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希望·爱 | BIBF《无声合唱》新书分享会
2024-06-25
收藏

6月21日14:30—16:00,“无声合唱团”的主创李博、张咏将亲临现场,为我们讲述《无声合唱》绘本创作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到现场,欢迎现场的观众朋友们,也欢迎线上直播间的读者朋友们,感谢大家来到《无声合唱》新书分享会的活动现场。也给线上直播间的朋友们介绍一下,我们现在在BIBF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现场,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海南省出版集团的展位上,来给大家做这次活动。

我们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本很特别、很治愈的绘本,叫《无声合唱》。我们今天特别请来了这本书的作者、亲历者和编辑来到现场,来为大家分享这本书。《无声合唱》是由三环出版社、生命树童书、小活字共同合作出版的。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来到现场参加这次活动。

首先我要介绍一下今天活动的嘉宾,也请他们入座。首先是绘本《无声合唱》的作者李博老师,他也是无声合唱团的发起人之一,李老师也是一位中国著名青年当代艺术家,在国际上也获得过很多奖项,在国内外都办过多次展览,非常荣幸能够请到李博老师来到现场。

第二位嘉宾也是无声合唱团的发起人之一张咏老师,张老师也是一位音乐家,他是中国著名的贝斯手,在很多乐队都担任过贝斯演奏,而且也是一位古琴演奏家,他作为贝斯手和古琴手都制作、推出过专辑,非常欢迎张老师来到现场。

第三位嘉宾是小活字的童书编辑王子豹,他也是这本书的编辑。其实子豹也是一位绘本创作者,他也创作、出版过自己的原创绘本作品。

今天三位嘉宾齐了,我是小活字的营销编辑,也是《无声合唱》这本书的营销编辑廖琛。

今天我们活动的名字是“疗愈、希望、爱——绘本《无声合唱》新书分享会”。这场活动我们会涉及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无声合唱之画,第二个环节是无声合唱之声,第三个环节是无声合唱之光。我们会分别围绕这本绘本和无声合唱团这个特别的项目跟大家做介绍,给大家讲述背后的故事。我们今天的主角是书,在展会的现场也会给大家先讲一讲这本绘本。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无声合唱之画,我们先请王子豹介绍一下这个绘本,但是在他介绍之前我们要先放一段这个视频,就是给大家预告已久的,来自无声世界的孩子们表演合唱的视频,请大家欣赏。

主持人:看完这段视频,我想大家对无声合唱团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今天我们的分享会也是要从一个项目出发,以及围绕它为什么会做成一本绘本,来给大家讲述背后的故事。首先我们请这本绘本的编辑王子豹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绘本是因为怎样的契机诞生的,最开始是怎么想到要把合唱团的故事做成绘本的?

王子豹:谢谢大家,接下来由我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情况,一般一本书的编辑都是做这个的。

大家好,我是小活字的童书编辑王子豹,《无声合唱》是我职业生涯中很特殊的一本书,与这本书相遇,回想起来我觉得是很幸运的事。最早接触这个选题是2019年,当时听时任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的张明舟先生介绍无声合唱团,并提出希望与小活字的唐亚明老师合作,一起将合唱团的故事做成绘本。印象里介绍的开头,张主席用手机放了一段音乐,那是一段由不同的“啊”声组成的音乐。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协会秘书长李宏老师也在,我们一起听了由她主持制作的广播特写无声合唱团。听着合唱团的故事,我当时就流下了眼泪。

因为李博老师本身就是艺术家,所以唐老师鼓励李博写和画这本书,我也和李博老师开始了工作上的往来。和李博老师的合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举一个例子,大多数绘本作者在一本书中使用的创作媒介往往是一种,比如说是彩铅,或者是水彩,或者是油画。而在我看来李博老师在《无声合唱》里使用了至少9种媒介,我可以罗列一下,包括综合材料(就是绳子盘成的机理+绘画),岩彩、素描、拼贴、摄影、丝网印刷、油画、数码版绘、铜版画,这本书应该是我接触过的创作媒介最多的绘本。

李博老师曾经对我说,这本书的画面整个的呈现方式都是跟着内容走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呈现方式,他就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画。李博老师还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方式。在我的理解里,我觉得不同的媒介代表了画面中那段经历里面他的情绪和心境。

