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纪念梁羽生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回顾梁羽生先生的文学成就,探讨其对中国武侠文学及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共叙武侠文学泰斗的不朽传奇。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副馆长李宏伟,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陈墨、罗立群,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蒙山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韦汉浩等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由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刘国辉主持。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祖籍江苏,1924年出生于广西蒙山县,是中国香港“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代表作有《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等。梁羽生是中国武侠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情节曲折,人物鲜活,深受读者喜爱。在梁羽生先生的笔下,武侠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江湖,更是一个充满正义、仁爱、忠诚与智慧的精神家园。
邱华栋对梁羽生先生的多方面重要贡献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梁羽生是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的领军人物,以开创性的文学风格、深刻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塑造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确立了其在武侠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金庸、古龙并称“武侠小说三大家”。梁羽生的文学精神和创作魅力,在当代社会依然闪耀着光芒,其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宝贵人格,已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作家。
李晓东表示,梁羽生先生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更在现代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笔下的侠客,不仅是武功高强的英雄,更是具有现代精神的思考者和行动者;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梁羽生作品的学术研究,深化对其现代精神价值的认识,激发更多的年轻学者投身于中国武侠文学的研究,为传承和发扬梁羽生先生的文学精神和文化理念贡献力量。
王军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梁羽生资料情况作了详细介绍。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梁羽生文库”,这是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的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武侠小说家文库。其中收藏了梁羽生先生创作的经典武侠小说,还包括了梁羽生先生捐赠的手稿、书信、字画、藏书等珍贵文物。梁羽生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揭示了梁羽生先生如何将个人风格与时代脉动相结合,创造出蕴含智慧与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
陈墨回忆了梁羽生先生留给他的印象:老人的慈祥,文人的温润,儿童的天真,并从历史新观、坚守侠义立场、浪漫情思、艺术魅力等角度,剖析了“梁羽生的新文人武侠小说”。
罗立群从人物形象、品质特征等角度详述了《七剑下天山》的艺术风格,并对其影视改编作品进行了梳理和点评。
孔庆东以“堂堂正正梁羽生”为题发表论述,认为梁羽生先生在创作中求雅、求正,以人民性为立场,奠定了新武侠的人格,是正宗武侠精神的代名词,是武侠文学创作的继往开来之人。郑保纯、张宁等与会者还从版本研究、海外传播等角度发表了论述。
本次梁羽生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梁羽生先生文学成就的致敬,更是对中国武侠文学及文化发展的推动。大家一致表示,要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交流与合作,继续将武侠文学发扬光大,共同推动武侠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让武侠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