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鲁迅文学奖得主、苏州大学讲席教授、作家王尧携最新作品《忽然便有江湖思:在文学的字里行间》亮相苏州诚品书店,译林出版社举办“回归文学的常识——《忽然便有江湖思:在文学的字里行间》新书分享会”。该书作者、苏州大学讲席教授王尧,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季进出席活动,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主持活动。三位嘉宾从《忽然便有江湖思》一书出发,聊到当下的文学现场、一些值得标记的文学现象,以及面临重重困境如何回归文学的常识这些话题。
陆志宙介绍了《忽然便有江湖思》的出版情况。该书收录王尧近10年来的批评文章23篇。其中既有关于《新“小说革命”的必要与可能》《寻找小说艺术变革的力量》等对文学史和小说变革的宏观叙述,也有《关于莫言和莫言研究的札记》《关于汪曾祺和汪曾祺研究札记》等的微观作家作品论。在该书中,王尧打破传统学术文体的局限,以散文式语言和叙述方式,将学术思想与个人体验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季进从思想性、温暖性和唯美性三个方面谈论他阅读这部作品的感受。他认为:王尧以文字的形式来介入现实,反思历史;他的思想性独树一帜,使其具有极高辨识度。“王老师始终以悲悯的心胸看待文本和作家,即使是批评,也充满宽容和理解,将个人的使命体验融入到批评中,使批评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概念演绎。”
在王尧看来,长篇小说是小说文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需要作家有世界观、方法论、人文修养和文化力量来支撑。“一个小说家,一个作家,他有没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你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人性,看待这个大的世界和人性隐喻的故事和细节。如果没有世界观,没有方法论,你的小说是没有结构的。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物关系,决定什么样的结构。”
王尧认为,好的小说一定有伟大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力量支撑,而不仅仅是讲故事。他以屈原、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传世经典为例,说明其文学价值并非仅仅在于故事情节,更在于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供稿人:焦 翊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