因为我也创作过绘本,我理解的创作过程中要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要具备向外界袒露自己内心的勇气。李博老师在跟我们解释他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他说过,他曾经面临选择,画这本书是要画的特别快乐,还是要去反映这个事实。后来他觉得孩子其实能看到很多,而且孩子的目光是很直接的,所以他选择在这本书里去呈现真实。

李博老师、张咏老师和无声合唱团的成员、支持者们,在坚持无声合唱团的过程中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感动。而李博老师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又需要再反复经历、反复回想这些过程。用文字,用绘画,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在我的心中,我觉得这展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强大与仁爱。想到这里,我非常感动,也感到很幸运,可以见证这样一个过程。

后续在唐老师的建议下,书中又增加了青鸟为主角的第二条故事线,就是画面里可以看到的这只蓝色的鸟,所以我今天也穿了蓝色。我觉得这一方面便于小读者进入故事,另一方面也让故事中的爱与希望有了一个寄托的实体。书的图文完成后,在设计师新保韵香的努力下,媒介不同、个性迥异的20多张画合成了一本书,再一次让我惊叹平面设计与书籍的神奇。

成书的过程中我们还收到了许多人诚挚的意见与帮助,郑茜文为书的内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习鸿婷参与了书营销内容的整理和对作者的采访,周雪制作了书的播客节目。当这本书在寻找合作出版社遇到阻碍时,三环出版社爽快地答应与我们合作,并在后期编辑、选纸、盯印上给予了大力的协助。为了让实体书的颜色印刷出最好的效果,作者不辞辛苦,专门到位于广东鹤山的印厂订印,让这本书最终有了一个非常惊艳的呈现。出版过程中还有许多要感谢的人,请原谅我在这里不一一列出你们的名字,谢谢你。

在我的体验中,中国绘本的原创之路任重道远。回望编辑《无声合唱》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感受到当一个人能够在心中深深接受周围发生的现实,并面对它们,这个过程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而温暖的。我希望自己在将来的童书编辑生涯中也能具备这种力量,贯彻这种力量。谢谢。

主持人:作为他的同事,我相信他说这些都是发自肺腑的非常真诚的发言。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一讲《无声合唱》这个绘本,包括这个项目背后的故事。现场也有很多读者,我看到大家都拿到这本书了,我们也会结合这本书里面的画面给大家分享其中的故事和特别的创作之处。

今天虽然是要围绕这本书来讲,但是现场很多朋友对这本书,包括这个项目还是不太了解。我们刚刚直观地放了一个视频让大家听,大家能够模糊地感觉到这是一群来自无声世界的听障孩子们的演唱。我们还是先请两位合唱团发起人给大家大致介绍一下这个项目,让大家有一个概念。

李博:这个项目是我跟张咏在2013年底发起的,当时我们也都是为了做自己的艺术和音乐,来做的这么一个事。因为我们听到一个聋人的呐喊,我们觉得这个声音特别得棒,有很多隐喻在里面,所以我们想把这些东西当成采样,最早想用到当代艺术创作和音乐里。后来我们辗转找到了广西凌云县的特殊学校,但是没想到到了那个学校之后,我们认为非常容易的事非常的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发出声音。

我们跟那些孩子待了两个星期,经过我们的了解,我们觉得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我们俩这个事做的非常的不道德。虽然我们觉得这些声音是非常美,非常有冲击力的,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因为在山里,在县级城市以下,很多旧有的感念还是没有改变,对于残障人群的态度,也有着和大城市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其实很多残障人群在县级以下的城市,他们背负着很多被污名化的东西。首先觉得你家里怎么怎么样,或者你怎么怎么样了,才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是他们一出生就被周围人所赋予和带来的东西。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考虑,让他们发声其实是在揭露伤疤。我们就觉得这个事有点太过分了。后来就决定走吧,别再去折磨这些孩子了。

但是在这两周当中,张咏打球,一直在陪孩子在操场玩,我会给他们上画画课,慢慢大家关系都近了。从最开始他们闪躲的眼神,到可以直视你,到可以和你交流,在这一两个星期还是有很快的建立信任的过程。而且他们也相信了,我们觉得他们的声音很震撼,很棒,这个事好像是真的。当时我们决定走的时候,在跟校长辞行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小姑娘跑过来,从楼道另一头跑过来,拉着我们两个人的手就“啊——”,就是这个声音。

