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荫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散论》新书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办
齐晨阳 | 2024-05-28
收藏

图片30.png

2024年5月25日下午,纪念张荫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暨《中国经济史散论》新书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人文楼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与东方出版中心联合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十多所院校、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顾问李伯重,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魏明孔,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致辞;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纯艳、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陈争平,以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发表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倪玉平教授主持开幕致辞环节,介绍出席此次活动的嘉宾。首先,李伯重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清华园走出的多名杰出经济史学者。其中,张荫麟先生对经济史研究做出卓越贡献;虽然早逝,但学术成就斐然,培养了诸多优秀学生。值先生120周年诞辰之际,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中心和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的诸多努力,感谢。魏明孔教授则回顾了张荫麟先生的学术生涯。张先生国学深厚,学贯中西,于18岁之时便在《学衡》杂志上发表处女作,引起当时学界广泛关注。后辈学人对先生由衷敬仰,以期赓续文脉,期待清华大学经济史研究蒸蒸日上,不断创造辉煌。

图片31.png

陈义望简要介绍东方出版中心以及在经济史领域的出版成果,对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对于东方出版中心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张荫麟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史学大师、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开山大匠”。他学贯中西、成就卓越,治学规模宏远,在史学诸多领域均有开山拓疆之功;他长于考据、精于哲学思维、更善于艺术描绘,代表作《中国史纲》广受大众及史家赞誉。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星空上的一颗璀璨流星,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光芒。

陈义望指出,张荫麟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感念享誉海内外的史学前辈,更加感恩他为中国新史学开创的深厚基业、宏大气象。我们通过学术研讨、出版整理、纪念传播等活动,正是为了传承先生观其会通、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并将先生开创的史学事业发扬光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积蓄力量。为表达对于学术大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东方出版中心共同整理、编辑出版张荫麟先生中国经济史领域的代表性学术论文专集,为张荫麟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献上一份沉甸的厚礼。

据悉,《中国经济史散论》弥补了张荫麟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历史研究成果未能成书的遗憾。该书收录了张荫麟先生《周代的封建社会》《北宋的土地分配与社会骚动》《南宋初年的均富思想》《洪亮吉及其人口论》《民生主义与中国的农民》等代表性经济史论文20余篇,这些论文多为其辟蹊径开风气之作,展现“天才史学家”透彻又睿永的思想、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问。为便于书后附录其悉心指导过的弟子云南大学李埏、浙江大学徐规二位教授撰写的《张荫麟先生传略》《张荫麟先生生平及其对史学的贡献》以及《张荫麟先生著作系年目录》三篇。

东方出版中心文史分社社长、编审张爱民主持了新书发布会环节。他用“学术为命,史学之魂;英灵虽逝,学脉永承”表达对于先生的敬仰和告慰。此次新书发布会敬献张荫麟先生,纪念他对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开辟和贡献。

图片29.png

新书由李伯重教授、魏明孔研究员和陈义望书记共同揭幕。揭幕结束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图片32.png

清华大学阿风教授主持了研讨会的主旨演讲环节,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黄纯艳教授、山东大学的陈争平教授、北京大学的周建波教授和清华大学的龙登高教授分别就宋代财政思想、中国近代行业史、新史料的发现与经济史学研究、传统中国产权制度与公共品的民间供给等议题进行演讲。

图片33.png

黄纯艳教授以“宋代财政思想中的农商观念”为题展开演讲。黄教授首先对导师李埏先生与张荫麟先生表达了敬意,两位先生广阔的研究视野和丰厚的学识积累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黄教授着重分析了宋代农商观念的变革,指出学界对《重本业》文本的两个误读:一是认为作者来自北宋,二是将文中提到的百姓生计之业误解为“社会的本业”。《重本业》不属于时人对国家治理理念的建议。研究者需要区分“重农抑商”、“农本工商末”和“四民皆本”的概念。在宋代所面临的背景下,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先农”政策和“抑兼并”的措施虽有一定影响,但工商业税收并未因此收敛。王朝统治者从国家立场出发,强调了工商业对于国家财政的重要性,而宋代市场制度的本质是以财政为本。黄纯艳教授的报告挖掘了宋代财政思想的内涵,为理解宋代经济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陈争平教授以“中国近代行业史深度研究刍议”为题。报告提出了经济史研究的三大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分别对应整体经济史、行业史和企业史研究。行业史作为中观层面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借鉴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如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促进行业史研究的深化。陈教授以近代煤矿业和井盐业为典例展现了近代经济转型的内外因作用,指出比较分析是行业史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外,陈教授认为对商业、金融业、棉纺织业、丝绸业、茶业、盐业等十个关键行业的深度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经济走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认识;呼吁学界关注这些行业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

图片34.png

周建波教授的演讲以“新史料的发现与经济史学研究的深入”为题。周教授认为经济史研究的进步得益于两大支柱: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以及新史料的发掘。东亚同文书院相关已出版的史料包括《支那经济全书》、《支那省部全志》及《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而东亚同文书院师生的调查报告却仍未被翻译出版,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总量达到数亿字。这些调查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诸多细节,对于理解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增长机制乃至社会变迁、国家能力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周教授主持的翻译工作将极大地促进学术界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深入理解和讨论,该工作彰显了国际合作在整理与解读历史资料方面的关键作用,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龙登高教授以“传统中国产权制度与公共品的民间供给”为题展开演讲。张荫麟和钱穆两位大师在1940年代分别出版了《中国史纲》和《国史大纲》,这两部作品至今对学界产生深远影响。龙教授分析了传统中国产权制度的特征,包括:既往交易的可追溯性、朝代鼎革不影响地权连续、代际传承下的产权延续、各种交易不影响产权稳定性等。产权由民间界定,契约作为凭证,得到政府的认可和保护,具有法律效力。近代以来,产权凭证由民间自主转向了政府授权,与过去相比,现代社会中政府承担的角色逐渐扩张,为产权制度和公共品供给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场学术交流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徐鑫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的熊金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编辑部副主任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常旭、中国人民大学林展副教授相继作精彩报告。

