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与非理性化的心理治疗—— 评荣格《心理治疗》
郑荣双 | 2023-12-29
收藏

荣格的《心理治疗》是中央编译出版社“荣格心理学经典译丛”中的一本。该书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以简练的语言,系统而哲学式地阐释了从弗洛伊德到阿德勒心理治疗的脉络,以及荣格自己对心理治疗的涵义、目标、原则、基本问题、心理治疗与人生哲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和论点。

微信图片_20231225154524

在对当时心理治疗的发展轨迹进行简练的梳理之后,荣格提出心理治疗方法需要更强的个体化,其目标需要非理性化。

那么他所谓的个体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可以先从他所谓的个人主义着手加以厘清。荣格明确地表示,他并不是想宣传“个人主义”,只是想指出人的负责行为的必要前提是应该认识自己和自己的独特性,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只有当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时,才是负责任的,可以开展行动。否则,人就只是没有真正人格的依附者和追随者。关于个人主义,他还进一步指出,从社会角度看,个体生命的重要性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这里(心理治疗),个体生命拥有最高意义。以此为基础,荣格提出了所谓“个体化”过程。涵义是当患者意识到,通过改变实现的治愈意味着很大的牺牲,或者当某些学历很高、非常聪明、个性很强的人,出于道德原因强烈拒绝改变他们的任何认真尝试的时候,心理医生无需改变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其结果之一就是患者心怀感激地接受自己的神经症。在强调个性是独一无二的、难以预测和无法解释的观念的同时,荣格主张心理治疗必须放弃一切先入之见和技巧,将这个观点与心理治疗过程中要尊重个人选择的观点相结合,荣格又引申出了“个体化现象学”。

然而,荣格并不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因为他提醒我们,要想治愈个人主义者的神经症,必须让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集体人,进而认识到适应集体的需求,因为集体的人拥有并做到了保证心理健康所需要的一切。因此,心理治疗过程具有“辩证性”,这也是荣格《心理治疗》一书所表现出的哲学意蕴。

心理治疗之所以是非理性的,在荣格看来是因为人类心理存在巨大的模糊性,而且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形式——一种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非理性形式。在这里可以清晰地发现个体主义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荣格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在某种情况下,治疗师也必须接受患者自身非理性的指导。关于自己对心理治疗的贡献,荣格“谦虚”地说,“仅限于理性治疗无法得到满意结果的病例”。他对心理治疗的非理性的重视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荣格也特别关注梦境以及对梦的分析。他还告诫治疗师,要想充分处理梦境,必须学习原始心理学、比较神话学和宗教学,显然这些都是非理性的,进而存在倒向神秘主义的危险。例如在“现代心理治疗问题”一章中,他借用了神秘学的一种说法——放弃你所拥有的,你就可以接纳新事物。他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种做法作为心理治疗第一阶段的格言。在《心理治疗》中原始心理学和宗教学的痕迹也非常明显。他笔下的集体表象就源于原始神话主题,掌管着原始人的心理和社会生活,几乎自动地干预我们的选择和决定;潜意识所生成的符号来自古代心理功能模式,而根植于人的潜意识中的、统治着整个心理领域的某些主题和典型形象的原型则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历史阶段,甚至是史前阶段。荣格的心理治疗对宗教的作用更是推崇,将包括原始魔法仪式在内的其他所有宗教都作为心理治疗的形式,并指出宗教态度是一种心理功能,且极为重要。他还强调,忏悔对于灵魂的影响很大,其治疗结果常常是惊人的,甚至将其作为心理治疗的第一阶段,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阐释、教育和转变。

《心理治疗》一书开篇就指出:“今天,心理治疗已经成为一门科学,拥有科学方法。”在大众普遍认知中,个人主义和非理性似乎与科学性是完全“对立”的,所以,荣格心理治疗非常的“不科学”。那么如何理解这种“悖论”呢?“个体化现象学”可以解此惑。因为胡塞尔哲学研究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将其先验现象学打造成对其他具体科学具有奠基作用的“本质科学”或“观念科学”。荣格心理治疗中的“非理性”与“先验性”相契合。胡塞尔现象学中有两个重要原则,即“面向事物本身”和“现象学还原”。前者的主体是个体,而后者是主张要排除个体的先入之见。荣格恰恰明确地指出心理治疗的个体化,以及如前所述,心理治疗师必须放弃一切先入之见和技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荣格心理治疗的“科学性”,是现象学意义上的。

综上所述,荣格的心理治疗对我们的启发,就是心理治疗不是要“改造”或“修理”来访者,而是陪伴与支持他们寻找真实的自己的过程;发展来访者的潜在创造可能性,并且允许他以“非理性”的、个体化的方式寻找幸福。

本文作者:郑荣双(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