当时我跟张咏两个人脑子一片空白,就觉得这个声音简直是无法形容,太美了。后来我们一回想,这个声音是一种建立连接的信任。所以我们就决定不走了,一定要在这儿。我们俩就在想这个事怎么做,来为他们做一个长期的,大家能在一起的项目。后来我们俩就商量出来用合唱团的形式来做,把这些孩子集中到一起。最早我们和大家一起玩,也想带大家出去看看。主要是张咏和孩子说,想带大家出去看看,后面就是这个故事里的事。

我就想说2018年演出以后,大家都说这是一个公益项目,但在我们这儿看,公益就是去帮助他们,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也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很多的东西。有一句话特别对,叫助人者助己,我觉得我们可能得到的要比这些孩子还要多很多很多。

后来2018年演出完之后,也有很多媒体来采访,慢慢声量就扩大了,这时候我们才觉得如果做公益,其实做公益的是这些孩子,他们在用他们的声音去传达,去表达,去感染到每一个人。我跟张咏这个团队其实是作为一个桥梁,来去连接这两个平行的世界。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最特别的,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应该是他独有的,没有谁好或者谁不好。整个这本书我们想传达的是:这种群体划分的概念,慢慢的把它模糊掉,让每一个人都变成最重要的。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刚才李老师谈到2018年演出的时候,就是刚刚大家在现场看到的合唱视频,就是孩子们从广西的大山里一路唱,唱到了北京音乐厅,那是一场非常震撼的,对孩子们、对我们来说都印象深刻的演出。刚才您也说到了书,其实您说的特别对,我们看到《无声合唱》这本书的时候也觉得不只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自信,获得了他们人生新的经历,对我们来说我们也获得了这样一部作品,这样的故事,也收获了太多太多。因为您也是这本书的创作者,刚才子豹讲过和您合作中有很多意外的地方,惊喜的地方,我们不如跟大家一块翻开这本书,挑几页很有意思的地方,两位来谈一谈都有什么样的创作的故事在里面,好吗?

李博:其实这本书真正的第一个发起人坐在台下,是李宏老师,也是我们的好大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的秘书长,如果没有她,可能就没有这本书,谢谢宏姐。

王子豹:谢谢李宏老师。这张出现话筒的画是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当时看到这一页的时候印象很深,李博老师跟我说他创作这幅画的时候,里面出现的金色的颜料其实是他专门跑到青海去请画唐卡的师傅用人工的方式一点一点把这种金色研磨出来的。我还记得当时看着这幅画,听他讲到这些时震撼的心情,所以想请李老师从这幅画开始跟我们谈谈这本绘本的创作。

李博:刚开始做这本绘本的时候我在想,是以一个小朋友的眼光去做,还是以一个我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我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做。其实我是绘本项目开始一年以后才动手创作的,因为看了很多的绘本,包括看了松居直的一些书。我后来就觉得其实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都绕着弯了,小朋友的世界是最直接的,而且我相信他们都能看出来,那不如就用最真实的表达来去创作。我相信真诚和真实是会和每个人,不管小朋友,不管大人,都会有连接的。所以我当时就想,可以做一本书,这本书小朋友能看明白,但是大人也能从每一幅作品里去总结出来他能感触到的东西。

我身边还有一个这么纯洁的灵魂(张咏),我们一起,所以确实这个合唱团能这么纯粹下去,也都是我们这些团队的老师们和朋友们一起。

这幅画讲的无声合唱团最早的11个团员,就是11个话筒。整个这幅画,每个话筒上都有不同的图案,这个是自然,我用月亮代表的。这个骷髅是死亡,这是人生的终极问题。星星代表国家。这个骰子代表的是命运。这个手是这样,这就是手语里的“一切不行”的。这个是权力。这个是爱。下面这个是一个流行的符号。这边是钻石,钻石代表金钱。这个是王冠。

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是,合唱团是包容的,它会是每个人的立场。其实并不是每个人的个体,就是本身去组成合唱团,而是每一个人的立场组成的合唱团,它可以去包容所有的观念,每一个人的“缺陷”。所以我们希望这个群体是融合的,不是这么一步一步划分阶层的。因为在我们这么多年当中,我们很少能看到特殊群体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做的时候是很少的,不管在基础设施上,还是在去理解他们上,其实少了很多。我觉得因为有更多理解,才会有整个美好的世界。