熊金武教授以“构建以民生为特质的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为题展开报告。熊教授提出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学问,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中国自主经济体系的历史源泉。欧洲各国均产生经济学流派,包括法国重农学派、德国历史学派等。在“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交流过程,这些思想流派逐渐对中国产生影响。探索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应重视“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理论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理思想。中国经济思想蕴含的“经世济民”、“经世之学”、“事功之学”等内涵,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基因和特质。

苏辉副主任以“张荫麟先生的学术视野及其启示”为题作报告。张荫麟先生是清华大学学贯中西的卓越代表,也是近代史学方法论的前驱。张先生提出的一些观点与当前的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例如丝织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等。此外,张先生还擅长撰写点评文章,观点鞭辟入里,例如对顾颉刚古史辨的批评堪称经典之作,所著《中国史纲》更是中国史学上的名著。当前学者应积极实践,借鉴并发扬张荫麟先生的方法、观点与精神,继承其未竟的事业。

常旭副研究员以“新通史之马前卒:钱穆与张荫麟”为题作报告。钱穆和张荫麟两位史学家在编写通史方面都作有杰出贡献,对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钱穆与张荫麟在不同的学术意见中彼此尊重与交流,体现了当时学界的自由风气和学者之间的深厚友谊。他们在新通史的编纂上都展现了新气象和新标准,体现了他们对史学的深刻理解和远见卓识。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反映时代精神、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引起读者共鸣。

林展副教授的报告以“中国历史上的不平等:多维度的考察”为题。他认为不平等问题具有多样性,展示了两项不平等研究。研究之一是基于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的墓葬数据,展现不同地区人均财富和贫富差距的时间变化,探讨了财富不平等与社会组织形式、权力、生存模式之间的关系。研究之二是以满铁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近代乡村土地、收入与消费的不平等的问题进行了综合考察,发现租佃市场与借贷市场对缓解不平等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场学术交流由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徐志浩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缪德刚副研究员、李一苇助理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池翔助理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商学院王明助理教授分别进行报告。

缪德刚副研究员以“数字化时代的历史数据使用问题”为主题进行发言。他提出洪亮吉的归纳法和马尔萨斯的演绎法,对人口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前叶,中国人口数量的35种估值方法显示出研究者差异性的研究目的、视角和方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也体现了研究者对中国人口问题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思路。缪老师强调使用历史数据应注重数据的质量和分析的深度,借助跨学科的合作,历史数据将为现代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池翔助理研究员以“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对东北国有森林的确权与争讼”为主题进行报告。清前期奉天森林视为“东边外”禁地,主要属于国有和皇室私有。光绪时期,政府将不便开垦的林地开放给私人报领。但至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推行国有林制度,导致林地所有权和林木所有权的分离,以及国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交杂共存。这种变化日渐引发林权纠纷,诉讼案件呈现了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民众争取权益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经验为我们理解环境史和边疆森林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明助理教授以“民间信仰与地方治理:来自明清祠庙的证据”为题进行报告。民间信仰能够有效改善地方治理,广泛根植于基层社会,减少地方动乱,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王老师通过量化分析,研究了传统中国的低成本治理机制。他认为民间信仰减少了地方动乱,激发了基层社会的自治能力,这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手段。民间信仰通过促进地方公共品供给和塑造社会认同实现地方治理;人格化的民间信仰对地方治理的影响更加显著。

李一苇助理研究员以“明清城乡房地产市场中的租地造屋与产权分化”为题作报告。地主和租户通过租地建房实现了收入的跨期配置与降低成本。租地人的专用性资本投资是形成独立财产权的核心要素。由租地造屋产生的房地异主现象与“一田二主”在权利形成上具有相似性。租地造屋交易降低了房地产业的经营门槛,增加了外来流动人口获得财产及财产性收入的途径,也是近代城市化的重要面向。

自由讨论环节中,来自武汉大学的刁莉教授进行发言。她提出目前的经济史研究趋势越来越注重细节和深度,倡导召开专题性研讨会深化各领域研究。同时指出,经济史领域的资深学者们都持续学习、笔耕不辍,为年轻学人作出榜样,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领域将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最后,龙登高教授向与会人员表示感谢,指出通过回顾张荫麟先生学术遗产,将促进学者间的交流与讨论,全面推进经济史研究发展。

据悉,《中国经济史散论》弥补了张荫麟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历史研究成果未能成书的遗憾。该书收录了张荫麟先生《周代的封建社会》《北宋的土地分配与社会骚动》《南宋初年的均富思想》《洪亮吉及其人口论》《民生主义与中国的农民》等代表性经济史论文20余篇,这些论文多为其辟蹊径开风气之作,展现“天才史学家”透彻又睿永的思想、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问。为便于读者对于史学奇才的认知,附录其悉心指导过的弟子云南大学李埏、浙江大学徐规二位教授撰写的《张荫麟先生传略》《张荫麟先生生平及其对史学的贡献》以及《张荫麟先生著作系年目录》三篇。

供稿人:王 茜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