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一忆,讲述黑土地上生与灵的故事——九儿新作《我的家》新书发布会在京顺利举行
孙珏 | 2024-06-23
收藏

6月21日,贵州出版集团北京蒲公英童书馆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成功举办九儿新作《我的家》新书发布会。这本由著名图画书作家九儿根据自身童年经历创作的图画书,以黑土地上的家为背景,描绘了故乡的肥沃与富饶,全景式地回顾了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

《我的家》新书发布会嘉宾合影.JPG

《我的家》新书发布会嘉宾合影

著名阅读推广人、童书译者阿甲,儿童阅读教育专家、中国首届儿童文学博士王林,插画作者华人艺术家、插画家郁蓉,家庭教育作家、阅读推广人王子丹,本书作者、图画书作家九儿及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出席发布会。在场嘉宾对九儿图画书作品《我的家》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就该书呈现的故事内容和创作理念展开对话。

黑土地的礼赞

深情的创作之旅

著名阅读推广人和童书译者阿甲表示.jpg

著名阅读推广人和童书译者阿甲

著名阅读推广人和童书译者阿甲表示,《我的家》反映了九儿与家乡黑土地深厚的情感连接,她在创作中的不断挑战与创新。阿甲特别提到,“这本书充满乡土气息,反映了九儿与故土的深厚情感,将真实照片与绘画巧妙结合,打造出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

儿童阅读教育专家、中国首届儿童文学博士王林.jpg

儿童阅读教育专家、中国首届儿童文学博士王林

“九儿把记忆里黑土地上丰收的喜悦,家人团聚的温暖,劳作的艰辛全都融入故事中,创作出一本真正的图画书。”儿童阅读教育专家、中国首届儿童文学博士王林强调了九儿在绘画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和对故乡情感的回归。他指出,九儿的作品不仅视觉上震撼,文字也同样打动人心,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温暖。

插画作者华人艺术家、插画家郁蓉(右)发言.jpg

插画作者华人艺术家、插画家郁蓉(右)发言

插画作者华人艺术家、插画家郁蓉从感情、灵感和挑战三个方面分享了对九儿作品的理解。在情感上,“九儿与家乡和黑土地的情感链接,像橡皮筋一样,可以慢慢扯远又回来,黑土地永远珍藏在她心里。”郁蓉强调到,灵感是感情引导的礼物,对家乡的情感为九儿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也为九儿在创作中赋予很多勇气和毅力,让她去面对挑战。

家庭教育作家、阅读推广人王子丹.JPG

家庭教育作家、阅读推广人王子丹

家庭教育作家、阅读推广人王子丹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我的家》的深刻共鸣。作为东北人,王子丹指出,九儿的作品唤起了他对家乡的记忆,特别是书中的色彩与生命力,能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力量。

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JPG

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

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从编辑的角度讲述了九儿创作《我的家》的过程。她提到,九儿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对黑土地有了更深的认知。颜小鹂也分享了《我的家》打动她并选择出版的理由,她说“这本书给了我们认知日常生活的智慧,如同所有的生命从土地里长起来一样,人们扎根生活就能活出样子。”

图画书作家九儿.JPG

《我的家》作者、图画书作家九儿

本书作者、图画书作家九儿谈到了创作《我的家》的背景和心路历程。她讲述了在东北小村庄的童年经历,九儿作为四分之一蒙族人,多样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她的性格和创作风格。她的故乡既有黑土地,也有草原和森林。九儿提到,《我的家》的创作灵感源自蔡皋的一次讲座,讲座中提到“创作就是在寻根”,她便从土地和童年记忆中寻找灵感,用拼贴艺术还原家乡的真实景象。九儿说,《我的家》是对土地、对家乡养育之情的回馈,“我做这本书时满怀深情,我就是土地上生命的一部分,我很接受我从土地上出生、成长到消失的过程”

聚焦黑土地上的艺术

叙述东北的共同记忆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其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新书发布会现场向读者展示图画书《我的家》.jpg