刚才那些都是纯金画的,就是话筒上面的金色都是纯金画的。因为纯金的颜料在我们看来还是不纯,差不多一克金子能出0.7克的颜料,就是用棉花过滤金粉的过程中挤出来水的都是黑的。画面背景的这个蓝是中国最好的石青来做的。这些全是矿物颜料,我也希望通过这些颜料,还有这些自然的能量,能让人通过作品和自然会有连接。

下一张是这个手势,这是我跟张咏我们俩第一次和孩子接触,让他们去发声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手势),表示“不能”。这是我用一个超现实的方式,来去还原整个当时我跟张咏在那个教室第一次和他们交流时候的状态。

这个可能看不太清楚,这种材料都是用绳子盘的。这个嘴其实特别大,这9张嘴是5米×7米的画,因为合唱团这些原画现在已经在国内三个美术馆都展过了。这就是那9张嘴,除了那11个孩子,这是最早的那9个孩子,最早愿意去尝试这个合唱团的9个孩子。里面的隐喻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他不同的理解,小朋友有小朋友的理解,大人有大人的理解。这个我们能看到一点纹理,绳子,全是用一根一根绳子盘的,盘以后再在上面画的。

王子豹:您觉得这个绳子盘起来的纹理代表了什么?在我的了解里,这种创作方式是您延续了十几年的创作方式。

李博:对,因为绳子象征着某种规则,就是这种盘根错节的规则组成了一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到底是对是错,其实也是留下的一个问题。

这是当时把我们俩留下的小姑娘,当时她还不到5岁,现在都已经16了,因为这个项目做了11年了,我们还在一直做着。

王子豹:这是数码版绘的方式。

李博:对,我用ipad画的,整个有叙述性的东西我都是用ipad画的。可以成独立作品的东西,我都是用材料做的。

王子豹:就是那种叙事性比较强,要把它最直接地还原出来,所以选择了这种数码版绘的方式。

李博:对。这一幅画特别有意思,这幅画是我当时在特殊学校带着很多唐氏,还有培智生,来给大家上画画课,画的很多画。这些画是十几个孩子画的拼起来的一张。我创作这张画面的灵感最早的原点是这一块画面里形象之间的“接触”,来自米开朗基罗在教堂里画的创世纪中亚当和上帝碰触的手指,围绕这一点,再在画面延展开组合而成的。我们在的那个学校,那个学校大门永远是紧闭的,在这个学校里,当你进到这个学校里,它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位置,像我们在工作当中,或者是在学校里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但是当这个大门打开的时候,这些孩子走出去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其实全是被沉在水下的。因为我们接触了实际情况才能感受到这些东西,平时我们看不见,确实是很少能知道或者理解的。所以我就去表现他们这个世界,用他们的画去表现他们世界的一个状态。

像画面里的这个东西,就是这些黑色的东西,是一个唐氏的孩子,我其实是在用一个给大学生上课的方法来教他们画画,只是启发他们,不会告诉他你应该画一个苹果,或者你应该画一棵树,你应该画一个房子,没有。这些孩子一直在拿着水彩笔在A4纸上画,画完之后,他最后看了看这个纸,因为这个水彩笔会洇到这个纸上,他这么翻,来回来去的翻。我说该写名字了,他在背面写的名字。确实是这个背面的色彩层次,包括表现力,要比正面的要好,要比他画的正面的好。后来我就问他,你画的这是什么呀。其实很难交流,但是通过挺长时间交流明白了,就是他在画一个他想象当中和一个老虎打架的过程,他打赢了,就是这些笔记其实都是他的动线。就有点像波洛克的行动艺术,但是我觉得它是一个更加真实的东西,我感觉他在创作这个笔的行动轨迹的时候,像身临其境一样。

其实这里面画的最不好的是这个,这是我画的鸭子,反正我身边的朋友都说,这个鸭子一看就是你画的。确实是的,少了特别多小朋友真挚的东西,自由的东西。所以我也希望每一个小朋友能突破很多规矩,留下自己最自由的一面。

王子豹:我来解释一下这只蓝色的鸭子为什么会出现,因为它就是这本书里面贯穿的青鸟,但是它飞到了这幅画里面,要跟大家打成一片,所以它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李博:这是我们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这些车票是这些孩子当时的车票,是真的,是他们当时文县的车票,有这么一个地图,和这只鸟,去飞到北京。

王子豹:所以这个画里的火车是从广西凌云县到北京,这是他们为了去北京音乐厅表演。

李博:刚才子豹说了画面上有两条故事线,当时我就想这只鸟是一个第三人称,去看这件事。但是这只鸟是有点分裂的,这只鸟其实就是这些孩子自己,最后大家应该是可以感受到的。这就是合唱团的演出了,也是用ipad画的。

