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第19个“世界读书日”前夕,郑州某媒体记者对我进行了书面采访。他们采用了整篇文章中的一小部分,且主要是以转述的方式加以引用。随后,我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使之成为本篇文章现在的样貌。不揣浅陋,敬请方家指谬。
1.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一本新书的出版需要经历哪些流程?您能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选题是图书出版图书的原点,没有选题,就没有出版。因此,所有出版必须从选题开始。换言之,策划选题,就是策划出版。
选题策划是出版的第一个环节,在整个出版流程中举足轻重。选题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自主策划选题,即出版单位自己根据出版方向、出版资质、业务范畴等等,策划出符合自己定位的选题;第二个是在有稿源的基础上,与作者一起沟通共同策划选题,这种情况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下越来越普遍,在出版业务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第三种情况是出版单位直接接受合作方的策划方案,进行合作出版,在这个出版环节中,出版单位的主要作用是把关,包括政治导向关、内容质量关和印装质量关。
如果再说得详细一些的话,策划还包括专题策划或者是主题策划。比如,专门针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五年出版规划项目、古籍整理项目、主题出版项目等等。出版社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来进行专门的策划。
同时,一些优秀的出版人,还可能根据已有的选题,根据实际情况策划出符合当下出版业态形式的新的选题。我个人喜欢将这一行为称之为“老城改造”。其实,这样的案例,在出版界并非少数,成功者也不乏其例。这种情况看似不费力气,其实对于策划者的要求更高,首先,策划者要对原来的选题有充分的了解和高度的认可,其次,对于此类选题于当下的需求要有深刻的认识,它必须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并且有着较好的市场回馈率,否则就会陷入“炒剩饭”的尴尬。从一些出版单位的实际操作看,成功的案例还是不少的。比如,杜君立所著的《历史的细节》,经过几次策划,该书从最初的两卷本不断地扩充,发展到今天的多卷本,一直具有良好的市场反馈。
确定好选题后,要有个论证程序,一般情况下是三级论证:责任编辑提出选题后,首先要由社内的编辑部门经过认真讨论后认可,然后是社内的编辑委员会经过包括发行、营销、财务等相关部门讨论认可,最后是主管部门层面的论证认可。经过这三个程序后,选题方可提交省级出版管理部门,由他们最终做出对某个选题是否可以出版的决定,按照现行的政策,省级主管部门的批复包括四个级别:正常通过、慎重对待、出版前审读和重大选题备案。获得出版批准的书稿,可以申领书号以及CIP(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公开出版发行。
在具体的出版环节上,必须要经过三审三校一检一审读制度,即一个选题从书稿到成书,要经过三个层级的审核:责任编辑、部门主任和总编辑或者具有终审资格的副总编辑等;校对环节也是如此,现在还增加了一个印刷前的质量检查环节;总编辑在上述环节完成之后送交印刷厂印刷装订之前,还必须进行一次“印前审读”。
2.您是如何进行新书选题策划的?会考虑哪些因素来评估一个选题的潜力?如何确保选题符合市场需求和读者兴趣?
图书策划既包括新书策划,也包括对原有图书的进一步加工、整合、再造等等形式。在大力提倡“策划为王”的时代,进行选题策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应该重点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是否符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策导向;2.是否符合自己出版单位的出版方向和出版定位;3.是否符合当下人们普遍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习惯;4.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前景。等等。其宗旨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评估一个选题是否具有潜力,应该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学术价值,其次是市场竞争力。二者大多数时间是统一的,有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却不定拥有良好的市场潜力;很多具有较好市场价值的图书选题,其学术价值不一定很高。对于一个出版人而言,能够发现二者可以高度统一的选题,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与读者的兴趣是一致的,或者说就是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出版方既要追求、了解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经由市场的铺开培育读者的阅读兴趣。至于“如何确保选题符合市场需求和读者兴趣”则是每一个出版人终生都在追求的最高目标。事实上,出版者与读者(也即市场主体、终端用户)二者之间很难达到统一与协调,但始终存在着“适应与引导”的关系。出版者适应读者,但不能够一味地为了适应而无条件满足其一切要求,而应该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加以引导,从而实现出版业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3.在保证新书质量的同时,如何使其更具可读性和竞争力?您会与作者进行哪些方面的沟通?能否分享一些成功案例?
