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
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壮丽华章
张中江 | 2024-06-13
收藏
摘要: 《去北川》行走在新北川的大地上,遨游于北川的历史中,作者以其独树一帜的文本构建,为当下的纪实文学创作提供了富有创造性的范式,也为方兴未艾的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新的坐标。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6月12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刘大先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出席并讲话。胡平、孟繁华、白烨、潘凯雄、梁鸿鹰、贺绍俊、丁晓原、陈东捷、陈福民等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主持。

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基层干部群众时,勉励大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总书记称赞道:“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北川有效优化机制,有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取得骄人业绩,多业态达成融合,形成了空中半小时跨入成都经济圈、迈入低空经济新赛道的产业结构新局面;文旅产业在软、硬件方面同时发力,力求将北川打造成中国西南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去北川》聚焦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时代主题,以纪实笔触深刻书写了北川这一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挂念的全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自“5·12”地震整体性搬迁后,涅槃重建并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壮丽过程。

《去北川》作者刘大先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从后文学到新人文》《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千灯互照》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胡绳青年学术奖等,并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等称号,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去北川》正文共计13章、21万字,全书基于作者2021年至2022年挂职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期间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从个人体悟入手,融合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北川的人文历史、红色文化、地理变迁、风物传统、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等进行生动书写,做到了历史与美学相结合、人民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文学性与知识性相协调,是一部心怀“国之大者”、体现新时代民族融合和山乡巨变的优秀作品,也是一部表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纪实文学力作。

李敬泽在讲话中表示,刘大先在《去北川》中展现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思维,创作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书融合了地方志与民族志的文体特色,采用了泛人类学与泛文化研究的学术方法,将北川这一典型的人类学、民族志的研究样本放置在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维度的学术目光中进行观察,体现出作者翱翔在天空和历史深处的独到视角。他谈到,面对当下主题性创作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确保作品的文学、历史与学术价值。刘大先关于北川的书写,因其兼具个人性和思想深度而显得尤为珍贵。期待刘大先能再接再厉,创作一部更加触及个人经验与情感的作品,深入挖掘并书写其在北川的日常生活及情感体验,与《去北川》相互补充映衬。

阚宁辉在讲话中说,《去北川》的出版,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努力唱响团结奋斗的新时代主旋律、大力建设文学出版新高地的最新原创成果。《去北川》继承了纪实文学关注现实生活的基因,探索了纪实文学书写新时代生活的更多可能,创新了将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融入其中的纪实书写方式。现实生活与历史记忆、文化熏染与当下感触、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在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相互激荡,构建出一种宏观叙事与微观烛照两相辉映的全新表达格局。

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切入,对《去北川》的文学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行研讨。大家表示,《去北川》是一次探索新时代主题纪实新方法的文学实践,提升了纪实文学直面书写新时代磅礴火热的现实生活的有效性,探索了纪实文学融入多学科视角的可能性。作品立足山水纵横、风土奇崛、汉羌藏回多民族聚居的北川县城,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深情描写在改革发展的春风吹拂下,各民族群众如何牢记嘱托、乘关怀而奋进、化感恩为行动,真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作者穿梭往返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以学者的严谨和作家的激情,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与大量的田野调查中抽丝剥茧、寻本探源,写就了一部集文学性、知识性、审美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长篇纪实文学精品。《去北川》行走在新北川的大地上,遨游于北川的历史中,作者以其独树一帜的文本构建,为当下的纪实文学创作提供了富有创造性的范式,也为方兴未艾的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新的坐标。

刘大先简要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并向与会嘉宾表示感谢。他谈到,此次研讨会让自己获益匪浅,未来将继续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初审:刘思怡,复审:张中江,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