王子豹:其实这张画看起来像是实景,其实并不是实景。这一张是当时真实的样子,所以书上的画面是在做创作的时候与真实的情况又有一些相似,又有一些不同的,所以我也想请李博老师解释一下这幅画的创作思路。

李博: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还原,但是去掉很多嘈杂的东西,要更有仪式感的让每一个孩子都矗立在那儿。

主持人:我想补充一下,这一幕我们作为知道这个故事的读者来说是记忆很深刻的,大家看到在后面表演结束之后,观众们都很感动,自发的鼓起了掌。但是有一得细节,李博老师转过来面对大家,举起这个手势。所有台下的观众心领神会,自发的举起这个手势给台上的孩子们。孩子们看到这个瞬间的时候,全场所有的观众都伸起大拇指的时候,台上的孩子们和台下的观众真正互相达成了理解,所以我也非常喜欢这一幕,所以我多补充一句。

刚刚我们把整本绘本比较精彩的有创作故事的那一页先给大家挑出来聊了聊,其实这个历程也是一个合唱团成立10年来中的一段小小的历程。我们也请张咏老师、李博老师聊一聊这个项目本身成立的故事,刚刚李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合唱团发起的始末,在这个合唱团发展的历程当中有没有什么重要的故事,包括两位是怎么来排演这个特别的节目的,你们有什么样的考虑或者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分享一下。

张咏:我就聊一下音乐部分的事情,无声合唱团的音乐创作,首先与我自身的对音乐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音乐就是来源于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就达到什么样的音乐。我是玩摇滚的,生活就是放浪的,所以会很摇滚,更摇滚。

我这十多年的生活,是跟孩子们在一起互相交流的状态,所以我的音乐就来源于我跟孩子们的碰撞,这个生活,跟他们在一起互动,在一起玩,他们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音乐的灵感都来源于跟孩子们在一起的状态。比如《希望》这首歌,这是我为合唱团创作的第一首歌,当时我和李博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把这个可行性考虑了一下,让他们发出声音,还要唱准,非常难,先唱一个音,就把他们弄到一个音乐里面去。人也不多,最开始只有9个人,我说只能做一个8度的音域了,我给自己出了一个题目,在一个8度里面写一首曲子,给他们作为第一首的练习曲,所以才有了《希望》这首歌。我在家里面就想,怎么在一个8度里面出来一首歌,我也不知道怎么写出来的这首歌,后来一听还挺好。

开始跟学校老师说的时候,学校老师都不理解你们在干什么,他们能唱出歌来吗,不可能。我说能,我给你们做一个实验,我把孩子们的声音全部采样,他们一开始还配合不起来,我把每个声音一个一个地摘出来,在电脑里面操作,怎么调整,怎么弄,把这个歌编出来,拿给老师听。我说怎么样,这首歌是他们唱的。当时他们就很惊奇,这是他们唱的吗。当然了,每个都是他们的声音,以后就会排出这种样子来,学校老师才有了信心。这是跟他们一起合作的第一首曲子。

后来的一些创作,因为一共有三部曲,《希声》这部曲是我引用了南音的,蔡雅艺先生,我的老师教我的一首曲子,我觉得很适合他们。因为它给我的感觉,声音的那种空灵,那种简约,很符合孩子们的那种状态。而且他们是中国的合唱团,我就把传统南音结合进来。

主持人:您能给大家讲一讲南音吗?

张咏:南音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但是它确实是我们汉人最早的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以前我也不大懂,我去了福建以后才发现,学了之后才知道,这原来是我们老祖宗的,是我们的根,音乐最根源的地方,所以我才去学习南音。因为我2008年以后对古典音乐特别感兴趣,古琴啊,南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是我的生活,我跟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给我灵感,我把这个还原放到一起创作。

主持人:我有一个好奇的地方,在咱们绘本里面也有一幕是您摸着孩子的嗓子,来感觉他的振动,教他发声。我们听演唱的时候每个孩子有一个自己音的时候,但是他是不是很难找准这个音,怎么来训练?