新书发布会现场向读者展示图画书《我的家》

沃野田畴,仓廪丰实,堆积如山的稻米,欢硕壮实的鸡鸭鱼鹅,都是黑土地为老百姓带来的丰硕财富。黑土地是东北人民共同的生命记忆和生活空间,一代代人在黑土地出生,接受它的滋养,一户户人家也离开它,走进城镇建设生活。黑土地便成了不少人隽永的、乡愁的印记,对于九儿来说,亦是如此。

新书发布会现场与会嘉宾分享感受.jpg

新书发布会现场与会嘉宾分享感受

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说“在我认识的图画书创作者中,九儿是最接地气的北方黑土地的讲述者。”在《我的家》描绘的黑土地上,春天,各色头巾在田地中飞舞,村民在沙尘中不辞辛苦地播种;秋收时节,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不分你我地共享成熟的瓜果;在冬天,孩子们从小就围在大人身旁学习包黏豆包……九儿在个体性的回忆中找到了普适性的精神,读者们在这样的故事当中,不仅能唤醒保护黑土地生态的意识,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的连接。

跨越六年时光

突破创新之作

《我的家》是以多媒材拼接形式创作的儿童绘本,不仅是艺术家本人的突破创新之作,也对黑土地故事的独特演绎。九儿解释道,创作的一开始她还尝试用传统绘画,但她发现无论怎么画都无法还原心目中玉米地、高粱地和东北菜园的感觉。于是她便想到,莫不如把那些真实的、鲜活的、东北土地上的作物拍下来,再剪出来贴进画里,而像动物、人物形象,因更具故事性保留绘画。最终呈现出拼贴和绘画结合的方式,也能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更有真实感、代入感。

新书发布会现场观众聆听分享.jpg

新书发布会现场观众聆听分享

生活在城镇里的孩子们,通常直接从菜市、超市甚至是外卖软件上获取食物,他们很难想象粮食从播种、生产到收获的全过程。在《我的家》里,九儿花了很大的画幅来呈现东北农村秋收的场景,丰收的食物都被安排到恰当的地方,白菜收回来要捆在绳子上,高粱穗要剪下来拉到院子里晾晒,玉米先囤起来,蒜要编成辫子……九儿表示,我想让孩子们知道真正的秋收是什么样子的,粮食是怎么来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土地与人紧密的共生关系。

然而,这本书的创作灵感和构思并不是近些年才迸发的,早在2018年九儿就完成了《我的家》的第一版画稿,在这6年间她陆续出版了《鄂温克的驼鹿》《纽扣士兵》等大奖作品,她的创作也愈发受到外界关注。

即便最终出版的《我的家》与最初的画稿已经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面貌,但它始终承载着九儿对故乡的执着与眷恋。九儿说,“故乡留给我的印象是温暖的,充满人情味的,土地辽阔,所有的生命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色彩和力量。”

关注自然,亲近土地的

新时代青少年儿童读物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儿童读物,如何讲好黑土地的故事,如何让城市中的孩子们了解粮食的来源、认识人类与土地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主题。蒲公英总编辑颜小鹂谈及《我的家》的出版初衷时表示,这本书的出版价值还在于帮孩子们认识瓜果蔬菜、作物粮食,看见大地上劳作的人们。

现场嘉宾及读者合影留念.JPG

现场嘉宾及读者合影留念

从这本书里,孩子们能读到四季变化、农耕规律及乡土人情,这对儿童尤为重要。生活重要的不只是实现一个又一个成就,更不容忽视的是长期的耕耘,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在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九儿为我们画出了这些看似平凡、日常却最珍贵的人生智慧,帮助孩子们寻到精神上的启示和慰藉。

据悉,九儿的个人作品展“黑土地·生命与记忆”目前也在北京首都图书馆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包含《我的家》在内的、与黑土地相关的223件原画、雕塑以及陶瓷作品。离家多年,九儿说:“我的乡音未改,我的创作也始终围绕着家乡、泥土、自然与生命,我想把黑土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活动主办方/蒲公英童书馆供图)

供稿人:孙 珏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