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弗兰茨》:“抢救记忆”的新移民故事
2023-12-18
收藏

旅德作家、翻译家海娆长篇新作《我的弗兰茨》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故事由两个远嫁女子在德国的相遇展开。文化冲突、人性幽微、历史伤痛、情感与尊严、记忆的伤痛与救赎等主题的交织,支撑起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移民故事。

12月6日晚,作者海娆走进人民文学出版社直播间,为读者带来新书《我的弗兰茨》的创作分享,并与评论家丛治辰、汤俏一起展开文学对谈,与读者互动,反响热烈。

22f00e5f9268366ca4a1e29d640ce88

海娆先后毕业于西南大学中文系、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现旅居德国,是当下海外华语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曾出版长篇小说《远嫁》《台湾情人》《早安,重庆》等,荣获海内外多种文学奖项,另有译作《房间里的男人》《汉娜的重庆》《阿思密日记》等。《我的弗兰茨》是其最新作品,2023年首发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德国汉学家顾彬在序言中评价这部由中国作家书写、触及德国人精神隐痛的小说是一部“抢救记忆”的作品,“德国人也需要这种引人思索的深刻的小说”。

活动中,海娆表示,她在德国已生活二十余年,看见身边很多德国家庭,包括中国朋友与德国朋友共同组成的家庭,或多或少依然生活在“二战”创伤的阴影中。虽已过去多年,但伤痛依然存在,是战争的次生灾难触动了她。

6d1e1708262115fca959362667089e7

丛治辰认为,二十世纪的整个人类社会充满了高歌猛进的发展,但战争似乎总是相伴相生。“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都曾在“战争”母题下,一次次回溯到沉重的历史当中,书写其带来的精神困境。在此意义上,《我的弗兰茨》一书的主题是极为重要的。而从写法上来讲,作者海娆又选择了一种巧妙的处理方式,没有正面书写战争,而是从生活细节、人物情感入手。小说情节由中国文化的古老命题“他乡遇故知”开始,诸多日常生活场景,包含女性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内部的矛盾等逐渐展开,看似波澜不惊,甚至颇有温情的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着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

丛治辰提到,《我的弗兰茨》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其一是展现了当代中国作家的全球视野。不管是立足国内的作家还是旅居海外的作家,他们的视野不仅局限于家乡、中国,而是拥有了世界眼光,可以站到更高的视野去凝视祖国、理解祖国。在这部作品中,海娆正式站在跨文化立场上不断游走,试图去理解,同时又保持着坚定的中国立场,在中国人和德国人共处的家庭环境当中,对战争以及战争之于个体产生的影响,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其二,海娆在作品中把文化差异表现得异常生动,同时又极为深刻。文化差异不仅关乎悠久的民族传统,也有现实层面的原因,《我的弗兰茨》一书不是以概念式的方式呈现文化差异的主题,而是通过渗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视角。

汤俏提到,海娆属于华文文学板块中的欧华文学。多数读者熟悉华文文学是从《北京人在纽约》这一类作品开始,华人作家在刚开始踏上异国他乡时,较多将视点聚焦于自己身处异国该如何重新展开生活,或是对故土的一种回望。随着社会发展,交通、信息的发达便利,逐渐出现了“地球村”的概念。地域并不像曾经那般隔绝了。因此,华文作家笔下书写新大陆的生活际遇所有减少。目前很多作者书写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体现出一种回流倾向。反而关注自己旅居的“在地国”生活的作品,在华文文学作品里面相对来说不是主流。《我的弗兰茨》中,海娆关注的是她自己生活的异国,通过两位中国外嫁女在德国的生活,观照德国人在经过战争创伤之后,亲历者以及后代,甚至从中国嫁到他们家族的女人,生活、命运所受到的影响。这部作品举重若轻,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宽广视野和广袤的胸怀之上。

《我的弗兰茨》一书出版后,受到了各界关注。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张者表示,这是一部饱满丰厚的长篇佳作,它为读者提供了多纬度的解读可能,可从中读到对战争的反思,对生命的悲悯,也可以读到关于真相的意义,人性的幽微,中德文化差异等等,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书中各取所需,有收获。文学评论家陈瑞琳认为,海娆的心中有大爱,让她敢于直面历史的伤痛。这爱有多深,她笔下的伤痛就有多深。面对重建后的德国,敏感的她发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沧桑往事,而那些嫁到德国的中国女子,其实是嫁给了那段无法言说的历史。人类如何走出伤痛,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是这部小说警钟长鸣的主题。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