张咏:非常非常难,因为我们对一个学音乐的人张口就唱标准音,这是非常困难的,经过专业训练,这叫绝对音感,是非常难非常难的,需要长期训练的。可想而知,这些孩子们能唱成这个。后来发现他们比我们普通人要简单一点,因为他们不受任何干扰,他们是靠振动和另外一种想法去找这个音的。他们不是用耳朵去反馈这个音,然后唱准这个音,他们是用另外一种状态,在振动方面。

李博:选音的时候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发出最舒服的音,确实音高就已经不一样了,就是你怎么舒服怎么来,我们再稍微调整。因为那个舒服就是他最想发泄,或者最想表达的一个状态。

张咏:我们就用这种振动的方式跟大家进行交流,让他们掌握这个音,所以我就摸着他们的嗓子唱,他们摸我的嗓子,我们靠的很近,他们的振动跟我们再一个同频,和我们的频率在一起的,产生共振的时候,特别舒服,他能感觉到的。我唱一个音,他唱一个音,两个音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俩的身体都会有一种振动。我能感觉到,他也能感觉到这种状态,所以靠振动跟他们交流,用振动来感受音乐。

主持人:这真的是物理意义上的共振。因为我们正常人太习惯发出一个音高,听一个声音,达到一个声音。但是对他们来说,他们是另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我们有时候忽略了音乐就是最单纯的振动。

张咏:对,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也是可以感受的,你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这个能力已经削弱了。

主持人:太有意思了,刚刚您还提到还有排其他的节目是吗?

张咏:对,其他的节目,后来我们生活更融入了,我也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有时候他们发出一种表达自己情绪的声音,我们也把它抓到音乐里面,这是通过互相交流才有的。

主持人:刚才那个视频里的是哪一支音乐?

张咏:视频里面是第二首《嬉戏》里面的。

主持人:对,那个是一个合集,我们有稍微剪辑。中间的说唱部分就是啊啊啊的唱的,也听不懂在唱什么。后来我们了解到是他在讲吃饭!吃饭!吃饭!但是我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这种独特的声音,但是很有韵律,也很有感觉,很有节奏,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音乐。

主持人:所以这些创作的形式都非常有趣,无声合唱团有一个很长的发展历程,这是一个已经坚持了10年的项目,中间也有很多,不只是排练方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对孩子来说很有意义的节点。比如我们这边列的几个画面,可能是无声合唱团让大家更多知道的几个重要的事情,两位可以挑着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张咏:第一个,当时孩子们都没有什么,越练越疲了,不好玩了,大家觉得天天这么练挺无聊的,练好了又能怎么样呢。我说你们唱好了,我带你们出去玩,或者我带你们出去这个山里面去演出。他们就开心了,这就变成我的一个心结了,要带他们出去,要找机会。正好我一个朋友做了一个龙舟唱晚的音乐节,邀请我们这个小乐队演出,我说能不能加一个我们合唱团的演出。他说可以是可以,但是问题是没钱,那么多孩子怎么办。我说没关系,我们是朋友,我们一起发动,想办法,最后把这个事情促成了,就带着孩子们到厦门走了一圈。那次去的时候,是他们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海,第一次什么,都是第一次,所以孩子们那次很兴奋,很开心。回来人都不一样了,吹了半年了。

有了这次的演出之后,孩子们信心也起来了,外界也知道了这个合唱团的状态,所以在一个特别的机会里面,北京音乐厅的领导也发现了这个合唱团,觉得很有意思,他们也想邀请我们能够演出。我说我们演不了多少,孩子还不多。他说没事,想办法给你加到一个国外的演出团体里面,演10多分钟就行,所以就促成了这次演出,这是非常经典的演出,第一次在大舞台上演出。演完之后孩子们都很激动,下来就问我们怎么样,怎么样,好不好。我说好,确实很好。

无定义音乐节这是在成都的一次演出,刘索拉举办的一个演出,也是看到我们非常感动,也是把我们请过去演了一圈,非常好。

这个就是央视了,这个太厉害了,也是正好他们可以带家长过去,我们觉得这个挺好的,这些孩子增加他们家长的信心。

主持人:所以这一场是孩子们的家长也在现场?

