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由四川大学出版社主办、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协办的“三峡文化在推进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三峡文物与中华文明》新书发布会”在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举行。
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责任教授,《三峡文物与中华文明》作者熊澄宇,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任乔云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实验室主任罗明志等学界专家,四川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及董事长庞国伟、社长及总经理侯宏虹、总编辑张宏辉等出席活动。发布会现场,各位专家学者、出版业同仁以及广大读者一同见证了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资助项目——四川大学出版社新书《三峡文物与中华文明》公开亮相。
张宏辉在致辞中表示,四川大学出版社把对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转化为认真做好重大主题出版、精心打磨时代精品力作的实际行动。《三峡文物与中华文明》一书的出版发行,正是熊澄宇教授、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等各方齐心响应强国召唤、回应读者大众,精心打磨、及时交出的一张富有历史及文化底蕴的时代答卷。
活动现场,熊澄宇教授结合新书内容发表了主旨演讲,系统介绍了三峡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及其价值与意义,阐明了三峡文化在长江文化和中华文化、三峡文明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诠释了人类文明视域中三峡文明的时代性与独特性等。他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涵盖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各个流域的中华民族,三峡文物作为长江流域的代表,体现了巴文化、巴蜀文化、巴楚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典型例证。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能为三峡文物、三峡文化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争取更广泛的关注与支持。
新书发布仪式上,熊澄宇教授与四川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及董事长庞国伟共同为新书揭幕。随后,熊澄宇教授,与傅才武教授、乔云飞教授结合新书《三峡文物与中华文明》,围绕三峡文化在推进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展开对谈。
傅才武教授认为,熊澄宇教授在《三峡文物与中华文明》一书中准确地指出了三峡文化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各种重要关系。三峡是长江中上游的天然分界线,是长江中上游文化的融合交汇区,刺激了诸多亚文化圈的诞生与发展,促成了文化的内在循环,驱动了文化的大循环播放,对于生成中华民族内在文化世界及精神世界具有巨大作用。
乔云飞教授认为,三峡地区出土的文物和遗址,真实记录并反映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文化面貌和特征,为研究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熊澄宇教授的《三峡文物与中华文明》,以挖掘文物本身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为立足点,加强文物研究与阐释,展现了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熊澄宇教授认为,中华大地自古以来诞生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各文化形态融合趋同的发展过程,而三峡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一环。三峡文物及三峡文化体现出的诸多与其他地区文化形态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充分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在新时代的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中,要关注文物的活化利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新的现代文明。
发布会结束后,应读者需求,熊澄宇教授在四川大学出版社展区进行了签售活动,参加签售活动的读者络绎不绝,熊教授与读者亲切交流,气氛热烈。现场,熊澄宇教授还特意为《三峡文物与中华文明》一书限量签写了签名版。
四川大学出版社新书《三峡文物与中华文明》系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2023年出版资助项目。该书秉持“文化推进文明,传播决定传承”的理念,聚焦三峡文物、立足长江文化、放眼中华文明,是国内外学界就三峡文物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关系,从历史到现实的首次集中梳理与系统阐释。对推动形成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新格局,推进三峡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三峡博物馆群传承弘扬体系等的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