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为更好地提升网络文学影视开发效率、释放IP价值,7月14日下午,第七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举行阅文分享沙龙。沙龙以“双向赋能 融合共生”为主题,邀请网络文学和影视领域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作家代表、网文企业代表、影视编剧、影视制作方及播出平台嘉宾,共同探讨网络文学影视转化的路径、趋势和建议,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网络文学IP改编的影视剧集爆款频出,《与凤行》《庆余年第二季》《墨雨云间》等作品大热,为IP改编大年“加薪助燃”。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日前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网络文学产业市场规模达383亿元,通过全版权运营,带动了IP产业链的全方位发展。其中,影视作为IP价值放大器,在网络文学IP改编领域表现尤为亮眼。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在致辞中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影视成为人们日常文化消遣的主要形式,要加强供给侧改革,以优质文学IP为影视深度赋能。同时,文学创作到影视制作的产业链条需进一步畅通,实现文学与影视的双向奔赴、相互赋能,高质量发展。通过影视改编传播和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学走向世界。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夏烈认为,网络文学已成为新时代的文化新质生产力。他建议,网文行业需塑造更大的文影融合生态圈,推出若干计划,加强网络文学IP与青年导演、与影视机构的合作,深化网络文学IP影视化的研究、评价和人才培训,以促进文影产业的共同繁荣。
当下,网文及影视作品正在融入更多民族特色,讲述中华儿女的故事。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总编辑王铁志表示,在融入民族题材时,要表达共性,又要反映特性,尊重与包容差异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同时,要注意表现文化的创造式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引导各民族共同创造现代文明。
近年来,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网络文学快速发展,成为IP改编的热门品类。以现实题材为例,阅文集团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连续举办九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带动全平台超30万作家投身现实题材创作。大赛获奖作品累计111部,超七成进入IP开发阶段。
随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崛起,越来越多刑侦类优质作品正进行影视化改编。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指出,改编要因人而异、因剧而异,且根据具体情况动态变化,不应被固定标准所限制;同时,找准情感的支点与落脚点,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还要在法规方面专业严谨,避免出现硬伤。
过去5年间,创作过科幻小说的阅文作家数量增长189%,达到51.5万人次。《我们生活在南京》《深海余烬》等多部阅文作品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入围作品的IP改编率近5成,涵盖实体出版、有声、动漫、影视等多元形式。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电影与科技专委会主任孙丽艳指出,科幻电影作为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已被提升至战略高度。科幻创作要关注娱乐性与科学性的平衡、观众期望与科学性的满足、制作成本与技术水平的限制等问题。
阅文集团旗下新丽传媒副总裁王乔分享了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心得和优势。网文为传统制作公司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具有更新快、题材广泛和年轻化的特点,丰富了创作类型。而精品的影视改编,会带动IP产业链的联动,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网文作品想要成功影视化,需要“两个忠实、两个建构”,即忠实于原著、忠实于影视剧的制作方式和呈现方式,最大化开拓观众群体;建构与原著粉丝更深的情感关系、建构与新观众群体更广泛的黏性,建立起一种审美共同体。
沙龙下半场,网文IP改编产业链的各方从业者进行了对话漫谈。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著名编剧倪骏,阅文作家扫3帝,知名作家凌丽芬,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腾讯视频总编辑张恒,欢瑞世纪IP研发中心总经理张辉和阅文集团影视授权负责人石莎莎,探讨了网文影视化改编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李弘在总结发言时表示,2024年是网络文艺的元年。聚焦到IP业态,网文改编数量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改编质量和精品化程度更是显著提升。网络文学产业的精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前景光明,也任重道远。他呼吁,在提升作品深度、构建文化矩阵、推动产业创新等方面,要搭建更多分享交流平台,形成行业共识与规范。
(初审:刘思怡,复审:张中江,终审:张维特)