对于出版社的新书而言,可读性与竞争力在某种意义上是个同义词,其前提是“质量”。图书的质量,首先当然是内容质量,它决定是否“好看、好卖”,其次是装帧设计。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里子和面子的和谐,尤其是当下的年轻读者,他们对于书籍的外观设计要求更高。业界曾经有个说法:“看报看题儿,看书看皮儿”,第一印象很多场合决定是否下决心选购某一个品种的图书。但是,我本人极力反对为了所谓“市场”,不顾内容如何,为了设计而设计图书的封面,搞得不伦不类、花里胡哨。所有脱离了内容的装帧设计都不是好设计。真的好的设计,首先必须要理解书的内容,然后再去根据书的禀赋、市场需求(读者对象)、图书性质乃至出版社的整体出版风格等等,设计出图文俱佳的图书。
为了保证新书的内容质量,跟作者的沟通是基本功。一部书稿,除了政治正确导向正确无误,最重要的就是内容质量。沟通主要注意几个方面:1.文风,即写作风格,这个要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书稿可读耐读;2.适当地增删一些内容,使其可读性得以提高,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3.在整本书的结构上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章节的前后顺序、是否增加插图等等。
成功的案例当然有一些。我举一个《城的中国史》的例子,从该书的《三审意见》里可以看出端倪:
许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
自2021年四月底与许宏先生初识以来,一见如故,随工作关系之日渐加深,个人之友谊也与日俱增。两年来,河南文艺社已出版其六部著作,如《溯源中国》《装作有闲》等。许先生的专业即是早期城市研究,乃师徐苹芳先生堪称泰斗级人物,许先生也颇得乃师真传。加上二十余年二里头工地的扎实实践,获得大量第一手鲜活的田野考察资料。临近退休,转入“沙发考古”之后,许先生能够将多年累积的工作成果快速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普及读物,转型快,成果丰;在各种大众媒体上的交流更与其成果之进入大众视野,引起读者阅读趣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是:城市、青铜器与文字的出现。此三者虽然不尽然同步出现,我认为只要其中之一出现即是人类文明之曙光乍现。
对于早期“城”的概念,形制,规模等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呈现。作者在本书稿中,充分利用其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长期思考成果,用极简约的文字,从最早的人类生活的“聚落”入手,对城的前史、初史、城池时代的开端、邦国时代城池……大都无城时代的特质等等,由远而今,抽丝剥茧,用优美的笔触,娓娓道来。读来津津有味。在轻松、欢快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游览了“城的发展史”“城的中国史”。
“鉴古知今”是我们学习古人、研究历史的重要目的。阅读本书,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轨迹,对于当下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我们应该大有裨益,或许这也正是我们出版本书的深意所在吧。
就现有书稿言,文字只有八万多字,应配上大量插图、照片、手绘图均可,在后期的版式设计时,责编加强与美编的协调与沟通,争取将本书打造成一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畅销书、长销书。
下半年应以此为重点图书,加以推广、争取上月度“中国好书”,这就需要:1.责编及时拟就宣传文案;2.发动社内外一切力量,提前撰写书评、书讯;3.营销宣传部门及时跟进,提前跟媒体沟通、联络,省市媒体由他们负责,中央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由我负责。
书稿不涉及重大选题情形,也无需进一步送审之内容,省局批复为正常通过。请相关部门抓紧时间,尤其是责编与各部室做好协调工作,保质保量做好此书之编辑、印制、出版、营销宣传工作。(签名)2023年7月4日
4.请您分享一些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发生的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哪些情况会让您感到欣喜,哪些情况会感到棘手、有难度?
