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月12日下午,著名考古学者许宏《城的中国史》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展中心8号馆河南展区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杨早,考古学者、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出席本次活动。
《城的中国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城池、城邑、城郭的发展简史。本书内容精当,视野开阔,配有130多幅图片,图文互读,深入浅出,可谓另辟蹊径解读“早期中国”,是一本独创性、可读性兼具,而又不失专业性的历史通俗读物。
杨早在活动一开始就提出,相比较之前的《大都无城》,《城的中国史》这本书里作者“更体贴、更慈祥”。他请许宏先给读者讲讲怎样理解什么叫“城”。
许宏回答说,比如“城”有三种含义,城墙、城墙所围起来的那个地方和城市。中国人后来只要提到“城”字,一般都有城墙。因为战乱频仍、多难兴邦,只要人居住的地方总得有个围,一定要自保自守。“城”具有多义性,跟“城市”不是一码事。
何为“城”?中国最早的“城”出现于何时?为什么说作为圈围设施的“城”不限于城墙?城池为何而建,如何兴建?“大都无城”体现了怎样的文化自信?……人类从穴居到走向开阔地带,再到筑城而居,城垣从无到有又消失,历史上象征着文明的每一步,伟大而深刻,没有比“城”更有烟火味道,更能给人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了。有关中国历史上城池、城邑、城郭的变迁,无疑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主题。
《城的中国史》作者许宏对筑城史的考察跨越史前、原史、信史时代,其视角从距今九千年的中国最初的城池问世开始,下及秦汉帝国的城市体系,直至明清两代。全书共16章,通过历代城池的营建和使用,一窥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与繁盛;并和读者一起,探寻自然与社会中的古人行为,梳理中国早期城市、国家和文明的发展轨迹,进而对中国“大历史”有更明晰的把握,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许宏受业于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教授,30多年间在田野考古一线摸爬滚打,其学术生涯与城池这种“不动产”的发掘与研究息息相关。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筑城史的考察跨越史前、原史、信史时代,宏观9000年城邑动态大势,梳理中国古代文明演化格局和发生发展脉络;从城邑和城市考古,升华到对中国“大历史”的把握,重构华夏文明。
《城的中国史》
(许宏新作品,考古大家写小书)
作者:许宏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定价:78元
书号:9787555915744
开本:32开
印刷装订:内文四色,锁线裸脊,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