张咏:对,很多孩子的家长坐在下面,他们的支持对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需要,有时候我们要讲很多,我们俩经常往山里跑,跟家长进行沟通,因为他们不理解我们要做什么,别把孩子带跑了。

主持人:其实这场效果也特别好,也有好多嘉宾,演艺界、艺术界的名人也看到了。

张咏:对,大家都关注了,所以才会有后面走到现在的机会,要不然就走不下去。因为这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每次出去演出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处理。比如要带孩子们出来,学校方面,各方面的安全,每次我们都操心操的,太不容易了。

主持人:确实太不容易了,这么多孩子,而且你们也是陪伴他们10年的成长,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对我们来说也是很珍贵的经历,就是孩子有这样的历程,跟两位在一块,孩子们也是走到了更大的世界。

张咏:对,我以前是永远不会教孩子的,当时我跟李博说,让我做什么培训,我不行的,我不跟孩子在一起。不过这次成了孩子王了。

主持人:您肯定还是有亲和力的,跟孩子们在一起,我觉得两位都是有赤子之心的。刚才我们刚刚讲的这个部分就是无声合唱团之声,我们围绕这个项目声音的发展给大家做了一些介绍。还有第三个部分,无声合唱之光,这也就是想要跟大家说说现在和未来的一些规划。

首先据我了解,咱们合唱团的项目成立到现在有很多孩子也已经长大了,但是这个项目仍然在延续,也会不断面向更广阔的群体,也有更大的愿景,所以也想请两位聊一聊这个部分。

李博:刚才说到2018年以后,这是纪录片,在明年可能会上院线,张艺馨导演拍的,从2018年拍到了去年,开始剪辑。前面我们提供了一点素材,大概是这10年的历程。后来我们就开始和孩子一起做很多,研发很多的课程,有一个音乐人,也是在我们合唱团里的,他后来做了音声共振疗愈。还有一个事,我有一个朋友,是我的发小,一个女孩,抑郁症,2017年自杀了三回,最狠的一次开车撞山,车都撞烂了,人也没什么事,也是命不该绝。2018年我们人手特别少,这些孩子来北京,我说你过来帮我们忙,到这边来带孩子。她说不去。我说不行,你必须得来,没人了。因为她是一个特别认真负责的人,所以很多事交给她我比较放心。她就来了,我们在北京,这些孩子待了24天,我这个姐妹陪这些孩子24天,停药了。

主持人:给她治愈了。

李博:对,完全药停了,现在还在我们合唱团里一直教这些孩子,而且整个情绪状态都特别好。还有刚才在蔡雅艺老师边上弹吉他的音乐人,布鲁斯口琴在中国应该是最好的了,也是一直不做创作,对他自己的音乐方向特别迷茫,他也是一直在合唱团和我们一起。后来他也通过孩子的启示,找到自己的方向了,后来去做音声共振疗愈,他觉得这个合唱团其实是一个大家相互助力的一件事。就是这些孩子的声音,治愈听见它的每一个人,感知它的每一个人,这些孩子也在治愈我们,我们也会治愈他们。所以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合唱团最早说要去给这些孩子争取更多的权利,能让他们的生活会更好,其实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就是你和我,我和你,我和他,他和你,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只不过大家都在不同的世界,可能我们和自己的妈妈无法沟通,和自己的爸爸沟通的比较好,我们和这个朋友沟通不好,和那个朋友沟通的好。可能就是我和他沟通的不错,可能我和孩子沟通,刚开始不行,后来会用另一种方式。这个合唱团说的是人和人之间,就是人个体之间的一个关系。

后来这些孩子,我们这个朋友开始一起给这些听障孩子研发音声共振疗愈,整个这些疗愈我们在美术馆做了很多场,这些孩子完全是能沉浸在被声音振动的包裹的状态下。因为有很多的锣,还有钹。我们发现他们用振动的方式感知声音,真的比我们感觉的声音要真实的多。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东西都是振动,都是频率,频率就是振动。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从20到2万赫兹,乘以10的14次方就变成了光,变成了颜色。我们所有的这些物质,最后全是可以用频率来解释的。包括水,你可能给它一个别的频率,它自己也能振,其实里面的分子也都在振。所以人和人之间全是有频率的,有共振的。比如我跟他好,我不跟他好,其实都是一种振动和频率。所以这个合唱团的这些孩子恰恰是用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最本质的东西,去感受这个世界。

我们在里面发现了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10年当中这些孩子和家长是没有任何交流的,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都在山里,他们没有机会去学手语,没有机会和这个孩子进行真正的交流。这些孩子也是在3岁到5岁之间没有经过语言训练,所以他的语言的表达和神经突触的连接就不如非残障的孩子理解的那么快,所以两方都无法理解。像有的孩子最大都已经18了,这18年他都无法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一个有效的沟通。所以我们想开始,慢慢给这些家长进行手语的培训,能让他们和孩子,至少能把事说明白,至少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是爱他们的,至少让他们知道不管有什么问题,他们后面还有他们的爸爸妈妈。

明年是我们在国家大剧院的专场演出,如果有朋友想去到时候我们可以关注我们。

主持人:怎么关注无声合唱?