作为一名出版社编辑,本职工作是对书稿进行加工最终使其进入市场完成出版任务。所有印象深刻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与作者的交流交往过程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故事。
我从事编辑出版业今年已满三十年了,先后从事过教辅类报刊、新闻时政类报刊、经济类报刊、古籍出版社、文艺出版社的出版编辑工作,现在工作的文心出版社属于教育类出版机构,主要读者对象是中小学生,以辅导写作为主要出版方向。在这个漫漫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很多,我就报刊、出版社两个阶段各举几个例子吧。
2000年前后吧,我到吉林省的延边自治州参加一个全国性质的学术研讨会,遇到一位中学生学习报所属的《中学生英语读写》的作者,他特别热情,说到第一篇文章的投稿、发表的全过程,尤其是说到因为这篇文章他得以在调动工作、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特别感谢杂志和报社。最近,我到文心出版社工作以后,一位原来中学生学习报的老作者在新近出版的《作文》杂志上看到我的名字,又接上了联系。彼此之间失去多年的联系接上了线,特别使我感动。
另一个例子是发生在2021年我服务于河南文艺出版社的故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那个时期大家都不能正常工作,在这个特殊时期我有机会认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偃师)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原任队长、著名考古学家许宏教授。在洛阳偃师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现场,跟第一次见面的许宏先生完成的从熟悉到约稿的全过程,“耗时”十分钟。从此开始了一个出版社与一位著名学者之间长达数年的良好合作:三年时间里,许宏先生共计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图书五种七个版本,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举办了数次新书发布会、学术研讨会等等。每一本图书均有较好的社会反响与较好的市场回馈。其中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社内同人多次前往二里头遗址,感受了考古工作的艰辛和乐趣。我本人也据此写了一篇《二里头寻“宏”记》,记录此事。为了设计《许宏的考古“方”》这一部新书,我与刘运来工作室设计师团队的同事们几次亲临二里头考古现场寻找灵感,终于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令人欣喜的以及感到棘手难办的人和事当然也会经常遇见,但总体说来,图书的作者本身文化素质较高,跟他们打交道的过程既是工作的过程,也是交流学习的过程。用心的编辑总会在此过程中学到许多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编辑能力,同时也交下了学术界一大批上档次有一定学术地位、社会地位的好朋友。这是编辑这一职业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也是我将编辑作为终生志业的最大原动力。
5.在新书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出版社通常会采用哪些营销策略和推广手段?特别是在世界读书日这样的特殊时间段,会怎样进行新书推广?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图书营销手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就连早几年所谓的新兴网络营销方式,比如,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等,在现在看来也被视为传统模式了。营销手段的迭代更新太快,视频营销、直播带货成为图书营销的主要手段,占去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现在,几乎各家出版社都建立了直播带货等营销部门,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现在看来,效果很好。
当然,传统的营销手段并未完全被摒弃。市场的店面营销、各种图书博览会形式的现场营销等也还保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通过电视、书刊、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宣传营销方式,如作家访谈、签名售书、书评推广等等,对一部分中老年读者尚有一定的效果。特殊的时间节点,比如重大活动现场的营销气氛热烈,人气较旺,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每年的4月23日是国际读书日,其全称是“国际图书与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据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逝世纪念日,一个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逝世纪念日。无论如何,这一天已经成为全世界读书人们的共同节日。在我国,每年四月被定为全民读书月,4月23日前后,全国各地都要举办与读书相关的活动,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各种媒体几乎是全方位介入,大力宣传报道。各家出版单位也使出全身解数,采取提前热身、现场直播、著名作者现场分享创作体会、与读者互动、签名售书等等一些列营销促销手段。总体看来,这类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唤醒与呼吁:唤醒整个社会的读书意识,呼吁社会各界重视读书,宣传效果大于实际效果,真正的读书毕竟是一件相当个人的事情,需要安安静静地阅读。
6.您有没有收到过让您印象深刻的读者反馈?这些反馈是如何影响后续的编辑和出版工作的?
作为编辑的自豪感、责任心、上进心等等,大多来自作者的反馈或者对于作品的认可、批评甚至是指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在一个初次到达的城市里,遇到一个从未见面的人,这个人要么是你曾经的作者,要么对你编辑的作品或者你曾经服务过的机构出版发行的某种刊物或者图书。此时此刻,除了自豪感满满外,还会坚定你从事编辑这个职业的决心与信心,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读者的反馈不尽然皆为正面的赞扬,也会受到一些严肃的学术探讨、严厉的指责甚至是批评。我的处理方法是,对于正常的学术探讨的读者反馈,自己能够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够的让作者参与进来一起解决;对于真正的学术批评,核实后必须认真对待,该道歉道歉,该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一般情况下,都会跟读者取得良好的互动之后获得圆满的解决。这些来自读者的批评、建议、商榷等等成为我职业生涯中再学习再提高的重要一环,令我获益匪浅,终生难忘。
近年来,因为宣传新书,会在不同场合进行一些诸如主持读书会、新书发布会、学术研讨会,甚至在抖音等介质的平台上露脸,在不经意的地点会遇到拥趸粉丝。这些当让会增加我的职业自豪感,同时我也会时常警醒自己,越是受到关注,越是要在今后的编辑工作中严于律己加强对图书出版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以保障我们的出版物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让更多的读者满意。
7.您认为当前出版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是什么?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出版业应如何适应市场变化?有哪些尝试和展望?
