 12月16日上午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举行颁奖礼。蒯乐昊《壳》、李宏伟《樱桃核手卷》、李嘉茵《明月白雪照着大地》、王占黑《没有寄的信》获优秀作品奖,韩松落《天仙配》摘得首奖。

据介绍,为鼓励和推动短篇小说创作,丰富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风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小说界》编辑部、《思南文学选刊》杂志社、《上海文化》编辑部承办的第二届“短篇小说双年奖”于今年10月启动,并于12月16日上午正式揭晓。

第二届“短篇小说双年奖”评选范围为2021至2022年间刊登于《小说界》和《思南文学选刊》上的短篇小说,由方岩、黄德海、黄平、黄昱宁、金理、路内、木叶、小白、项静、张定浩、赵松(按姓氏首字母排序)组成评委会,先从入围作品中选出10部作品的入围长名单,再投票选出5部获奖作品,最终决出首奖获得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在颁奖仪式上表示,从出版新形态来看,阅读场景的分众化,阅读载体的屏幕化,阅读内容的精粹化,为短篇小说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契机。重建短篇小说的阅读,就是重建短篇小说写作的新范式新维度和新可能,不断满足读者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从而拓展高质量出版的内涵。时代生活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出版人,都在置身其中,“短篇小说双年奖”的出现就是一种主动求变。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指出,上海文学界立足现实、扎根人民,推动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推动包括纯文学、网络文学、类型文学等各文学门类的发展,致力于把上海建设成为既有鲜明时代特色又有国际风格的文学都市。“短篇小说双年奖”的颁发,倡导作品的在地化、都市化、年轻化、多样化和国际化,也体现了上海市作家协会高度重视和支持文学刊物的工作,鼓励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学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届“短篇小说双年奖”颁布之后,获奖作家董夏青青、艾玛、赵松、王苏辛、张玲玲继续写出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陆续出现在各种文学评选活动的名单之中。其中,获奖作家艾玛的作品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作品名单,首奖获得者董夏青青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除了获奖作者和各位评委,出席颁奖仪式的领导和嘉宾有,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尹学芸、弋舟、肖江虹、王凯、汪广松等。

据悉,第二届“短篇小说双年奖”的总奖金额为17万元人民币,首奖获得者的奖金为5万元人民币,优秀作品奖的奖金则为3万元人民币。

附:第二届“短篇小说双年奖”授奖词

第二届“短篇小说双年奖”的首奖,属于小说《天仙配》,作者韩松落,首发于《小说界》2022年第二期。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

小说叙事果断,一气呵成,展现了作者成熟老练的短篇故事写作技巧。作者并未告诉读者故事发生在哪座小城,却依然具有生动清晰的地方色彩。叙述简练而意味复杂,语调锐利却伴有同情,把一个很容易落入陈旧俗套的人生故事,提升至充满悲悯和戏剧性的短篇小说。

《壳》,作者蒯乐昊,首发于《小说界》2021年第六期。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

在《壳》中,蒯乐昊展现了犀利而耐心的观察角度,扎实而细腻的人物塑形能力,在平实淡然的叙述中渐渐释放能量。作者的笔触深入社会肌理,通过体育生这一特殊群体,洞察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我们在蒯乐昊的文本中能同时读到作者娴熟驾驭虚构与非虚构两种技术且在其间自由穿梭的能力。我们被作者冷静而不失温度的叙述带动,潜入故事深处,聆听了一曲沉默者与失败者之歌。

《明月白雪照着大地》,作者李嘉茵,选载于《思南文学选刊》2021年第四期,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

年轻的李嘉茵敏锐于虚构,平行的叙事、切转的时空有如死与生一样交错叠加,主人公“他”也是一个个的“你我”——并非谁都有着凛冽的军旅生涯或警察经验,但罪与罚与赎是同样的纠缠未明,它们仿佛伤口或隐疾或徽章,悬于既被凸显又被遮蔽的过去,却又如月光和雪光一样流动于天地间无尽的此刻。

《樱桃核手卷》,作者李宏伟,首发于《小说界》2021年第五期。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

这既是一种内化的变形记,又是外化的梦境,而此中最为可贵者,乃是作者并非为效志怪之法而求其怪异,倒是为了别开志怪之变体而探其新。与卡夫卡以梦境外化的悲剧性重构所探讨的变形属性不同,李宏伟意在于从孤立的个体异境里创造出某种灿然的灵异与生机。而梦境多重,虚实相动,意识如潮水,来去无定,那漫游的异状者即是流动的异境,不时溢出偏离正轨的乐趣,即使是一路承载着那生长扩张的樱桃树,似乎也切近了那久违的自由之境。

《没有寄出的信》,作者王占黑,首发于《小说界》2022年第六期。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

《没有寄的信》书写普通人在历史事件中的喜怒哀乐,往庞然大物身上镌刻下弱者难以磨灭的生命印迹。王占黑这一次收敛起惯常的城市游荡者姿态,却于方寸间开拓出诚恳的思考空间与巨大的情感能量。逼迫着我们每一个人在生与死、记忆与遗忘之间,去和极限情境中的自我相照面。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絮絮叨叨地叙述日常生活,但情感的洪流却潜伏其间。仿佛一面鼓在读者心田敲击,起初隐隐绰绰地响起几声,渐渐地连成一片,让人不敢怠慢,最后鼓点越来越密集,鼓声越来越如响雷,幕天席地般卷来,读者置身其间,心绪久久不能平复。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