李博:就是找无声合唱团公众号,虽然也很少发,因为团队没几个人,就我们这几个人都在一线工作。但是这个演出最后不管是媒体还是国家大剧院,还是我们,都会发出来的,是一场完整的一个小时的演出。后面我们还会创办共融空间,这个共融空间是残障群体和非残障群体在一起的地方,他们在一起玩的地方,他们在一起办公的地方。希望这种融合空间能让每一个人,或者每一个不同的群体,能有融合,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一个过程和状态。

主持人:最后就是当时孩子们的合影,现在他们很多都长大了。

李博:对,现在有3个已经考上大学了,有1个大学毕业了,又回到了她原来的特殊学校去上班了,去执教了。还有1个,这个团草,长得最帅的团草,这两个人结婚了,现在都已经20多岁了。

主持人:大家能找着当时跑到两位老师面前喊“啊”的那个女孩吗?其实就是绘本里面的那个小姑娘,就是这个女孩吗?

李博:对,这个是薇薇。

这一个(男孩)现在一直还在跟着我们,前一阵我给他们安排的有一个非遗,叫点翠。就是咱们看清宫剧凤冠霞帔上的绿色,那个都是翠鸟的羽毛,这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但是现在翠鸟已经变成二级保护动物了,所以都改成孔雀的羽毛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翠鸟为什么少了,是因为咱们的庄稼都喷上农药了,被毒死了。他现在在跟着中国最厉害的点翠的非遗传承人在学点翠。

这个(姑娘)说起来都是眼泪,电视台不让播,也就不说了。

这个(姑娘)也是上大学了,这个合唱团真的是一个最活出自己的姑娘,她自己上了大学以后,很自信,每年会去她自己想去的地方,就是自己打工,去她自己想去的地方,已经走了很多很多地方,包括出国什么的。

这(男孩)是我们的一个小神仙,他到现在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还不认字呢,但是他是我们这个团里最可爱,心灵最干净的一个小男孩,他每天活的就跟小神仙一样,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厨师,所以后来我们给他送进了职业特殊学校,让他学做饭了,现在他也在我们团里。

主持人:太好了,我们先给两位老师一些掌声,我今天也非常的感动,我们看了这10年这个项目的历程,其实也是每一个孩子10年的人生成长,两位老师10年的心血。今天我们因为这本绘本而结缘,而在这里。但是今天我们听了这么多特别美好的故事,很多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细节,我也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个活动能够有所收获。我们虽然是因为这本书结缘,其实《无声合唱》这个绘本也是无声合唱团接触大家的一种形式,一种接触方式,我们仍然更加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无声合唱的项目,去支持,去走进这些孩子。

就像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我们所谓做慈善不是要以同情心去同情这些孩子,带给他们怜悯,绝对不是的。显然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信在座的大家每个人听到这个故事心里都是非常充实饱满的,因为他们也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美好。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真的分享了很多内容,从书的故事、创作,到孩子们成长的历程。也非常谢谢大家来到现场。

李博:对,最后我感激一下小活字、子豹、唐老师、廖琛,还有三环出版社,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这本书也出不来。而且三环出版社我当时去校色的时候也给了很大的配合,包括选纸张的时候,其实选的这个纸张是要比以前的纸张贵的,但是三环节出社说只要这本书效果好,就用这个纸。包括调色,跟印厂沟通,也都是三环出版社帮着一起沟通,所以这个颜色几乎是很准的了,几乎是和原画一样的颜色了。子豹也一直在帮助我们,还有张主席、唐老师,这都是非常非常帮助我们的,所以特别特别感谢。

主持人:整个项目都有特别多好心人的加入,但是我觉得也是因为两位的愿景吸引了特别多真诚的人来帮助,因为是一个非常棒的内容和故事。大家有没有想要分享的,或者一会也会有签售的环节,有买书的读者可以跟两位对话交流。也有一些朋友来的晚,没有看过这个故事,所以我们再放一遍这个视频,我们带着听完这个故事的心情再看一遍孩子们的演唱,然后我们就结束。

供稿人:孙 珏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