出版行业当下面临的挑战,在我看来主要有几点:
一是读者的阅读旨趣多元化,对于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更新速度的挑战。尽管每个编辑人员进入这个行业时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但是知识结构的老化速度太快,如不及时自我加压,原有的知识很快就面临淘汰的尴尬局面。
二是科技知识的超速发展给出版从业者带来的极大的压力,科技革命必然带来出版革命。不论理念的进步有多快,但就技术的更新速度就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一会元宇宙,一会儿Chatgpt,现在又已经进入AIGC时代,人工的优势正在快速被机器所取代,大数据及其信息整合技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稍不留心,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三是营销手段的更新速度加快、渠道的千变万化,使得传统的营销模式不堪一击,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如果一味坚守传统图书销售渠道,产品再好,卖不出去,一切前功尽弃。所幸的是,几乎各家出版社都已经开设了直播平台,有的甚至采取了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形式来对图书进行宣传营销。
四是人才的断档,每家出版机构最希望的新生力量是既具有现代理念的专业人员,又有具备在数字化时代适应整个业态发展知识结构的年轻力量。就目前态势看,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培养人才的速度太慢,赶不上社会的整体需求。
五是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开始急剧下降。越是大城市,这种情况越是明显。而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出版业的大半壁江山是由教育出版在支撑着的。教育出版领域的需求量呈现出几何级数的衰退,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图书出版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大多数出版单位的自有产品服务与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差距较大,数智化水平较低,缺少核心竞争力。
六是传统纸质出版业的需求下降,数字化出版业的需求上升。表面看,这仅仅是一个此消彼长、“按住葫芦起来瓢”的关系,实际上会引起一系列出版革命,主要在营销领域,如果不尽快学习,还在墨守成规式抱着过去营销纸质图书的方法,可能一本融合出版的图书都无法售出。
七是出版企业原来享受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今年到期,自2024年1月起,国家将对出版企业征收25%的企业所得税。这对于整个行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企业的利润指标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令人欣喜的是,出版业的从业者,尤其是出版行业的领导者、决策者们早已闻风而动提前开始谋划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各地区各个出版领域的情况尽管千差万别,但是面对具有共性的问题时,行业精英们对于出版业的迭代升级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内容建设上,更加注重对重大选题、重点图书、重要作者等的竞争上,增加突入加大力度尽早地布局谋篇;在产业转型上,与相关产业链上相关各方成立创新联合体,采取多种形式的更高效更有力的运转机制,比如,结合课程改革,与发行机构携手联合成立研学共同体,与学校成立课程融合服务平台,利用内容优势,开展入校服务;在传播渠道上,除了继续加强线下实体店的运营外,想方设法将线下的优势拓展为线上的“新宠”,充分运用AIGC、区块链等新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应用新场景;尤其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教材、课程大洗牌的严峻形势,具有针对性的课后延时服务、配合教材改革的各种融合出版选题策划等等摩拳擦掌枕戈待旦。可以预见,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中小学各个级段教材的选版,一场因为教材改革的出版业大战即将轰轰烈烈全面展开,其结果最终会是什么样子,殊难预料。
8.在您看来,世界读书日对于推广阅读文化有何意义?您认为应该如何利用这一天来激发更多人的阅读热情?
世界读书日,作为全球范围内的读书活动,具有无可争议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轰轰烈烈的群众活动,烘托气氛,点燃激情,培养感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群体,从小热爱读书,培养对读书的兴趣,善莫大焉!
供稿人:徐明珍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